讲座回顾 | 刘湘晨:一直看着你来的路口——影视人类学家的守望

发布时间:2021-06-17浏览次数:5467

看或被看,是内省,抑或是他者的目光?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不是单向的权力关系;被文化建构的地标,也不再仅仅具有地理学的含义;一句承诺,兑现之时,已是物是人非。待自己如同亲生儿子般的老人分别时说过的那句:我会一直看着你的路口,成为了影片最原初的动机和最终的使命。


        6月15日,国内著名影视人类学家刘湘晨教授带着他最新拍摄的纪录片《一直看着你来的路口》走进我校闵行校区,在图书馆主楼402天堂影院进行了该片的展映。展映后,刘湘晨教授与到场的各位来宾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当晚的活动由传播学院纪录片研究中心主办,传播学院罗薇老师主持,对谈嘉宾邀请到了我校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黄剑波教授。参加活动的除了社会发展学院和传播学院各专业的学生之外,还有我校中文系教授殷国明老师、新疆大森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越豪、极乐影视传媒公司制片人周恒清、索尼公司上海分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市场推广部、产品公关与社交传播科主管费依理;此外,浙江传媒学院两位客座教授:新京报首席记者刘旻、首席摄影师陈杰及其学生也慕名远道而来,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刘湘晨导演感谢纪录片中心提供此次展映交流的平台以及到场的各位来宾;继而,简要的回溯了纪录片的历史,并坦言,此次展映的纪录片是一部呈现导演个人生命历程的影片,影片中呈现的新疆塔吉克族生活的帕米尔地区,对他而言,不仅是他心目中田野的高地,更是具有人类学开蒙意义的文化认知高地。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拍摄的影片《风的故事》。片中,伊文思对自己几十年艺术生涯总结式的归述,融合了他早期的抒情的电影语言,真实电影、自我反射式的手法,以及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法都对刘湘晨教授有着很大的启发。在国内,这样的纪录片还不是太多,所以他希望借这部影片在这个领域做出尝试和突破;此外,本片也是对纪录片、人类学影片的一次积极探索,探索的结果如何,有待展映后跟大家进行进一步的深度交流。

        在认真观看了影片后,嘉宾们依次发言,就影片的文化内涵、影像语言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集中的对话与交流。罗薇老师首先提出,该片跨越了影视人类学影片的基本范式,对于这个问题,在场的两位学者是如何看待的?

        黄剑波教授认为影片的英文翻译——Eternalgaze十分精彩切题。“永恒的凝视”背后实际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该片对两者之间的张力和悖论做出了很好的呈现,被拍者和拍摄者究竟谁在被凝视还是二者都在被凝视?这部影片呈现的不止是个人的生命历程更是透过生命历程展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甚至更多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后的目的地乔戈里峰也在凝视着他们。此外,人类学的文本写作对人类学家的在场经历了从排斥到接受的过程。人类学家在场并作为叙事线索这种呈现方式可以被视作权力关系变化的标志。

        刘湘晨教授表示赞同,他提出这部影片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人类学家的在场。片中的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对应、投射等诸多关系值得大家思考。影视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对人类学家在场的态度也经历了上述变化。实际上,人类学家一直在不断回答一个现实语境中的问题,就是面对“此刻、此景、此田野、此民族、此题材”时,我们该怎么办?这个思考指引大家一直在不停探索,形成了目前影视人类学的两个基本流派,而其中的一个流派就是主张人类学家的在场。实际上,即使人类学家不出镜,但是镜头所在、文字所在,实则就是作者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学家在场其实可以被看做跟田野沟通最便捷的一种导入路径,但不是唯一的路径。最终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要看我们面对田野对象时他们的文化状态。

        随后,罗薇老师提到影片中丰富的视角变化和片尾的处理令她印象深刻,刘湘晨教授回应到本片跟一般的影视人类学文本之间存在差异,它打破了学术和一般阅读之间的界限,尊重视听语言本身的构成逻辑。为了能够准确传达在文化现场的观察、发现和思考,包括蒙太奇在内的各种方法都可以考虑。

        黄剑波教授特别提到该片为如何做田野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田野工作” ,重在“工作” 。影片中,乡亲们对不同来访者采用不同的问候礼节,实际上呈现了他们与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远近。如果做田野工作能够像刘湘晨教授一样深入,那我们对田野的理解会有很大的不同。人类学研究应当是对具体人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具体生活的研究,我们研究的应当用文字或者影像对活生生的生活进行描述和传达,而不是架空的,只是在田野中去验证我们的理论框架。

        此外,罗薇老师也注意到了影片中两位女性角色的在场,对此,刘湘晨教授回应,此行实则是对自己驻守23年的帕米尔高原的告别之旅,考虑到年事已高,他很希望借此行能够将他们那代人对文化的认知和坚守传承下去,所以此行也是传承之旅。基于这个考量,女儿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而作为文字编辑的另一位女性则在片中呈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力量,这都是刚开始大家无法想象的。通过这趟旅程,他也的确看到了女儿和塔吉克亲人们的感情在延续,他感到很欣慰。

        片中出现的刘湘晨教授的女儿、传播学院博士三年级的刘贝贝同学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跟着父亲走了一趟艰苦的旅程,她逐渐理解并认同了一位学者的坚守,她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好好回馈这段宝贵的旅程。

        互动环节,殷国明教授高度赞扬了影片中呈现的信仰的力量,令人动容;极乐影视传媒公司制片人周恒清分享了自己的观影感受,他在片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位执着的纪录片导演、一位严谨的影视人类者、一位花甲老父在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三大关系的生命领悟。

        针对同学的提问,刘湘晨教授也做出了耐心的解答:首先,他认为,艰苦的田野会带来极致的体验,如果没有这种极致的体验,我们对自身的边界会不得而知,也不知道我们的感受力最终将走向何处。每个人都会最终拥有自己的经典田野,构建属于自己的方法体系,这一切,都是以深度体验作为前提的。深度体验,也可以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令人信服的潜力、能力和可能性的标杆。此外,刘湘晨教授谈到他42岁才开始正式接触纪录片,那时的他甚至对纪录片的认知都很模糊,但是他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就是要选择一个典型的类型化的地方,去的人少,传播的可能性较低。现在看来,这个田野的经典意义越发呈现出来,所以他一直对帕米尔文化和那里的乡亲充满感恩之情,感谢他们的丰厚赐予。

        最后,三位教授积极鼓励在座的各位学子并提出了殷切的期许,此次展映讨论圆满落下帷幕。让我们共同期待这部影片能够早日进入院线,能够与更多广大的纪录片爱好者一起分享传承、坚守、承诺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