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等待盒饭、领取物资……
馨
馨她馨。
姚馨雨拍摄的清晨的工作人员
姚馨雨
0
在封闭初期就加入了核酸检测志愿者的队伍,刚开始全员核酸时,他们
全员核酸,还需要和宿管阿姨一起核对具体人数,才能做到“应检尽检”。遇到清晨或者午休的时间,为了提高检测效率,提醒督促同学们按时做核酸,则会使用小蜜蜂或大喇叭这样的“秘密武器”。
七多分工配合中,大家都逐渐熟悉了流程,“原来可能要一上午或者一下午才能完成全员核酸,现在两个多小时就可以了。”
高思琴说:“虽然温度高的时候密闭的防护服让人闷着不透气,但是所有人团结一心,都争先做最难的工作,让我很感动。”
王子伦成为了6楼的层长,主要负责6楼38人一日三餐、核酸检测、物资和药品登记代买与发放以及其他工作。由于很多事情需要他当面进行处理,于是上下6层楼便成了他的日常。对于6楼哪些宿舍住了人、每室住了1个人还是2个人,他都稔熟于胸。
提醒并确保楼层内每位同学都能按时进行核酸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核酸检测的时候,王子伦会提前在群里提醒大家早点起床准备。轮到住在6层的同学核酸前,他还会提前20分钟到6楼,挨个敲门叫大家出来排队,并提醒同学们戴好口罩,注意间隔。“一般我都会在队伍末尾,保证每个同学都做完了没有遗漏,然后再报统计的核酸人数。”
结束了6楼的核酸统计工作后,兼任送餐志愿者的王子伦要为接下来的送餐工作做准备了。“我兼任6层的层长和送餐志愿者,如果今天轮到我在楼外送早晚餐,那楼内我就负责发午餐。明天轮到在楼外送午餐,楼里我就发早晚餐。这样几乎没有断过,只有一次晚上做了个PPT请了次假。”
王孔卓是今年毕业的研究生,在她看来,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能够有幸参与志愿服务,加入到最繁忙、最热闹的食堂协助工作中,是她的
王孔卓志愿者们需要提前半小时穿戴好防疫装备到岗就位。“远远的就看到食堂入口越来越长的风味餐购买队伍,我和搭档在门外同学们炯炯目光的注视中,按照种类将餐食码放整齐,商量着一人负责递餐,一人负责刷卡。”面对即将到来的购买大军,她
能她王孔卓她
。
每次发餐都要重复弯腰直起的动作,尽管这个过程单调且机械,但郑于晗找到了这个机械过程里的一点小确幸:“听到门后传来的一声声谢谢,那一刻因疫情之严峻而产生的不安,迷茫,忐忑都一扫而空。”
0
需要周密计算也要有默契心意
,而物资在送到同学们手中之前,则少不了志愿者的搬运与分发。捐赠物资大多是成批成箱的送来,如何高效正确的分配成了物资负责人需要解决的首要事情。2020级出版专业的研究生赵帅奇在一次发放捐赠物资的工作中被指定为负责人,经过一天的搬运,他最大的感触还是“人多力量大”。
需要捋清计算思路才能正确发放。饮料这类比较重的物资,卸起货来需要不少体力和时间,而当帮忙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时,就可以站成一排进行“流水线”式作业,大大加快了卸货的进度。
当负责统筹从卸货点数到装车,再到运往宿舍楼的整个流程后,赵帅奇认为物资的分发离不开大家的团结协作,“当自己亲身经历过后,才更明白在这个特殊时期,很多事情行之不易,很多事物得之不易。”
送餐志愿小分队,作为志愿者队伍的重要一环,负责封控管理期间公寓内所有同学一日三餐的发放工作。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的郁凯程、2021级广电专业的余华勇、2021级广电专业的袁崧浩和王子伦等同学都是送餐队伍中的成员,负责每顿餐食的运送和发放。袁崧浩介绍说,“志愿队伍中有即将面临人生下一阶段选择的毕业季师哥师姐,也有默默无闻兼顾志愿工作与自身学业的同学。”
每天中午11点,他们会按时来到集合地等待食堂工作人员分配餐食,骑着“车头歪了,车轮也晃晃悠悠”的小三轮折返于食堂和楼栋间,运送着2600多份午餐。小三轮一车能装300多份饭,可以省去许多趟往返。在送餐志愿者们看来,三轮车是有生命的,那是他们的“坦克”,也是送餐团队中的重要一员。
遇到特殊情况时,餐食配送的车辆在下午一点多才会到达公寓,等到为同学们发放完饭食已经将近三点。余华勇说,送餐队伍的每位同学都在送餐过程中面临着体力与易感染的双重考验,但没有人选择放弃。
最令他们难忘的温暖瞬间,是在一次雨中送餐之后,许多七号楼的女同学们担心送餐志愿者淋雨感冒,自发捐出了一些红糖姜茶、暖宝宝、药和零食等物资,还附上很多可爱温暖的小纸条。郁凯程说:“在疲惫的一天运送后能得到大家的关心问候,更加肯定了志愿活动的意义。每个人都愿意参与进来提供帮助,这就是困境中的温暖和闪光点。”
消杀要有零死角的细致
研寓北区总共有一百多名同学加入了楼内消杀队伍,为宿舍楼内同学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我们还有一个管理有效的微信群,除了日常通知以外,一些消毒用品的供给需求会在群里说,遇到疑问也可以在群里问负责的老师。”
编织协作网络的全能楼长
一日三餐、核酸检测、物资的订购和分发、消杀、反映诉求、返乡准备……几乎每一项志愿工作中都有楼长参与的身影。他们连接、协调着楼栋内外,确保每项事务都能环环相扣、平稳运行。来自2020级出版专业担任1号楼楼长的段鹏程说:“其实楼长就相当于是一号楼的一个大家长,也可以说是一个全能的客服。只要同学有需要,都需要楼长去协调处理。”
白天段鹏程需要“穿梭”在各个微信群中与楼外的其他志愿者对接,不过夜幕的降临并非是一天工作的终止。“晚上我们要进行第二天特色餐券的分发,还有这两天返乡的人数比较多,我们需要在九点的时候和阿姨对一下,确保第二天返乡的人都完成了登记手续,还要发放防疫物资。”
除了和宿管阿姨同步确认第二天同学最早大概几点离校,方便做支持工作以外,段鹏程还要根据第二天的任务提前在楼层内部的志愿群里与志愿者们进行沟通。“其实楼长主要负责的工作还是蛮系统的,就是大家在楼内跟生活有关的所有一切,其实基本上都需要楼长去协调。”
“多做一点事,真的可以帮助到更多人”
是让我紧急招志愿者负责第二天早晨送餐的,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吧。”在志愿者群内发布了招募消息后,她意识到大部分志愿者同学在这个时间点都已经睡了,看到这则深夜消息的同学也不一定第二天早上就有时间。王璐妍说:“我记得当时一点也不困,反而很亢奋,因为真的很担心我这里人找不齐,第二天同学们吃不到早餐。”那一天,直到凌晨两点她才把第二天送餐的志愿者找齐,结束一天的工作。
时候,王璐妍把志愿者上岗所有的注意事项总结成了一个简单的手册,这个手册后来在组织其他志愿者团队时派上了用场,“那个时候突然意识到有的时候多做一点事,真的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有限的篇幅道不尽传院学子的抗疫故事。无论校内外,都有传播学院学子参与抗疫志愿工作的身影,诠释着青年人的担当;微小的角落,也有无数传院人在向身边的人伸出援手,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