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新闻采写 | 坚定教书育人理想:那个放弃清华的少年后来怎样了

发布时间:2021-12-28浏览次数:2767

【按语】

本学期,20级本科新闻和19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2021年9月由陈红梅老师主讲。国庆节后,同学们进行新闻采写综合练习,陆续提交课程作业。经补充采访修改完善后,任课老师将挑选一部分优秀作业,不定期刊发。


        关于丁又也,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是2019年7月那个以超过清华大学录取分数要求选择了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类专业的“奇闻”的主人公。

        那年高考填报志愿结束之后,知乎上有人发起了一个关于他的问答:如何评价江苏高分考生以足以上清华的分数选择华东师大?底下的回答很多“过来人”发表着类似的观点:“路走窄了”“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给自己增加难度”“以后会后悔的”……

        而记者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见到丁又也时,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人各有志”“术业有专攻”。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下面有请丁又也同学。”评审老师的话音刚落,丁又也从容地走上讲台,熟练地操作电脑,打开事先准备好的演示文稿。准备完成后,他抚平呼吸,拿起话筒,走至舞台中间向评委老师鞠了躬,随后回到演讲台前开始了自己的答辩:“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物理学师范生丁又也……”声音沉稳有力,语速不急不缓,目光坚毅地注视着台下的听众,由内而外透露着稳重成熟的气质。

        12月6日,是2021年度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的终评答辩会,丁又也和其他9位本科生、10位研究生一起参加了这场答辩。他身着黑色西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身打扮简洁利落。他在答辩中这样介绍自己:“两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何以为师,我想,学高、技精、任重是身为教师的三样基本素质,而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讲:我已经达到了。”

        听到这里,台下的评审老师们显然有些惊讶。毕竟能够以大三师范生的身份站上校长奖学金终评答辩演讲台的,丁又也是第一个,而能够在这样的场面下如此自信地介绍自己的,更是少之又少。

        而了解丁又也的同学则觉得这样的描述对他来说并不为过,因为丁又也的这些能力早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丁纪元讲述了这样一段回忆:“他能够发现英语选修课上老师把Frankenstein中的达尔文认作进化论奠基人Charles Robert Darwin的差池,并指出应为Charles的祖父Erasmus Darwin;也会据我仅十分钟的教技训练录像提出一千余字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丁又也最让我感到神奇的地方在于,对于每一个我提及的问题,不论是关于学业、教育还是生活,他都曾或多或少思考过,并有着独到的见解。按数学的说法,这叫A⊆B。严谨、认真、包容、开朗……”

        3.99的全科绩点和4.01的专业课程绩点(丁又也同菁英班一起修读了部分荣誉课程,而荣誉课程的最高绩点为4.3,因此平均绩点超过4)、工整美观的讲义习题、严谨细致的备课方案,这似乎是提到丁又也绕不开的关键词。值得一提的是,丁又也在同学的眼中,他常常是那个游刃有余就可以到达顶峰的天赋型选手,但丁又也告诉记者:“我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厉害,很多事情都是一步步慢慢走出来的,我一直相信自己能做的别人也一定能做。”

▲丁又也的专业课程成绩单

        在被问到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时,丁又也思考了片刻,说他的兴趣点有些特殊——他会对一本书的编排和整体的范式进行研究,尤其是一些理科的教材。“这些教材里面一些语句的叙述方式,包括公式、字母、字体都让我很感兴趣,所以我后来自己去整理材料的时候也会下意识地注意这些细节。”

        今年物理学院在评定优秀学生奖学金时,丁又也注意到理科专业的成绩计算方式涉及分差、加权等方面,会更为复杂。为了方便成绩计算,丁又也主动帮助辅导员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程序,把大家的成绩导入小程序之后,它会自动筛选,最后生成一个排名,和之前单纯人工计算相比效率提升了不少。

        丁又也的QQ签名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这是他高一的时候写下的,五年来他也一直努力践行着这句话,并以此勉励自己,而他也表示自己会将它一直延续下去。


【本科三年毕业的特例】

        今年9月28日,刚开始大三生活的丁又也收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的待录取通知:“同学你好,你已经被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拟录取,请务必于今天14点前登录中国研招网确认信息。”

▲推免录取信息

        两年前,怀揣着教育理想,丁又也选择了华东师范大学;两年后,他提前修读完成了培养计划中原本需要三年完成的课程,并且以复试第一的成绩推荐免试至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攻读学科教学(物理)硕士研究生。

        大三,绝大多数同龄人仍然在本科教育的过程中探索着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就业与深造之间徘徊迷茫着,丁又也却已经在自己清晰的轨迹上稳步前行。对此,丁又也在孟宪承书院的辅导员艾美伶老师也表示,丁又也的优秀与他自身明确的规划密不可分。

        其实,早在2019年7月底,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程亚教授专程前往丁又也的母校——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为他送上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已经承诺:“我们将为丁又也这样特别优秀的同学,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让他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而事实上,后来物理学院也确实兑现了这个诺言。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丁又也综合了以往几届物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排课安排,以及其他师范专业的方案,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意愿对培养计划进行了个性化的调整。丁又也表示,自己调整过后的培养计划相当于是用一个学期(即大一下学期)的时间来进行过渡,在大二的时候,他的大部分专业课便都以大三学生的身份和心态与18级的学生一起修读。

        在丁又也确定了自己的修读计划后,需要提交上报学院审核这套方案才能最终被认定。虽然学院的老师十分尊重并且支持丁又也的想法,但是两年修读完三年的课程客观上确实存在相当多的困难,比较显著的一点就是排课时间的冲突。

        面对这样的冲突,丁又也重新浏览了学校的各类学业修读制度规定,发现了有关“免听”的政策规定——学生提起申请,通过学院的考核规定,免去平时上课要求。在经过和学院老师的沟通后,数学院开设的课程考核成绩达到85分及以上即可直接记作总评成绩,物理学院的课程申请免听需要在学期初参加考核,达到80分及以上可以免听课程,学期末还需要参加期末考试,两次考核的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后生成总评分数。

▲丁又也的个性化课表

        申请免听解决了排课时间冲突的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考验。对于丁又也来说,这就意味着他需要提前自学这些课程。丁又也向记者介绍了自己自学的经历:“我大概会提前一个学期左右去学习这些内容,自己去找一些经典的教材,每天按任务量往后看一两节。我不喜欢按照固定的时间给自己制定计划,那样我会感觉被框住了,反而效率会低。相反我喜欢给自己设定任务,把任务完成,不管这个任务耗时长短,这也给自己一个激励。”

        于是,丁又也在尝试、摸索、探究中完成了本该分配到三年完成的课程计划。对于超前修读课程提前毕业,丁又也向记者分享了他的考虑:“我当时是想看一看,如果给自己加压,能够加到什么程度,然后最后结果会是怎么样。再说得大一点,这样的培养方案可能学校里面是没有先例的,那么我这样去做可以顺带去做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实际上我知道这样的方案可能比较难复制,但是如果我成功了,就相当于有一个案例,以后有同学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可以有一个参考。”


【只想扎根一线基础教育】

        江苏省在2008~2020年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模式,语文数学英外语总分为480分,选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按照省内成绩分布比例划定等级,在录取时高校会先根据各自的招生需要和原则设定两门选修成绩的最低等级要求作为录取的前提标准,继而根据语数英三门科目的总成绩由高到低择优录取。2019年6月,丁又也在江苏省高考中取得了总分423分,物理化学双A+的成绩,位列全省理科56名,在一番权衡和思考过后,最终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

        没有太多宏大的讲述,丁又也讲话日常、敞亮,自带一种少年人的风趣和阳光。“知乎上面关于我的那个问答其实我也有关注,很多人反对我的原因是去了清北也一样可以做老师,甚至北京四中、深圳中学在招聘时对教师的硬性要求就是清北的博士。但我觉得,名头可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自己的内心。我清晰地明白我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这些学校我不会去考虑,那他们是否考虑我也并不重要。”丁又也笑着解释自己两年前的选择。

▲知乎上关于丁又也的问答

        丁又也对自己想要成为的教师定位也非常明确:“我的理想在基础教育,我更想站上讲台和学生进行交流,扎扎实实地把中学的知识教给学生。我认为现阶段可能和我一样无数普普通通的孩子他们更加需要我,如果通过我的教育,让一个又一个普通的孩子去实现他——甚至是他家庭的梦想时,我便是成功的。”

        提到自己教书育人理想的确立,丁又也告诉记者,其实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就突然决定以后要当老师,更多是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身边的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外婆从曾经的一线教师到现在的教育工会主席,始终没有离开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母亲也是学校的职员,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丁又也从小就和“教师”这样一个职业群体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也埋下了“教书育人”的种子。

        在高中阶段,丁又也常常能获得一些教学、讲课的小实践。有时在老师出差的一两天里,他会在班级里给同学们讲各门学科的新课或复习课。对于这样的机会,丁又也十分珍惜:“或许老师们是出于对我的信任把这些任务交给我,但我更愿意把此作为我教师生涯的一个正式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地体验过备课的辛苦和上课的应变,也尝试着将我的学习方法融入我的教学实践。”他认为这段经历也让自己对教师职业更加向往:“我会尽力表现,特别有成就感,可能是一次次走上讲台的成功,强化了我要当老师的意愿。”

        在丁又也转入师范进入孟宪承书院之后,他还成为了20级物理师范生的助理辅导员。“在新生进校这一年多里,他无论是在学业还是日常管理上,都给予了新生们很多的帮助和指引”,辅导员艾美伶老师这样评价他的班级工作,“他的传奇或许不可复制,但是可以给学弟学妹们一个正向的引领,为物理师范生整体的生涯规划提供一个榜样。”

        当然,坚持理想,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丁又也来说,在这一条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从来都不缺少质疑和不理解的声音。

        2019年6月29日至7月2日,是江苏高考普通类本科批次正式填报志愿的时间。他早已下定决心要从事中学教育,高中三年也始终将华东师范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对于志愿,他并没有像大多数学生一样有很多纠结和犹豫。

        “我觉得人各有志,我会选择最合适的,而不是别人看起来最好的。而且我一直觉得术业有专攻,我想去中学做老师,师范大学对于这方面的教育一定是更加系统的。”面对老师、朋友各种方式的劝说,丁又也用轻松的语气道出了自己坚定的选择。

        大一刚入学时,学院里的老师找到丁又也,建议他先搁置中学教育去做前沿科研。丁又也知道老师是希望他有好的发展,但还是忍不住感到沮丧——自己来这里最初的目的没有被理解。不过他也很快调整过来:与其纠结是否得到他人的理解,不如踏实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丁又也的辅导员艾老师用从容和笃定来形容他:“他永远都是不急不徐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稳。他对生活很有规划,即使他身边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他也没有动摇过,仍然葆有着对教育的初心和热情,这是很宝贵的。”


【使命在肩为人师表】

        《礼记》中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也是丁又也很认同的一句话。

        清晨六点多开始的早读课,夜晚十点多结束的晚自习,一周在校六天半,只有周日上午半天的休息时间——这是丁又也高中生活的常态。他在中学阶段接受到的教育是这种相对压抑的、以分数为导向的,学校之间的相互竞争也导致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丁又也告诉记者,他其实并不认可这样的教育方式,他更加主张给学生的发展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在本学期,丁又也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张江校区)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在那里,他也发现了自己理想中的教育模式——自由的时间安排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同时受到二附中物理组邀请,他也担任了张江集团学校高中物理先修课的主讲人。

▲投入教学实践的丁又也

        作为物理学师范生,丁又也从去年的十月开始也参加了教师技能竞赛。当时初选的成绩是单场第六,并不算领先,但也正是这样一个机会让他发现了自己对于竞赛的理解和竞赛的实际期望有一定的偏差。“通过学院的培养之后,我逐渐理清板书与多媒体、教材与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等之间多方面的关系。每一次磨课都是我的观点、老师的观点、老师们之间的观点的激烈碰撞。每一轮备赛都要花费我将近大半个月的空闲时间,备一次可谓是褪一层皮。不过,在一次次的打磨中,我对于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对于教学法的考虑、以及课堂环节的呈现,越来越得心应手”,丁又也在自己的自述中这样写道。

        而事实上,在那之后,丁又也和组员们不仅通过了书院、学院的选拔,后来还拿到了上海市、全国赛的一等奖。7月时,丁又也受上海师范大学邀请,做了师范生培养的有关报告。

        和记者交谈的时候,丁又也分享了自己参加这次竞赛的收获:“我虽然很早就认识到教学技能竞赛、教学技能训练、常规课堂很大程度上是三个分立的模式,但我现在觉得,它也可以成为三驾马车。虽然有些地方需要我表演、有点地方需要我磨洋工,但里面的核心和主线即‘逻辑’是始终适用的。对于教材逻辑、教学逻辑、学科逻辑的层层梳理,找到知识的生长点,才会最符合教与学的要求。”

        当被问到自己希望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时,丁又也思考了一会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们的学生应当是正直、善良的,应当是乐观、坚强的,他们会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进而热爱蓬勃的生命。而这一切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身为教师,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说到这里,丁又也告诉记者自己有这样的观念也是受到自己高中语文老师的影响:“她的那种关于生活的体察和热爱,也让我认识到我对学生也应该有这样的关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的终评答辩现场,丁又也这样说道:“华东师大的初心与使命便是以教育强国,建教育强国。我在这里不仅代表我自己,更代表我身后的3000多名师范生。怀揣着教育的情怀,我们走进华东师大;而走出师大,我们又坚定地奔赴教育的一线岗位。”


        丁又也在寄语自己高中母校的学弟学妹们时引用了马克思在《青年人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便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这或许是他选择教书育人的初心,也或许是这条道路上许许多多坚持理想的孤勇者的心声。



采写:20级新闻学张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