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编辑,一群隐身于书背后的人。他们穿梭于字里行间,钻研着逗号句号的学问;他们以细微琐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
这段话来自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定义了时方圆对编辑的认知,也向大众传递出编辑的使命。
时方圆于上海书展图书活动现场
一、读研是一段轻享“阅读”的慢时光
2018年,抱着“有点想读博”的念头,本科就读于编辑出版专业的时方圆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继续深造,攻读出版专业硕士。读研是一个学术积累与迸发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大量阅读学科相关的专著和论文来夯实基底。遗憾于本科期间阅读量太少,时方圆决心在研究生阶段好好下一番功夫,她对传播学充满兴趣,而出版的研究总会有意识地结合传播学理论,于是阅读传播学相关著作正好同时满足了她的个人偏好和专业研究需求。
起初,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建立传播学的知识框架,时方圆阅读了一些国内著名传播学者编写的教材和从国外翻译而来的传播学论著,其中美国传播学者彼得斯的《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让她受益匪浅,这本书提出的“人与人之间拥抱交流但接受不可交流”的观点让她有所触动,她开始思考“交流隔阂”这类日常现象与传播学底层逻辑之间的联系,也慢慢觉察到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被人习惯性忽视的现象反而时常能催生出学术的火花。在读书上,时方圆讲究循序渐进、深浅并重,一方面她觉得要读教材,形成对学科的全景式把握;另一方面也要去读教材中所出现理论的原著,了解作者表达观点的语境以及论述逻辑,避免以偏概全。在遇到实在读不下去的书时,她强调切勿“强求”,《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是她觉得在阅读中“走了弯路”的书,她曾因为读不进这本书感到崩溃,在拿起和放下之间数次怀疑自己是否因为学术水平不够才导致阅读障碍,可在看完豆瓣评论后,她释然了,“我觉得大家千万不要因为读不进一本学术译著而完全归咎于自己,因为可能真的是翻译问题。”
在本专业领域,时方圆比较推荐出版史的阅读,她认为出版史是对出版学科的溯源,只有知其本源,才可观其流变,且古今相照,本质规律一以贯之。《启蒙运动的生意》和《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是时方圆印象很深的两本关于出版史的书,也是老师们在课上常挂在嘴边的“必读书目”。“启蒙运动、印刷术的诞生都是讲出版时绕不开的历史节点,无论是在学术会议还是具体的图书出版上,大家讨论得都比较多,我认为这些算是出版学科基础性的东西。”
日积月累的阅读给了时方圆下笔撰写论文的底气。在她看来,论文不仅仅是一项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可能是一个接触学界的契机。在知识付费很火的时候,时方圆结合热点撰写了一篇研究传统出版社开发阅读类App 的论文,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稿到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没想到“一击即中”,她通过论文获得了出席此次学术会议的入场券,且作为发言作者参与了一次有意义的学术争鸣。“我觉得学术会议对研究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你可以和卓越的同龄人交流,还能去了解最近业界大佬在研究什么,这对于未来写论文很有启发。”这次经历让时方圆的眼光穿越到了日常的学习生活之外,见识到了“山外之山”。
第六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方圆于八排右三)
读研期间需要不断地“输入”与“输出”,阅读则充当之间的媒介。于时方圆而言,阅读是知识的流通,更是思维能力的锻炼,这也是时方圆认为读研的最终习得。“思辨能力在学业和工作上都是必备的,它确保知识能够在不同领域进行迁移与呈现,也影响着与他人的长期合作。”谈及此处,她不忘叮嘱我们:“趁着在校的日子多去阅读,等工作之后你会发现有一段纯粹的阅读时光多么可贵。”
二、人文学术图书编辑“进行时”:在快与慢之间
毕业之后,时方圆成为了中国出版集团旗下东方出版中心的一名人文学术图书责任编辑。在选择做编辑之前,她也有过短暂的挣扎——是否要接受很多人艳羡的互联网大厂offer?
在校期间,她曾在喜马拉雅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实习过,其中喜马拉雅的实习经历对她来说是一次“突破”,整个流程充满着未知与挑战。在这段实习中她作为价值出版事业部的制作人,主要跟着带教老师进行心理学类音频的内容制作与运营,期间负责了《认知力提升30讲》《内心疗愈读书计划》这两个公司A级重点项目,从选题策划、市场调研、大纲拟定、稿件修改、音频审核,到投放推广、活动运营、数据反馈——她参与到项目的每一个执行环节,亲自见证了它们的孵化、生长、成熟,也学到了很多互联网玩法。
时方圆觉得这段经历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帮她打破了之前理解的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之间一个非此即彼的对立,让她意识到出版归根结底就是“做内容”。然而,6个月跟完两个项目、严格的产品上市时间线、不规律的作息……让追求松弛感的时方圆最终选择放弃去互联网行业。“我现在的工作早上八点半上班,下午四点半下班,编辑工作相对来说时间上比较灵活自由,虽然经常加班,但有更大的安排空间,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让一本书‘从无到有’,就算将编辑比作一颗螺丝钉,也是一个有方向、可深凿的螺丝钉,此外编辑主要和内容打交道,这恰好是我喜欢的。”
时方圆认为内容是一种流动的信息,编辑的工作是发现信息差。以引进版权为例,假如学界对国外一个学者的著作感兴趣,但国内出版业还没有引进,那么编辑就有义务作为一个摆渡人,将内容从国外运载到国内,从作者传递给读者。在这片广袤的信息之海上,编辑应该具备敏锐的信息检索能力,比如及时了解国外出版社最近出了哪些新书、感兴趣的学者近期有何新的研究方向等,以便遇到合适的作品时“火速出击”。
在出版社内部,编辑主要分为策划、文字、责任、营销编辑四类。虽然不同类别的编辑有职责分工,但也免不了在具体工作上存在交叉重叠。身为责任编辑的时方圆便要同时兼顾选题策划、版权引进、校稿与图书营销的工作。她目前所在的象形文字工作室主要做人文学术出版,尼采、拉康、海德格尔等重要思想家的经典著作是工作室的重点关注对象。除此之外,前沿技术哲学类图书也是工作室现阶段青睐的做书方向。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非物:生活世界的变革》是象形文字工作室2023年出版的重点图书,这本书集中探讨了数字时代“非物化”趋势带来的焦躁、短视与孤独的社会症候。兴许是迎合了当下人们对智能手机依赖、人工智能恐慌现象的普遍关注,抑或是得益于此前该作者以《倦怠社会》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所引发的热度,这本书出版后销量不错,至今已经三印。这本书的“小有成就”对时方圆来说是职业生涯中的一次“良性循环”和“正向积累”,这不仅仅局限在书籍本身所带来的积极反馈,更确切地说是有望形成一个以书籍为纽带的“交流圈”。“通过《非物:生活世界的变革》,包括寄书、办活动的方式,我认识到一些传播学领域的老师,与他们建立了初步联系。传播学学术类书籍是我接下来要做的一个方向,所以想着未来是不是也可以请他们写书、翻译,或者写书评。之前和刘海龙老师见面的时候,我就是拿着我参与责编的书过去的,它们是我面向学界的一个敲门砖。”
《非物:生活世界的变革》茑屋书店新书分享会
在“全流程出版”时代,编辑不再只用埋首纸堆,而是需要与各方打交道。从时方圆的经历来看,对内编辑需要在选题会上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书,在具体出版环节还要和设计师对接书籍封面设计、与营销人员商讨活动开展等;对外则需要和国外出版社、版权代理、学界、作者进行沟通。在社交媒体席卷出版业的今天,编辑有时还要参与出版社直播,在屏幕前向用户推销书籍,这对于大多数“i人编辑”来说尤为困难。“在所有编辑中,营销编辑的社交会多一些,因为他们要把书卖出去,就需要去和发行对接,比如介绍这个季度有什么新书、谈一些折扣等,搞直播也会更多一些。”话毕,时方圆以玩笑的语气补充道:“很多人因为这份工作变成了‘e人’”。
象形文字工作室在做书上杜绝“躺平”,工作室有明确的年度出版计划,稳中求进。在快与慢之间,时方圆寻求一种效率与品质的平衡——在规定时间内从速完成出书目标,但仍静下心来对内容精雕细琢。“毕竟责编的名字会出现在版权页上,我觉得这代表一种个人品牌,但更多的是一份责任,读者会把书的质量和对编辑的印象绑定在一起,我希望做的书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在被问及会不会因为做不出畅销书而内耗时,时方圆笑着摇了摇头,她认为不能仅凭销量定义一本书的价值,特别是对于学术书,它的读者较为垂直,更应该关注学界需求及评价。对此她提到了自己做的法农的《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本书——译者负责、翻译精准、学界肯定、豆瓣评分高,这些因素都令她觉得做书值得,尤其是当一位自己很崇拜的学者专门来找她要这本书时,成就感瞬间满溢于怀。
象形文字经典译丛书影
象形文字心理译丛书影
和大多数编辑一样,时方圆认同干这行是“为爱发电”,需要经年累月地对做书倾注热情,即使这份热情没有得到期待的回音。实际上这样的坚持难能可贵,正如三浦紫苑在《编舟记》中所写:“一旦对某件事倾注心力,期望值必然会随之升高。就像所有人都会期待自己所爱的人有所回应。”
三、快?未来没有什么大不了
在人工智能的滚滚洪流之下,AIGC 成为了出版业的“新秀”,逐渐在图书出版的方方面面崭露头角。ChatGPT 、讯飞星火、文心一言等大语言模型开始成为编辑们“新的延伸”。“我觉得在当前的编辑工作中掌握与人工智能对话的能力很重要,比如我在引进一本书之前要对它进行评估,早期我会自己通篇去看,这样很花时间,而现在可以借助大语言模型去帮我读文档。”
纵然技术赋能,但时方圆始终看重文史哲等基础知识的修养,这类知识在她从事的学术书编辑行业中是必备条件。“我挺羡慕能成为一名学者型编辑的,这意味着我必须进行持续性的专业知识输入,换句话说学术积累很重要。到了工作岗位你需要很密集地做输出,我明显感觉到一直做输出会很累,而且总会觉得自己掌握的东西远远不够。”由此她建议在校的我们“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不要因为焦虑未来就业而一心只想奔实习,“知识积累和实习并不是割裂的,你本身的能力和学识怎么样,其实很影响实习单位对你的判断,你不能什么都不知道就去实习。”
近来,时方圆在做一本名为《书写还有未来吗?》的新书——“当书面交流不可避免地让位于数字表达时,书写这个形式会消失吗?”对于这个疑问,作者弗卢塞尔尝试给出了答案:“或许由于数字媒介的发展,书写的部分功能会被取代,但文字对于我们历史意识和线性思维的形成依旧具有重要的影响。”就如在我们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快节奏下总有像编辑群体这样的“慢坚守”,且这份坚守仍一遍遍地回应着时代的命题。
东方出版中心45周年系列直播活动(时方圆于右二)
心之所向,即是归途。时方圆将在编辑之路上越走越远,也许在某一个瞬间她会驻足回望,渺远的路口曾分出两条路,而她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一生的道路。
传播学院二十周年院庆祝福
“出版与传播”是一个饱含现实关怀的领域,传播学院则始终是我心中充满生命力的求学之地,愿学院永葆活力,蒸蒸日上!
——时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