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喻国明:智能时代的传播变革与未来图景

发布时间:2022-06-27浏览次数:1925

  616日下午两点半,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在腾讯会议平台如期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国明教授以“智能时代的传播变革与未来图景”为主题,阐释了智能时代市场与技术对当下传播业的再造,展望了未来传播图景,亦对传媒工作者的定位问题作出深刻反思。本场讲座由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教授主持,百余名听众在线参与。


喻国明教授开讲 来源:会议截图

  首先,喻国明教授提出,我们应深刻理解当前媒介发展的现实,理解媒介在当前社会的角色。当前社会呈现出“媒介化的时代特征。所谓“媒介化”,即社会方方面面均依媒介逻辑而重组。媒介不仅作为承载资讯之中介,更作为社会形态的构建者,重塑了社会格局与日常生活。而“新媒介”之“新”并非指涉一种实体性媒介在时间序列上的晚近,而是指新的媒介技术所带来的社会联结方式变革。从口语、文字、印刷直至电子媒介、网络媒介,每一种崭新的媒介形态都都作为一种“知识型”承载了不同的人类文明。每一个新媒介都是人类社会关系在时空维度上的不断突围,在连接层次的不断延展,且连接颗粒度不断细化的过程。

  喻国明教授认为,互联网时代作为“新媒介”快速发展的时代,可以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实现社会个体在任意时空下与另一个体的连接与资讯交互,进而激活社会资源,将其化为物质性力量。目前,“上半场”的发展目标业已达成,基于内容、人际、物联而构建的三大网络落成。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则是,不同个体在任意时空下皆可完成对社会实践场景的构建。

  在“下半场”中,媒介作为场景建构的物质基础而存在,构成了“人的关系连接”在世的最高形式。但各种(媒介)物质皆具特定的权属关系,会存在效率、代价、成本,便利程度等方面的问题,亦深受现实约束。因此,更具想象力的社会实践的场景——元宇宙,呼之欲出。

  “元宇宙”并非“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空间,而是既超越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相融相生的“混合现实”,是一种全新的数字文明形态。在元宇宙中,人们可以依据想象力设计不同的虚拟场景,并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事不同的社会实践。与此同时,人之肉身与心智亦是“宇宙”,对其“重组”和“再造”将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以上分析,喻国明教授借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David Nestenes教授提出的“三个世界,三种模型”理论,阐述了未来媒介发展的基本图景:真实世界、概念世界、“心”世界三者共融共生。

  质言之,“元宇宙”是一种整合了所有数字技术,并与社会现实相融而成的文明形态。它提供了一种互联网整合发展的模式,推动人类进入一个更具自由度、灵活性、体验性的超现实世界之中。“元宇宙”带来的“深度媒介化”超越了“媒介化”,其下沉为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进而颠覆性的再造了社会形态与社会关系。因此,当前媒介研究正迎来从“媒介化”到“深度媒介化”的范式变更。

  喻国明教授认为,“元宇宙”虽是泡沫,但更是媒介发展的未来。其发展必经历一个曲折而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依靠共享的基础设施,依据具体标准及协议,经由众多平台的不断融合、衍生,方能成型。从短期来看,我们需解决进入元宇宙的“入口”问题,如VR眼镜、裸眼三D、数字藏品(数字资产)、智能网联汽车、虚拟数字人等。从中期来看,元宇宙将推动现有产业升级,当元宇宙技术走向成熟,覆盖的用户和企业越来越多,虚拟社会将走向历史的前台,随着相关规则与协议的完善,元宇宙经济体开始布局。从长期来看,元宇宙将促成现实与虚拟真正融合,其服务范围继续扩大,为技术创新提供平台支撑,全面推进人机融合和沉浸式仿真。

  在讲座最后,喻国明教授指出,“元宇宙”作为时代标签,成为重构传播研究的结点,已引发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然以下三个问题仍亟待回应。首先,专业媒介及其从业者的角色问题。其应作为内容生产者?还是“媒介化社会”的建构者、运维者、创新者?其次,在“微粒化”社会之中,如何进行社会“再组织”?何以打破圈层,进而实现社会整合?最后,“以人为本”与推动社会结构优化的理念是否仍是算法与平台升维的核心价值?

  讲座结束后,陈虹教授对讲座进行评议,她认为喻国明教授清晰地梳理了未来媒介的演进规律与“元宇宙”发展的方向,视野开阔,角度新颖,观点前沿,同时,各位听众围绕讲座主题与喻国明教授进行了互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