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3点,华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60场在传播学院212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中,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吕正惠阐述了其对苏轼诗词传播特质的若干思考。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担任本场讲座的主持人,林哲元、吴钧老师以及数十名本硕博学生参与了本场讲座,并与吕正惠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
吕正惠教授首先从介绍苏轼脍炙人口的诗句开始,向同学们细致描述了其诗歌中优美的韵律和精炼的用词,并同西方诗歌进行对比,指出苏轼对大自然恒常事物通俗又不失精妙的描绘,是其诗歌老少咸宜,传播力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吕正惠教授认为,在印刷术尚未普及前,古代中国的传播以口耳相传、背诵传抄为主要方式,而正是因为中国诗词在文字意象上简明凝练的特质,才使得诗句能够琅琅上口、深入人心,经过漫长历史依然可以达到普及流传的效果。
紧接着,吕正惠教授又将苏轼的生平同诗歌内容相结合,将苏轼卷入“乌台诗案”后屡遭贬斥,心境不断变化,终归豁达的过程娓娓道来,把台下师生也带入当时的情境之中,共同感悟苏轼的人生体验与情感流变。由此出发,吕正惠教授把苏轼诗词的特点,同时也是中国诗词的特色总结为三点,一是诗歌中重视大自然的恒常性,以自然之美触动人们的心灵;二是重视人间之情与人伦之情,以共通的情感唤起人们的共鸣;第三则是因为诗歌的普遍性,文字浅白却诗意隽永,使得一般人都容易理解、体会其中意涵,因此上至士大夫,下至平头百姓,都能够领略诗歌的美妙之处。这些特征也构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的传播特质。
由诗及人,吕正惠教授同台下师生分享了苏轼在北宋新政变法之争中的种种经历。新旧党争中,苏轼以诗为器,宣传新法中的不妥之处,因其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而效果斐然,以致被政敌收集其诗集中疑似讽刺朝廷的内容上书弹劾;但也正因为这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让他免遭杀身之祸,又屡遭贬斥。诗词的传播力贯穿北宋的政治角力,贯穿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也贯穿古今历史长河。因此,吕正惠教授幽默地将苏轼称为“宋代第一‘网红’”,背后折射出的是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古代知识分子身上所体现的生命境界、所寄托的情感价值,所凝聚的文化心灵,也是中国诗词所承载的文化象征与传播力量。
在讨论环节中,吕新雨教授首先就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力和苏轼诗词的传播力间的呼应与结合出发,思考中国古典时代诗词的强大生命力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在当下有何现实意义,与同学们探讨自己的见解;并认为苏轼的诗词在大雅大俗、平易简明中又蕴藏深刻哲理,具有广泛的“人民性”,这对于今天思考党媒如何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台下师生亦踊跃提问,分别从如何看待不同诗人诗词传播力与人民性之差异、台湾主流舆论如何看待“二·二八事件”、如何理解苏轼身上“避世”与“入世”间的挣扎等问题出发,同吕正惠教授展开热烈讨论,本场讲座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