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标志着 “战略传播”这一概念正式进入我国决策层的话语体系。作为网络节点的主流媒体,如何在战略传播思维的指导下,从“小融合”转向“大融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媒体集群,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关键行动者,已经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有鉴于此,第五届战略传播学术研讨会于2022年11月5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承办,以“语境适配与路径创新: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构建”为主题,来自学界、业界的资深专家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问题与方法等角度,总结经验、梳理成就、分析问题、明确定位,共同探讨和推进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同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构建》开题报告会在当日下午举办。
开幕式
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顾问、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顾红亮依次致辞。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奇华主持开幕式。传播学院部分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了研讨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赵启正在致辞中指出,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此次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中国伟大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告诉国外民众,向世界展现中国真实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才能跨越文化障碍和意识形态隔阂,让国外民众对中国形成清晰准确的了解。
顾红亮在开幕致辞中对线上线下与会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提到,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明确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为我国国际传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今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学者及业界专家已经尝试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战略理论体系,并且成效显著。他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将学界和业界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建立对话,把推进国际传播战略创新实践的丰富实践经验、有益启示与思考发掘出来,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贡献力量。
当下,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创新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成为了与会专家学者聚焦的主要议题。第一场主题发言以“国际传播战略实践与创新”为主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王峰主持。
新华社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文建结合新华社全球连线栏目的建设与发展分享了四点经验:回归新闻规律,重视新闻现场;加强对外话语创新,创建中国特色新闻叙事;深化媒体融合,加强视频冲击性;资源整合,流程重塑。他提出,新闻工作要坚持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立破并举、开放自信的方针,加强对外话语创新,优化全球力量布局,拓展对外话语渠道。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线总编辑单学刚分享了团队围绕“中国城市国际形象传播”主题所作的研究,总结了以下五点结论:一线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较高;新一线城市国际传播渠道呈多元化趋势;视频社交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新转向;多语种政务信息成为政府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信息技术产业有助于打造立体化城市对外形象。
中国日报总编室副主任、国传研究室主任沈斌在分享中指出,中国日报社的大数据研究表明,当今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十年间海外媒体涉华报道数量持续上升,中美关系已成为涉华报道关注重心,妖魔化中国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在顶层设计方面,必须系统性谋划构建新时代战略传播体系,做好受众布局和渠道平台的创新,加强中国话语的感召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财经部主任庞新华围绕CGTN的对外传播战略与实践,分享了国际传播方面的宝贵实践经验。作为中国外宣的重要媒体,CGTN依托融媒体集群,通过积极回应国际舆论关切、打造多圈层互动传播等方式全方位展现中国的大国形象;技术上,CGTN在新媒体端发力,结合虚拟技术创新传播形式,践行媒体纵深发展;内容上,CGTN注重挖掘事实和自设议题,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借助外宣网红打造好感传播,增强国际传播的效果。
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李嵘建议国际传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深挖小而美的原创内容,融合中西方叙事方式,结合“素人”写手与专业表达,不断尝试新的国际化表达方法;加强社交驱动,提高话题促动性和吸引力,着眼下一代青年精英,强化人际传播好口碑;以高质量内容支撑国际话语权,展示真实立体中国形象,扩大国际粉丝圈,在关键时刻传播好中国声音和上海声音。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朱晓茜从上海广播电视台《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这部纪录片出发,回顾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发展之路。朱晓茜从三个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国际合作实践中得出结论:要建构多方位、立体式的国际传播体系,进一步推动国际传播模式的升级迭代,进一步拓展国际传播和渠道和平台。
上海日报高级编辑王勇结合“人民城市为人民”、“乡村是座博物馆”、“江南圩田的复兴”三个具体案例分享田野经验,为国际传播中新闻评论的叙事方式重构提出建议:评论员要将体验融入评论,把评论写在大地上,以“行走、细节与联想”写好一座城,展示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
新民晚报国际新闻部副主任杨江结合新民晚报社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布局和发展情况,强调提高国际传播效能需要加强国际传播渠道建设,进一步创新叙事方式,以“外嘴外脑”为中国代言;其次,学界业界应共同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与队伍建设,进一步整合上海的优势外宣资源,形成合力;另外,还要加强国际议题的设置能力,讲究舆论斗争策略,牢牢抓住主动权。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看看新闻首席运营官宋菁菁认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国际话语权有以下几个重点: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借船出海,借筒传声,借势发展;优化内容多元生产的部署,培养具备国际化事业的专业传播人才队伍,基于节目建立国际问题专家智库;以“刚柔并济”作为外宣基调,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财全球编译部主编陈娟介绍了一财的国际传播策略。作为中国最大的财经媒体集团,一财将内容聚焦在阐释中国故事背后的价值诉求,打造了立体的海外社交媒体传播矩阵。随后陈娟对其传播效果、用户特征、国别特征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背景下,一财凭借其在专业财经领域的深耕,将有进一步扩大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机会。
当天下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构建》开题报告会举行。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顾问、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教授、传播学院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开题报告专家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心主任陈昌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陈虹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海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晨晖学者张洋关于项目研究方案的汇报,对项目现有研究的准备情况、总体框架、研究路径和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预期研究目标及各子课题研究框架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论证。
经过充分而深入的研究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对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思辨性的问题和建设性的意见,为此次重大项目的扎实有效推进提供了方向指引与智力支持。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研究团队前期工作扎实,对课题研究准备充分、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研究目标明确,成员分工合理,操作可行度高,华东师范大学为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提供了完善的配套保障。专家组总结出三点建议:一是扎根中国土壤推进理论创新;二是进一步打通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壁垒;三是拓展与海外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网络。
陈虹教授代表课题组感谢与会专家的指导和支持,表示将认真学习和领会专家们的真知灼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思路,优化研究方法,扎实开展工作,力争产出创新性成果。
闭幕式
闭幕式环节上,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吴瑞君,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王峰依次发言。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路鹏程主持。
吴瑞君对专家组从不同角度对项目研究方案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并对课题研究提出了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切实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二是要深入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并认真梳理和思考与会专家提出的建议和问题;三是要以目标和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聚焦研究问题及其内核;四是要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加强团队的协同。吴瑞君表示,学校会一如既往为项目提供支持,并期待项目重大成果的产出。
王峰对各位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学院将全力支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建设,也期望项目组能够充分吸纳各位专家的宝贵建议,按时高效地完成任务,产出高质量的、有建设性的成果,从而对学院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战略传播研究是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多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结合中国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主流媒体能力建设、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建设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此次学术研讨会与开题报告会的召开,学者及业界人士共聚一堂,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国际传播战略实践与创新、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的构建等前沿话题进行了深度研讨。学界与业界合力攻坚破题,共同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为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带来丰富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