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陈旭光: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构想及与中国电影学派关系思辨

发布时间:2021-10-20浏览次数:3548

        10月11日下午两点,华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2021年名家讲坛暨第48场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在本次讲座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阐述了其对于建构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的若干重要思考。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教授担任本场讲座的主持人,徐坤副教授、吴明副教授以及近百名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讲座,并与陈旭光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线上讲座截图

        “想象力消费”电影以其富有成效的电影生产实践,表征了年轻观众对拟像环境的依赖与“想象力消费”的巨大需求。本次讲座陈旭光教授对想象力消费的理论缘起、四种“电影想象力消费”模式、电影“想象力消费”的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想象力消费理论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讲座伊始,陈旭光教授以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名言引入“想象力消费”之概念,强调想象力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近年来,科幻电影在业界和学界都逐渐受到重视,“想象力消费”时代业已来临。想象力消费指民众大规模的对于想象力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消费的社会现象,而互联网时代这种“狭义的想象力消费”主要指青少年受众对于超现实、后假定美学类作品的欣赏和消费现象。

        陈旭光教授分析了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科林伍德等学者对想象力的阐释,提出心理学和美学作为“想象力消费理论”最早的学术传统而存在。他认为,想象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也是一种强大的认知能力。古典或现实主义的“想象力”是在已有形象基础上进行创造,但是这种想象力在互联网“拟像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后想象力电影”的想象力也与此相似,例如《流浪地球》《哪吒》等影游融合电影和VR电影作为崭新的电影模式表征了“后想象力”时代的到来。为什么要将想象力和消费结合起来,打造这个跨学科的术语整合?鲍德里亚认为,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过程,约翰·费斯克曾提出“两种经济”的分析,陈旭光教授认为这些理论也可以用来分析电影消费现象,实现了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融通。因此,想象力消费可具体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艺术审美、想象力体验、“符号”消费;第二个是文化经济功能;第三个是“重新部落化”与意识形态再生产。

讲座内容截图

        此外,陈旭光教授亦介绍了一些想象力消费的电影类别。例如,《幕后玩家》《微微一笑很倾城》《头号玩家》等影游融合类电影;《画皮》系列、《捉妖记》等玄幻魔幻电影等等。“想象力消费”电影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网生代”导演和受众的互联网思维特征,表现出“架空现实”和“影游融合”等影视特点。

讲座内容截图

        最后,陈旭光教授总结了他对“想象力消费理论”的理论思考,并辨析了该理论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关系。第一,“想象力消费”理论接中国“地气”,是中国的本土理论。第二,“想象力消费”理论既接续传统亦保持开放,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具有中国文化传统渊源的魔幻玄幻电影。第三,“想象力消费”理论具有学科交叉性和包容、融合的品格。第四,“想象力消费”理论强调受众思维。互联网时代的想象力消费本质上是青年人自己的消费,是青年人自我意识形态的生产与再生产。后疫情时代,想象力将成为电影产业重要的推动力和创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