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媒体人的使命和光荣 ——记20年资深记者沈月明老师讲座

发布时间:2018-10-23浏览次数:7407

本周一(1022日)上午10时,华东师大闵行二教410室,沈月明,新民晚报时政中心副总监,政法新闻部主任,主任记者。20年来笔耕不辍的他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20年,媒体人的使命和光荣”的谈心交流式讲座。讲座持续一个半小时,沈月明老师从“社会责任”、“记录历史”、“影响时代”三个方面通过各种报道实例为同学们简述了作为媒体人的使命。随着沈老师的娓娓道来,同学们加深了堆媒体人的意义的理解,提高了专业认同感,也坚定了对未来投身于新闻传播的信心。

沈月明老师的讲座开始于对当代年轻人对于工作缺乏认真态度,对学术缺乏热情的批评。他站在传统媒体从业者的角度指出新一代媒体人还是应该对新闻事业保持热情,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沈老师也对新闻业表面不景气的现状感到些许迷茫和焦虑的同学表示理解。他耐心地开导同学,每个时代都需要新闻的原创人员,新闻行业永远不会没落,只是平台可能有所改变。老师以短视频作为新媒体的例子,表示在新闻转型过程中更加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但是无论就业渠道多么丰富,新闻工作不能马马虎虎,没有热情,新闻人不能业务能力不足,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第一部分“社会责任”中,沈老师强调作为一个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天然职业属性使新闻人必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使命,记者可以利用媒体平台和职业身份去完成一些其他渠道可能很难凑效的社会责任,比如帮助容易被主流社会疏于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这是作为记者的职业荣耀。沈老师以自己采写的多篇报道为例,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为同学们更加直观地展示了媒体人的作为和可能承担的社会责任。

“记录历史是新闻工作的天然职能,当你做完报道回头再去看的时候,你会发觉新闻记者可能无意中记录的许多事实和细节,也成为时代历史生动的展示,历史在这些细节的展示中而鲜活和充满意义,”沈老师继续为同学们讲到了第二个部分“记录历史”。他列举了自己作为新闻记者所见证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三峡移民到磁悬浮列车通车,从奥巴马就职典礼到习马会。通过沈月明老师生动地叙述,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记录者的光荣和自豪。

随后沈老师还通过诸如人工智能、进博会宣传任务等报道实例为我们简要地说明了作为媒体人的时代影响。

讲座的互动环节中,一位同学提问作为在校大学生该以怎样的身份面对采访对象和遭遇不采访对象的拒绝时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沈老师认为,同学们作为学生出去采访,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顾虑自己的身份,担心自己没有记者证而遭到采访对象的拒绝,只要态度够认真,工作够专业,对方一般会愿意提供采访机会的。最后,沈老师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同学们交流,也欢迎同学们课后来提问。



讲座结束后,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的听讲感受:

沈月明老师向我们分享他在《新民晚报》笔耕二十载的足迹,这给我们新闻学子一个更近一步“窥视”传统媒介之究竟的机会。从初出茅庐的新人到业界的资深人士,通过一篇篇有担当、有温度、有视野的报道,我们倾听他成长所亲历的点滴。跟随他并不激昂的语言,从一个一线新闻工作者的视点,我们由笔墨感受新闻记者心中的热情与力量。我想今天与沈老师的对话不仅是对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学子的鞭策和鼓舞,也是消除我们对于传统媒介“死气沉沉”、“行将就木”之偏见的有力、生动的一课。

——孙浩峰

今天的讲座上,沈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20年媒体人生涯的经历,向我们阐述了作为媒体人所应肩负的使命与身负的光荣。沈老师在讲座中不断强调,作为媒体人必须有认真的态度,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而这也正是新一代年轻媒体从业者所缺少的。沈老师的讲座让我对传统媒体的处境、传统媒体人的具体工作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非常感谢沈老师今天给我们带来这场精彩的讲座。

——杨小婷

记者的职责是神圣的,作为大众的发言人,为百姓发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必须的。记者还需要发现平常生活中的真善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呼吁更多人传递爱。

——蓝威霖

感觉还是有很大收获的,对新闻人这个名称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吧。在沈老师分享自己作为媒体人的经历中,我能感受到作为媒体人的丰富充实的人生体验,是在经历历史,记录历史,感悟历史,这是一种很酷的人生,付出的都能让自己感受到一种存在的意义。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