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作为全球南方学术论坛(GSAF)的重要活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国际传播研究院成功举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交流会。本次会议聚焦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方法,旨在以巴西“真实巴西”(Brasil de Fato)媒体与传播学院的合作为先行示范样本,探索全球南方媒体与中国高校间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共同构建全球南方的信息传播新秩序。会议由传播学院副教授许德娅主持。

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朱文佳致辞,向出席活动的嘉宾表示欢迎与感谢。她指出,华东师范大学聚焦“全球南方”议题,创办全球南方学术论坛,紧扣“立足上海优势、拓展全球南方研究”,旨在共建全球南方学术共同体,打造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战略的标志性学术品牌,致力于培养扎根中国大地、拥抱数智时代、具备全球视野的国际传播人才。她介绍,学院以学科融合为导向,以共享课程为抓手,构建优质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联合培养、交流访学与合作研究,期待与与会学者一道,共同推动研究范式变革与育人方式创新,谱写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全球南方学术论坛秘书长熊节阐述了本次会议作为学术交流平台旨在推动全球南方媒体与学术界深度合作的愿景,以及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长远展望。他提出,当前需突破西方叙事框架的局限,将媒体深度融入社会动员实践,并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拓展国际传播的创新空间。他强调,应通过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双向交流及理论共创,携手构建国际传播的全新范式。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媒体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的角色、挑战及校企合作建议展开深入交流。传播学院副院长于晶详细介绍了传播学院的学科布局及人才培养体系。皇甫博媛结合新闻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双学位项目经验,强调数据新闻对国际传播的赋能价值。Neuri Domingos Rossetto指出,沟通的核心在于促进民众自我认知、消除孤立并构建社会连接。他分享了其突破信息壁垒的实践——通过直接与中国各界人士对话,制作并传播一手内容,让拉美民众认识真实立体的中国。巴西的实践表明,通过内外对话可推动跨国合作,助力建设更公平包容的社会。Abdulhaq Ibrahim分享了泛非电视台通过系统性内部培训快速提升媒体工作者技能的经验。他特别强调与中国机构的合作成果,双方从线上协作发展为实体合作,联合制作面向非洲市场的节目,以中国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推动跨文化传播。他还呼吁建立资源共享系统和可持续培训机制,助力青年媒体人成长,加强全球南方传播能力建设。




围绕“打破垄断、共筑南方叙事”这一核心共识,会议勾勒出清晰的合作愿景:理论层面坚守媒体教育民众、动员社会的根本使命,拒绝陷入西方话语框架下的流量竞争;实践层面倡议构建双向人才流动机制,推动南方国家青年来华交流与中国师生赴南方实践;技术革新层面主张把握AI机遇提升传播效能,通过联合制作纪录片、共享节目资源实现文化直通。
传播学院副院长路鹏程以“感谢、学习、合作”三个关键词作会议总结:他对会议各方的精心组织和每一位参与者的慷慨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共同的利益和相似的发展视角,因此,未来应在新闻传播领域持续深化互学互鉴,共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他提出了合作的愿景,期待深化团结协作,凝聚起更强大的智慧与力量,共同为全球南方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传播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