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记者节,郑洁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推送,题目是“做记者的最怕啥?来翻翻他们的包”。在这篇文章中,有的记者说出差最担心手机没电,有的记者最担心落下存储卡。而郑洁则在转发语中写道,“其实唯二不能落下的,除了电脑,就是止痛药。”
郑洁本科就读于某财经院校,出于对新闻的热爱,她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2016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通过求学期间的努力,她一步步实现了一直追逐的记者梦。凭借在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毕业后,郑洁成为了一名财经记者,目前就职于界面新闻。从业虽只有一年多,郑洁已对记者行业的辛苦与不易深有体会。但在她眼中,选择自己所热爱的职业是最重要的。“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做记者。记者是我最喜欢的工作。”
热眼旁观,步履不停
2019年从华师大传播学院毕业后,郑洁顺利进入了媒体工作,成为了一名职业记者,并参与了财经、医药、疫情等多种题材的报道。对于这个媒体行业新人来说,每一次新闻采写都是不同的尝试与挑战,但疫情期间参与的新闻报道无疑是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让我最大程度地感受到了做新闻的压力与挑战。”
谈及这段经历,郑洁仍能回忆出很多细节。2020年1月10号,郑洁按先前计划前往武汉做“长江禁渔”的相关报道。从武汉返回上海时,正处于寒假与春运的特殊时段,车站的人流量很大,但是鲜有人佩戴口罩或采取其他的防护措施。“当时关于新冠的报道很少而且没有官方的一个数据,所以很多人并没有关注或知道有这样一种疾病的存在。”带着一种隐约的警觉与担忧,郑洁踏上了回程的列车。
1月19号,湖北省卫健委发布声明,称泰安、襄阳出现了与华南海鲜市场类似的病毒案例,这让郑洁再次感觉到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肺炎。23号新冠肺炎感染者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增长,在单位的安排下,郑洁负责收集武汉疫情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报道。
在郑洁做报道的过程中,与感染病例数量一同增长的,还有内心的挣扎和压力,“当时很多感染了新冠的病人会打电话给媒体求助,在这样一种恐慌的氛围里面,作为一名记者要冷静地去梳理、去写稿,这是一件很有压力和挑战的事情。”对于疫情的相关报道必须高度真实和准确,同时又要快速地把信息传递给受众,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也很高,那段时间郑洁一直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
图为郑洁朋友圈:郑洁为采访对象帮忙联系医院,采访对象发来感谢短信
在新冠肺炎的报道经历中,郑洁经历过几次情绪几近崩溃的瞬间。有一次,她采访到一位孩子刚刚出生的年轻女性,她的父亲因感染新冠肺炎离世,母亲也感染了新冠肺炎,一个幸福的家庭突然遭遇了无法挽救的变故。“这个采访经历对我的冲击非常大,后面整个人的情绪处于一种崩溃的状态。”但为了确保新闻的真实、客观、准确,郑洁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当时的状态大概就是写稿子写到凌晨,睡一会再起来接着写,完全忙起来的时候就会忘掉自己的难过和一些情绪化的东西”。
关于情绪对新闻报道的影响,郑洁也提到了疫情大规模爆发初期的一些报道。“当时有些自媒体公众号甚至是专业媒体都在报道医院拒绝接收新冠感染者的事情,这从事实角度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应该多一些角度,问问为医院为什么不收患者”。郑洁认为,在医院与新冠肺炎感染者发生矛盾时,媒体应该从“为什么”的角度出发,去厘清问题存在的原因,而不是放大矛盾点,去制造某种恐慌。“新闻报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如果不能真实客观的报道,那么这种情绪化报道的危害会非常大。”
郑洁还提到了另一次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报道经历。2020年7月份,长江鄱阳河段突发洪水。7月14号,郑洁到达鄱阳进行现场情况的调查与采访,“我不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9号的时候就有很多报道发出了,我去到现场之后只能去做有增量信息的、更加完整的报道。”
对于这次突发的洪水事件,郑洁认为,公众的矛盾点很容易聚焦到县政府,“很多人甚至是记者认为是政府前期的预防工作不到位才会导致洪水产生这么大的破坏力,然后忽略其他问题。”郑洁认为,对鄱阳洪水的报道要全面客观,而不是将矛盾放在个体身上,可以从洪水为什么会发生、鄱阳县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去处理洪水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圩田是否受到了影响、农田被破坏后农产品的后续安置问题等层面进行报道。郑洁反复提到作为记者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去全面客观的呈现事实,“记者做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责备个体,很多事情的出现、发展并不是单单拉出来一个或几个个体就可以解释说明的。”
在采访交流的过程中,郑洁多次提到自己很热爱记者这份工作。对这名年轻的新闻记者来说,每一次新闻采写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因为热爱,所以会步履不停,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篇报道。
眼中有人,心里有光
对于郑洁来说,做记者这行,最难的就是“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这个问题。“与普通白领不同的是,我们可能没有真正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在郑洁看来,做记者最大的门槛可能就是“累”,这是对体力和心态上的双重考验。记者需要随时都在准备出去跑采访,随时都在思考接下来要做什么选题,因此生活与工作之间的界限总是模糊不清的。
图为郑洁的工位
创作同样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既然写了,标准就要高。采访资料都已经整理完了,却坐在电脑前半天也开不了头,因为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是真正投入到选题中去的那个关键阶段。”郑洁形容每次进入状态前的准备过程都很漫长,特别是像她做过的采访“罕见病患者”之类的静态题,编辑部有时会给足记者们一个月以求得更高质量的写作。她形容做这样的题就是“伴随着极端焦虑,不断折磨自己”。最后的成果是不错的,但各种艰辛却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这也正解释了郑洁为什么认为做记者要有好胜心和完美主义的精神,“我总是跟自己不断地较劲。”
在郑洁眼中,她所从事的条线记者可能并不像做深度报道或特稿的记者那样“光鲜亮丽”。他们往往隐匿在大量信息之后,可能没有读者会去关心写稿人是谁。但正是条线记者将无数的基本信息汇总归纳,才使深度报道成为可能,提供了丰富而准确的素材。“而且进入社会你们就会知道,这类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新闻真的很重要,人们需要关注专业信息来做出相应的调整。”
正是因为专业新闻对于准确性的高要求,才使得这一行的“门槛”很高。“我之前做的是医药类和财经类的报道,去采访专业领域大咖之前,就必须要努力跨越那道专业的门槛。”
做这一行就要尽全力了解这一行,这是郑洁做专业报道的秘诀。专业记者最重要的就是平素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比如熟悉业内用词,“假如采访对象突然向你抛出一些如‘非小’‘ORR’‘PFS’的术语,你却一脸茫然,这该怎么办?你是记者。”
郑洁一直在要求自己去更深入地了解行业,国内和国外的文献、专业的书籍都需要涉猎。从内部工业做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数据。郑洁认为财经记者的修养首先是自己真正了解,才能尽可能全面地还原业内真实情况。“努力做一个产业的把关人。”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考虑到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压力,郑洁在毕业之前也有考虑过回老家工作,或者去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的新一线城市。但在媒体实习的亲身经历让她意识到,她还是更热爱记者这份工作。郑洁回忆到,之前读本科时,有个在上海电视台工作过的老师对她说:“我觉得你的性格挺适合做记者的。”也正是因为这位老师的话,她做记者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有没有过后悔呢?郑洁歪着头思考。“学经济的那些同学们,收入这几年涨了很多。”郑洁当时准备考研时,同学们都难以理解,读三年研究生,可相当于少拿三年工资。但现在想想,即使再重来一次,郑洁认为,她还是会做出相同的选择——成为一名记者。郑洁说,相比于本科就选择就业的同学,读研三年确实有一定的成本,但对于她来说,更重要的是知道读研的经历能带来什么,让自己有多大提升。“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金钱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考虑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选择自己所热爱的理想,其实并不会后悔,郑洁在这一点上很坚定。“如果你真的喜欢新闻,那一定要尝试做一次记者。当我接到能够出去跑采访的任务时,真的很激动,早早地就在琢磨着采访计划。”即使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并不轻松,郑洁仍然享受这一种说走就走的感觉。在与不同人群的对话之中,郑洁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谈到华师大,郑洁非常感激华师大带给她视野上的改变,也正是因为华师大这个平台,让她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记者梦。郑洁心目中的华师大是一所注重学生人文教育、严谨治学的学校。在她的记忆里,许多华师学子身上都有着踏实、独立、自尊的品质。在华师大,学生跟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会比较多,有利于价值观的塑造,“是理想中大学的样子”。
对于为未来如何做出选择感到迷茫的学弟学妹们,郑洁建议道,没有100%完美的平台,机会不能等着,而应该明确自己方向后,主动去争取。无论是选择工作,还是选择继续读书,都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方向,不能荒废三年的时光。有时间多去其他院系旁听一下课也是很好的。多尝试、多体验、去慢慢探寻自己的方向。
《新京报》在记者节当天发表的社论中说,记者的职责是“用记录去丈量纷繁的世界,” 这句话也正是郑洁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即将到来的每一个明天,郑洁依旧心怀期待,步履不停,努力适应紧张的工作节奏,与不时席卷而来的焦虑对抗,在可以感知到的世界中,用报道记录这个时代的温情与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