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6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9届广播电视专业硕士(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图书馆研讨室举行。
同学们对于自己研究生生涯的最后一页很是重视,早早地来到了答辩会现场,准备了精美的PPT并进行了设备调试,以期达到最好的答辩效果。
答辩正式开始后,每位同学先进行了10分钟左右的自我论述,其中包括了论文概述、框架介绍、亮点展示等。
本届广播电视专业硕士(数字媒体艺术方向)毕业论文答辩评委会分成两场,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学科带头人刘秀梅教授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第一财经主任记者陆熠欣分别担任答辩会的主席,传播学院李同兴副教授、钱春莲副教授、刘弢副教授为答辩委员,共有9名研究生参加本次学位论文答辩会,答辩秘书研二的陈甲科同学,2017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到现场旁听学习。
答辩会共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由同学通过PPT展示的形式对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阐述,其中包括自己的创作构思、创作意图、理论逻辑框架以及创新之处。大家以理论为依托,以作品为核心,在各位老师和同学面前畅所欲言。例如,霍慧娴同学针对毕业作品纪录片《黑白影调》的制作特点,通过黑白与彩色成像的对比,阐述了黑白影调在营造人文质感中的作用;王竹青同学针对目前微电影创作手法缺乏创新这一现状,在论文中引入了环形叙事结构,并结合自己的毕业作品微电影《环中生环》进行了很好的阐释与分析,得到了现场评委的一致好评;李南泉同学介绍了自己耗时大半年进行创作的毕业作品纪录片《山歌王》,并将叙事视点运用到对自己作品的论文阐述中,思路清晰,实现了理论与作品的紧密结合。周凯同学对其毕业作品公益广告《煮鸡蛋的人》,以叙述传输理论下的故事说服机制为依托,从叙事的角度展开叙事策略的分析;曾文娟同学结合毕业作品科普系列动画《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内心独白》的创作,阐述了毕业论文对医学健康类科普动画叙事策略的研究成果,等等;每位同学的研究方向与作品呈现各有千秋。
第二个环节,由答辩专家提问和点评,答辩专家分别对几位同学的毕业作品和毕业论文进行了点评,不仅肯定了其研究成果,而且还对学生的成果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如答辩专家李同兴老师指出论文创新点是关键,应结合作品对新论点进行细化阐释,而不是面面俱到,同时希望大家的论文创作对学科理论甚至是全人类都有独特贡献;答辩专家陆熠欣先生肯定了大家在材料整理上下的功夫,但建议论文各分支之间应有更加紧密的逻辑联系,对于重点部分应结合作品进行着重论述,同时希望毕业设计对其它同题材作品有所启发;答辩专家钱春莲老师,不仅从学生作品的结构、解说等方面给予指正,还对其毕业论文的理论阐述提出修改建议;答辩专家刘弢老师,在对学生毕业论文优点给与肯定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理论运用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方面,应该如何把握的问题。答辩委员会主席刘秀梅教授从MFA专业培养要求出发,强调毕业论文必须建立在与作品紧密结合的关系上而进行的相关理论研究,运用相关理论的分析,一定要提炼出作品呈现的独特性、创新性,这是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毕业论文的不同之处和难点所在;刘秀梅教授认为好作品应该体现情感,要得到有效传播,让观众与作品之间能够产生共鸣。
第三个环节,学生回避,答辩委员会讨论、表决9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结果,并起草答辩委员会决议。最后,答辩委员会主席刘秀梅教授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一致通过2019届广播电视(数字媒体艺术方向)9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同意授予硕士学位,同时推荐王竹青的硕士毕业论文申请优秀毕业论文,随后答辩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019届广播电视(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圆满结束,9位研究生开心地与答辩专家们合影留念。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自2012年创办以来,已有五届毕业生,大多学生就业比较理想,在各大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制作公司、艺术团体、高等院校、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等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管理、运营等相关工作,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祝愿华东师大2019届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前程似锦,展翅飞翔,放飞梦想!
编辑|陈甲科、董洪哲
摄影|万宇斌等
审核|刘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