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本学期“创意经济与传播系列讲座”是传播学研究生主修课程并面向传播学院所有研究生选修的公开课程。课程邀请国内外文化与创意产业领域及理论研究领域专家就创意经济与传播产业实践和前沿理论问题分享相关资讯、案例及观点,讲座专家及演讲主题由相关部门备案,系列讲座内容及信息将公开推送并分享至全院师生,以激发师生对创意经济与传播活动的实践热情和研究兴趣。
12月29日下午,2022年秋季学期“创意经济与传播讲座系列”的第九场讲座正式开讲,主讲人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双聘教授邹其昌先生。本次讲座中,邹其昌先生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多方面展开,对工匠文化和设计学科的当下与未来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可行的建议,同时对于自己多年来的设计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数十名学子在线上聆听。
“真正美好生活来自人的价值的充分展示,创意经济在于人而非物。”邹其昌对于本次讲座如此概述道。邹其昌从引言导入,从中国当代理论体系及其建构问题讲起。他将该问题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中国、性质、内涵、方法、路径。邹其昌指出,当代中国理论体系的建构在于开放融合、打通古今中外,这也是中国学者的神圣使命。而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是在于设计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设计学整体发展得比较晚,而中国设计学体系建设04年开始。邹其昌将当代设计学体系分为应用设计学(实践设计学)、基础设计学(元本设计学)、产业设计学(社会设计学)。“任何学科都是交叉学科”,邹其昌先生认为,今后的设计学科发展必将涉及与更多的学科的融会贯通。
引言结束后邹其昌老师正式引入了本次讲座的内容。本次讲座共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为什么研究工匠文化;工匠文化的基本内涵;工匠文化与质量时代;美好生活与工匠社会。
为什么要研究工匠文化?邹其昌认为,这可以归因于三大层面:现实实践、理论建设、自身体验。从现实实践层面来说,工匠文化关切国家、社会甚至人类文明发展,工匠文化氛围的营造会更好地培育工匠精神;其次,工匠文化也对于中国当代理论体系、中国话语权的建设至关重要;最后,研究工匠文化亦是邹其昌的志趣所在,他的学术研究多年来同样聚焦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问题的探讨。
溯源工匠的历史形态,第一阶段是自然经济时代的手艺工匠;第二阶段则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机械工匠,前两阶段的工匠均属于有形的实体;而第三阶段是虚拟经济时代的数字工匠。邹其昌指出,我们目前现阶段处于手艺工匠、机械工匠以及数字工匠并存的发展时期。每一种形态都各有自己优势,各有各美,美美与共。
“工匠”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与建构的核心。工匠文化的基本内涵可从不同层面进行拆分,其中最基本的含义是作为古代社会结构的工匠(士、农、工、商中的“工”),主要指的是从事器物发明、设计、创造等领域的行业共同体;于语义学的角度,“工匠”则是一个由“工”“匠”组成的一个或偏正结构或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而从整个造物活动而言,工匠是“创物”、“制器”、“饰物”的三位一体。
邹其昌从自己的学术著作中总结出三大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三种典型历史建构范式:《考工记》范式是从政治角度出发,从国家管理层面,从整体社会结构组织出发来规范或建构工匠文化体系;而《营造法式》范式是从政治与产业角度出发,从国家管理层面从具体工匠系统即“营造工匠”系统组织结构来规范或建构工匠文化体系;《天工开物》范式则是从学习研究角度出发,是以纯学者视角探索和研究工匠文化体系建构问题的范式。三大范式结合共同构成典型范式。邹其昌以此强调了政产学研四者合一的重要性,实际上这四者是紧密结合的,没有哪一方的重要性可以被忽略。
李克强总理提出“质量时代”新概念,质量时代是一个“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社会氛围的时代;工匠精神、工匠文化,成为了建设和发展质量时代基本品格和要素。质量时代是美好生活、品质生活的前提。因此,工匠文化和质量时代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中国工匠”是立国之本,亦是强盛之根。这是因为,中国工匠是我国转型发展的主体,更是我国发展的强大决定性力量。
最后,美好生活与工匠社会紧密相关。邹其昌认为,作为工匠文化的内涵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文化,多元互动生成构建,最终会形成新型工匠文化。考古学的进阶同样遵循着这一曲线:从考古学到人工科学、到人工智能,最终到新人类文明,这一发展实际上就是美好生活的发展曲线。邹其昌先生鼓励各位同学积极将自己所学投入实践,为中国的理论体系建设添砖加瓦。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详实,大大丰富了各位学子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