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张洋:新闻编辑室田野研究的经验与教训

发布时间:2021-12-11浏览次数:3077

        12月2日下午2点,第29期博思论坛在传播学院212报告厅进行。晨晖学者张洋老师以“新闻编辑室田野研究的经验与教训”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做博士论文研究的经历。三十余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讲座,并就文献阅读、研究方法等议题与张洋老师展开了互动交流。

        讲座伊始,张洋老师介绍了他博士论文的研究缘起和问题意识。他介绍道,自己对新闻生产和跨文化传播两个学术领域都有浓厚的兴趣,由此将自己的研究聚焦在国际新闻生产之上,试图回答专业新闻机构的生产常规如何塑造公众对异域文化的认知与想象。在这一研究问题统摄下,他梳理了“国际新闻把关研究”“国际新闻的驯化”“国际新闻从业者研究”“跨文化书写研究”等四个领域的研究理路。通过与现有理论的对话,张洋老师发现主流的新闻生产社会学大多聚焦于国内报道的生产常规,并未处理国际报道中的跨文化想象问题,而人类学、比较文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围绕驻外记者流动、跨文化书写等问题的研究则缺少对新闻职业规范和新闻生产常规的考察,这为张洋老师的博论选题保留了理论空间。

        明晰了问题意识之后,张洋老师亦重点介绍了他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推进研究。“田野点”的选取应考虑入场难度、典型性和代表性等因素,结合自身情况他着重选取了上海澎湃新闻的国际新闻编辑室为田野点,进行了为期10周的参与式观察,并撰写了10余万字的田野笔记。相较于既往强调持续性“沉浸”的民族志方法,他建议同学们将田野调查和理论阅读交替进行,每做一段时间田野便回到学校进行资料梳理、理论阅读、个人反思,调整研究问题与关注焦点后再回到田野中去。如此可将现象充分沉淀,进行审视,并不断带着新的问题和理论视角去探索。

        张洋老师进一步介绍道,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他不得不灵活处理,将研究重心由新闻生产常规转移到对新闻工作者群体的研究上。他通过身边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记者朋友介绍,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拓展采访对象,共访谈了30家媒体的70位国际新闻记者与编辑,辅以国际新闻记者公开出版的书籍进行考察。他据此讲述了如何应对不同研究对象的交流风格、线上访谈与线下访谈的利弊等多项访谈的注意点,同时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质性研究材料编码的心得。

        讲座最后,张洋老师反思了自身在田野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和教训。他评价自己的博士论文存在很多遗憾,如能妥善安排论文进度,将田野调查安排在出国访学前进行,则论文写作会更加从容。同时,张洋老师鼓励同学们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出发,带着问题意识大量阅读理论文献,寻找个人兴趣与既有理论脉络的对接点,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围绕特定的领域开展持续的研究。

        讲座之后,张洋老师就如何高效阅读英文文献、读博期间如何平衡读书与论文发表、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等话题与同学们展开了交流。讲座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多位同学在讲座结束后主动与张洋老师进一步探讨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