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有我|萤火聚处,漫天星河——传院志愿者群像故事

发布时间:2022-05-27浏览次数:992

核酸检测、等待盒饭、领取物资……

这是我们闭环管理中的生活碎片

也是志愿者们守护行动的投影

我们收集了志愿者们在这两个多月中的一些故事

“切片”后拼贴成他们的“一天”

希望可以成为这个特殊时期的小小注脚


500——700

“夜猫子”安全卫士眼里的清晨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校门口就迎来了一天当中的首批志愿者。2020级广电专业的研究生姚雨是管理研究生公寓北片区门岗区域的志愿者,主要负责维持门岗秩序、阻拦跨区域流动行为、登记离校同学信息等。封闭管理期间,进出门的大部分都是核酸检测人员、保卫处及后勤人员、食堂和物资运输车辆等,需要志愿者仔细检查证件,询问清楚事由才能放行。最近正值返乡时间,早晨也有不少离校学生出门乘坐校车,出校需要志愿者根据名单统一核对登记,确认无误才能放行,“这个流程核对和信息确认也是很重要的”。

        虽然姚雨把自己形容为“重度夜猫子”,但认为早起做志愿并不是一件难事,“这个是我的工作呀,是令我很开心能够收到能量的工作。”在别人眼中略微枯燥的工作,姚雨却能在工作中发现不少乐趣和陌生的清洁工人聊聊天,和进门的工作人员问个好,工作中离校同学的一句感谢也能温暖到她,“大家一大早就着急出门,我去帮他们登记,会说一句路上注意安全哦,再帮他们把行李送出门口,他们也会和我说谢谢之类的,就还挺感动的。”


姚馨雨拍摄的清晨的工作人员

        当问起如何形容自己的志愿工作时,姚馨雨表示自己很喜欢“人体免疫系统”这个形容,“这个词很好,让我想到了电脑的杀毒软件,像安全卫士一样。”工作时也能看到其他岗位的志愿者,“觉得大家身上都有一道光”。


700——900

全员核酸的幕后协作

        每天清晨是全校师生和工作人员统一做核酸检测的时刻,如何快速通知到指定人群,及时传达核酸检测进度,维护队伍秩序,就少不了核酸志愿者的分工协作。2021级广电专业的研究生高思琴在封闭初期就加入了核酸检测志愿者的队伍,刚开始每次全员核酸时,他们需要提前两小时开始做准备工作,“先将防护服穿戴好,然后开始分配每个人的工作,有负责具体楼层的,有在现场做辅助工作的,有负责签到扫码的,时间到了就可以和下一班人交接了。”

        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想要做好却并不容易,想要全员核酸做到一人不漏,高思琴要先和楼长对接,层层传达通知到具体个人,还需要和宿管阿姨一起核对具体人数,才能做到“应检尽检”。遇到清晨或者午休的时间,为了提高检测效率,提醒督促同学们按时做核酸,则会使用小蜜蜂或大喇叭这样的“秘密武器”。

        在闭环管理的天里,疫情反复变化,防控政策和志愿者的工作也要随之不断调整。刚开始时由于流程不熟悉,全员检测需要花费一整个上午的时间,但在一次次的分工配合中,大家都逐渐熟悉了流程,“原来可能要一上午或者一下午才能完成全员核酸,现在两个多小时就可以了。”

        在谈及感想时高思琴说:“虽然温度高的时候密闭的防护服让人闷着不透气,但是所有人团结一心,都争先做最难的工作,让我很感动。”

高思琴担任核酸检测志愿者


900——1100

住在1楼的6层层长

        闭环管理期间,住在1号楼1楼的2021级传播学硕士王子伦成为了6楼的层长,主要负责638人一日三餐、核酸检测、物资和药品登记代买与发放以及其他工作。由于很多事情需要他当面进行处理,于是上下6层楼便成了他的日常。对于6楼哪些宿舍住了人、每室住了1个人还是2个人,他都稔熟于胸。

王子伦(前排右一)

        提醒并确保楼层内每位同学都能按时进行核酸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核酸检测的时候,王子伦会提前在群里提醒大家早点起床准备。轮到住在6层的同学核酸前,他还会提前20分钟到6楼,挨个敲门叫大家出来排队,并提醒同学们戴好口罩,注意间隔。“一般我都会在队伍末尾,保证每个同学都做完了没有遗漏,然后再报统计的核酸人数。”

        结束了6楼的核酸统计工作后,兼任送餐志愿者的王子伦要为接下来的送餐工作做准备了。“我兼任6层的层长和送餐志愿者,如果今天轮到我在楼外送早晚餐,那楼内我就负责发午餐。明天轮到在楼外送午餐,楼里我就发早晚餐。这样几乎没有断过,只有一次晚上做了个PPT请了次假。”


1100——1300

在毕业季拿到人生第一个“销冠”

        疫情封闭期间,每一个挺身而出的志愿者都是“孤勇者” —— 他们不畏万分之一但真实存在的感染风险,不惧乱中有序需要随机应变的各类工作。2019级广电专业的王孔卓是今年毕业的研究生,在她看来,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能够有幸参与志愿服务,加入到最繁忙、最热闹的食堂协助工作中,是她最后的校园时光中最值得铭记一段经历。

        在这段志愿工作期间,王孔卓有幸拿到了人生第一个“销冠”——她被分配到了最受欢迎的风味餐售卖窗口。那天是分时段放送风味餐的方案试行第一天,志愿者们需要提前半小时穿戴好防疫装备到岗就位。“远远的就看到食堂入口越来越长的风味餐购买队伍,我和搭档在门外同学们炯炯目光的注视中,按照种类将餐食码放整齐,商量着一人负责递餐,一人负责刷卡。”面对即将到来的购买大军,她们的内心不免感到些许压力,但还是深吸一口气用眼神给彼此鼓劲。

        那天的售卖异常火爆,为了避免聚集但又尽可能的满足同学们的饮食喜好,们一遍一遍地用最快的语速重复着当前可购买的风味餐种类,娴熟地按着“15元”这个付款数字,然后将筷子和餐食递给购买的同学,逐渐形成了流水线似的肌肉记忆。将最后一份风味餐交到最后一位“幸运儿”手中后,王孔卓明显感觉自己高度紧绷的神经状态一下子松弛了下来,随之而来的是看到刷卡机售卖成果时的成就感和对第二天售卖工作的期待,就像“吃了根本停不下来的炫迈”。知道自己在离开校园后的日子里,也会时常想起这段日子。

食堂协助志愿者合影


1300——1500

楼内志愿者——志愿服务系统中的“毛细血管”

        同学们需要足不出户的时候,每一餐饭都由送餐志愿者从食堂运送到宿舍楼,再由楼内志愿者清点后配送到每个宿舍门口。2021级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郑于晗和她的舍友是第一批报名加入楼内志愿者队伍的,主要负责在宿舍楼内部搬运物资、发饭和清理生活垃圾。

        由于无法外出,同学们用餐完毕后只能将垃圾按序放在楼层间的垃圾桶里,再由楼内志愿者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在需要负责的工作中,倒垃圾也许是其中最辛苦的部分,“一方面天气渐热,每每蹲下来给垃圾袋打结时,湿垃圾发酵的味道扑面而来,令人胃里也不免翻江倒海,有时候运气不好,垃圾袋破损,更是无从下手。”郑于晗补充道“不过沉重又有异味的湿垃圾也只需要将垃圾搬到楼下,还有更多更辛苦的工作需要其他后勤人员来承担,对此只有无尽的感动和感谢。”

楼层内的垃圾摆放处

        每次发餐都要重复弯腰直起的动作,尽管这个过程单调且机械,但郑于晗找到了这个机械过程里的一点小确幸:“听到门后传来的一声声谢谢,那一刻因疫情之严峻而产生的不安,迷茫,忐忑都一扫而空。”


1500——1700

物资发放需要周密计算也要有默契心意

        牛奶、辣条、蛋黄酥......物资发放是封闭中的同学们最期待的时刻,而物资在送到同学们手中之前,则少不了志愿者的搬运与分发。捐赠物资大多是成批成箱的送来,如何高效正确的分配成了物资负责人需要解决的首要事情。2020级出版专业的研究生赵帅奇在一次发放捐赠物资的工作中被指定为负责人,经过一天的搬运,他最大的感触还是“人多力量大”。

        分配物资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需要拆开包装二次分发的情况,需要捋清计算思路才能正确发放。饮料这类比较重的物资,卸起货来需要不少体力和时间,而当帮忙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时,就可以站成一排进行“流水线”式作业,大大加快了卸货的进度。志愿者们在此过程中也发明了一套“分配暗语”,比如1号楼牛奶“13-2”就是13整箱中拿出2盒,2号楼饼干“2-5+3”就是2整箱中拿出5包再放入3小袋。

        当负责统筹从卸货点数到装车,再到运往宿舍楼的整个流程后,赵帅奇认为物资的分发离不开大家的团结协作,“当自己亲身经历过后,才更明白在这个特殊时期,很多事情行之不易,很多事物得之不易。”

赵帅奇正在分拣积存的快递


1700——1900

小三轮当“坦克”的送餐路

        送餐志愿小分队,作为志愿者队伍的重要一环,负责封控管理期间公寓内所有同学一日三餐的发放工作。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的郁凯程、2021级广电专业的余华勇、2021级广电专业的袁崧浩和2021级传播学专业的王子伦等同学都是送餐队伍中的成员,负责每顿餐食的运送和发放。袁崧浩介绍说,“志愿队伍中有即将面临人生下一阶段选择的毕业季师哥师姐,也有默默无闻兼顾志愿工作与自身学业的同学。”

送餐志愿者合影

        每天中午11点,他们会按时来到集合地等待食堂工作人员分配餐食,骑着“车头歪了,车轮也晃晃悠悠”的小三轮折返于食堂和楼栋间,运送着2600多份午餐。小三轮一车能装300多份饭,可以省去许多趟往返。在送餐志愿者们看来,三轮车是有生命的,那是他们的“坦克”,也是送餐团队中的重要一员。

        遇到特殊情况时,餐食配送的车辆在下午一点多才会到达公寓,等到为同学们发放完饭食已经将近三点。余华勇说,送餐队伍的每位同学都在送餐过程中面临着体力与易感染的双重考验,但没有人选择放弃。

        最令他们难忘的温暖瞬间,是在一次雨中送餐之后,许多七号楼的女同学们担心送餐志愿者淋雨感冒,自发捐出了一些红糖姜茶、暖宝宝、药和零食等物资,还附上很多可爱温暖的小纸条。郁凯程说:“在疲惫的一天运送后能得到大家的关心问候,更加肯定了志愿活动的意义。每个人都愿意参与进来提供帮助,这就是困境中的温暖和闪光点。”


1900——2100

消杀要有零死角的细致

        日常消杀是消除安全隐患的必要措施,除了负责进行环境消杀的专业消杀队伍外,研寓楼区还建立了日常的室内消杀队伍。室内消杀志愿者们每日需要在11002100对楼层内的重点部位进行消杀。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胡念慈是其中一员,负责7号楼北区4层的消杀工作。

        21:00整,她带好手套口罩走出宿舍门后,开始配置消毒液。“1kg水兑一片消毒片,消毒液的配置需要注意一下,得符合要求。”楼层的走廊、寝室门口、公共区域、栏杆扶手……楼道内的重点部位都需要进行消杀,“重点是同学寝室的把手,一般我们会在这些地方多喷点消毒水。”

        研寓北区总共有一百多名同学加入了楼内消杀队伍,为宿舍楼内同学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我们还有一个管理有效的微信群,除了日常通知以外,一些消毒用品的供给需求会在群里说,遇到疑问也可以在群里问负责的老师。”


2100——2300

编织协作网络的全能楼长

        一日三餐、核酸检测、物资的订购和分发、消杀、反映诉求、返乡准备……几乎每一项志愿工作中都有楼长参与的身影。他们连接、协调着楼栋内外,确保每项事务都能环环相扣、平稳运行。来自2020级出版专业担任1号楼楼长的段鹏程说:“其实楼长就相当于是一号楼的一个大家长,也可以说是一个全能的客服。只要同学有需要,都需要楼长去协调处理。”

运送物资时的段鹏程

        白天段鹏程需要“穿梭”在各个微信群中与楼外的其他志愿者对接,不过夜幕的降临并非是一天工作的终止。“晚上我们要进行第二天特色餐券的分发,还有这两天返乡的人数比较多,我们需要在九点的时候和阿姨对一下,确保第二天返乡的人都完成了登记手续,还要发放防疫物资。”

        除了和宿管阿姨同步确认第二天同学最早大概几点离校,方便做支持工作以外,段鹏程还要根据第二天的任务提前在楼层内部的志愿群里与志愿者们进行沟通。“其实楼长主要负责的工作还是蛮系统的,就是大家在楼内跟生活有关的所有一切,其实基本上都需要楼长去协调。”


2300——100

“多做一点事,真的可以帮助到更多人”

        学校进入闭环管理后,2020级出版专业的研究生王璐妍就加入了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参加的次数多了,老师就把很多协助组织志愿者队伍的事情交给我,久而久之成了核酸检测志愿者的骨干之一。”

        4月14日晚上凌晨12点,送餐志愿者队伍突然出现了核酸异常的情况,王璐妍接到了老师打来的电话,“是让我紧急招志愿者负责第二天早晨送餐的,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吧。”在志愿者群内发布了招募消息后,她意识到大部分志愿者同学在这个时间点都已经睡了,看到这则深夜消息的同学也不一定第二天早上就有时间。王璐妍说:“我记得当时一点也不困,反而很亢奋,因为真的很担心我这里人找不齐,第二天同学们吃不到早餐。”那一天,直到凌晨两点她才把第二天送餐的志愿者找齐,结束一天的工作。

        因为肩周炎请假的时候,王璐妍把志愿者上岗所有的注意事项总结成了一个简单的手册,这个手册后来在组织其他志愿者团队时派上了用场,“那个时候突然意识到有的时候多做一点事,真的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志愿工作时的王璐妍


有限的篇幅道不尽传院学子的抗疫故事。无论校内外,都有传播学院学子参与抗疫志愿工作的身影,诠释着青年人的担当;微小的角落,也有无数传院人在向身边的人伸出援手,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善意。

春天的故事写在夏天的风里

点点萤火乍放光野

让我们期待下一个季节

会有飞鸟掠过晴空和月亮的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