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年华,如水逝去
在柳绿蝉鸣的六月,蝴蝶破茧
你还是否记得与华东师大的初见
你还能否回忆彼时的新奇与感动
毕业之前,再与这里的一切道个别
远行之前,再和曾经的自己说再见
特殊的日子,我们诚邀传院2022届毕业生
讲述他们与师大、与传院那些初遇的点滴
现在,坐上时光穿梭机
我们回到相遇的起点
再叙一同走过的日子
一、在学校拍的第一张照片
【胡华实,19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
第一次来到华师大时,最让我有意外之喜的便是贯穿学校而过的铁路。它从黄浦江边的码头延展出来,如同一条横贯在地面上的拉链,与华师大相关的部分,从研究生公寓的北界一直延伸到莲花南路上。我自小就喜欢铁路,莫名喜欢,尤其是在城市里的铁路,似乎在日常的生活里开辟出了一个兀自独立的空间。对于本科而言,它区隔了公寓区与教学区,但对研究生而言,它似乎又关联起了分割在外的研究生公寓与校区。于是,在还未对学校产生感情时,已经悄悄喜欢上了这条铁路。
【叶浩琛,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生】
报到的日子在教师节前一天,现在回看照片,最先被唤起的记忆是高温和湿热。在树荫里隔着马路拍下传院正门,完成打卡后迅速溜走,还不忘和同学讨论花坛雕塑上镂空的到底是些什么陌生语言。
那时还没有樱花树,河道的地砖时有破损,“星舰指挥厅”还没入驻传院三楼。路口拐角处的传院徽标掉漆了好久,后来被粉刷一新,直到去年被彻底拆走。梧桐树倒是年年成荫,在一片热烈中迎接我们到来,也终将注视着不同的我们从这里乘风出发。
这里的日子从初秋到盛夏,那年夏天不再,但那些鲜活灿烂的记忆常新。
二、在学校发的第一条朋友圈
【张雨桐,19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生】

我在华师的第一条朋友圈po的是学校食堂的葡萄炒玉米。来华师之前,我就听说这里吃的很有特色。果不其然,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我就吃上了这道菜。初尝的时候感觉是甜的,但仔细咀嚼还是有点酸涩,也像我之后在华师的生活。
虽然大部分的时间都很有“爱”,但也有要赶ddl,交开题、论文等的“酸涩”时刻。
转眼三年,毕业在即,希望大家都前程似锦!
【黄乒凌,18级广告学,本科生】
我的微信是高中毕业后才注册的,当时还不怎么发朋友圈。在学校发的第一条朋友圈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条朋友圈,时间上已经是临近期末月的时候了。印象中那天刚好是曹禺小说改编的话剧《原野》要在学校免费演出,我跟舍友两人吃完晚饭后早早就出发去紫竹音乐厅排队领票,也因此抢到了前排靠中间的完美观剧位置。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话剧,演员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牵动着我的情绪,虽是看客,却似剧中人。由于时间久远,话剧最后出现的彩蛋自己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但我还记得那天晚上回去的路上,我跟舍友以及同行的同学们还在意犹未尽地讨论相关剧情。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话剧的魅力,也是我开始沉迷剧场无法自拔的契机之一。
三、在学校过的第一次生日
【卢斯羽,18级广播电视专业,本科生】
来学校过的第一个生日,感谢室友温暖又“狼狈”的惊喜~
四、第一件ECNU周边
【万梦雅,19级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生】
照片是第一次在大师屋买ECNU的周边。那天我们四个人很兴奋站在大师屋门口就拍了照片。但是更可爱的是在我发了朋友圈之后,我的姐姐说“一开始把大师看成了大脚,还在想现在的女孩子们都这么有个性的嘛。”所以现在此刻在高铁上准备返乡隔离的我,在翻看到这条朋友圈的时候真的很开心很开心,当时的快乐好像一下子就传送到了我这里。那天的阳光非常的明媚,当时的笑声就在我耳边。
五、第一个院队冠军
【马镜涵,18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第一次代表学院和大家一起拿到大学以来第一个足球比赛冠军,这之中是一切的团结、包容、坚持的结合,每一次的输球或者赢球也将大家紧紧联结在一起。
六、第一张班级合影
【万梦雅,19级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生】

这四张照片是我们班拍到一些合照。第一次班级聚餐,第一次集体参加童书展,第一次去上戏参观的团日活动。20个女孩子非常团结,互助友爱、真诚善良这几个字用在我们班的女孩子身上再合适不过。尤其是在学校封控管理期间,因为有她们,这段日子不再枯燥。和隔壁宿舍的艳慧、瑞瑞一起在六楼的阳台看夕阳成为了封校初期的每日快乐时刻。
再到后来下楼打球成为了我们隔日To Do,“今天你运动了嘛?”的群名是我们的互相鼓励。还有隔着铁网努力达成的班级合照,为我们的毕业季画上了还算圆满的一个句号。
“快乐”似乎就是我回忆出版班20个女孩子时的唯一形容词。当然或许是最近为了返乡,日子过得匆忙,又或许是我们每日见面都避免去提到的离别。但真当我写到这的时候,眼泪还是情不自禁的在眼眶里打转,这一刻我真切的感受到离别意味着下次再见不知何时。
但是“也许会有一天,世界真的有终点,也要和你举起回忆酿的甜,和你再干一杯”!
七、第一部课程作品
【刘思聪,19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硕士生】

这是我来到华师之后做的的第一部课程作品。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在一起碰撞思维与创意,一起为同一部艺术作品付出,快乐而富有成就感。当时的打光很有质感,画面非常美。现在回看原片跟花絮,依然有感动与惊喜,充满故事感,我想会是我们主创人员学业生涯中比较难忘的作品和经历。他们、我们,真的很可爱!
八、第一次自我挑战
【赵珺,18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成一篇图片报道,很庆幸能遇到一位和善、热情、真诚的采访对象。采写过程中,我对记者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采访对象的生活成为报道的重心,背着相机大街小巷地穿行,在几千张照片中挑选出最好的……但当作品成稿、受到肯定的时候,一切付出也都有了价值和意义。
【胡康,19级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硕士】

那天是2020年10月14日,人生中第一次参加英语辩论比赛。之前参加过很多英语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日报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外研社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等,唯独没有参加过辩论赛,因为害怕在场上被“怼”到哑口无言、害怕在场上难以即兴表达......但转念一想,毕竟也到了硕士阶段了,如果再不试一试,以后无论是升学还是步入社会可能就真的没机会参加了。
于是,在指导老师的鼓励下,我毅然决然选择出战。很幸运,团队的几位小伙伴都非常优秀,大家最终合力拿下了一等奖。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就像那句话所说的“There is no limit to yourself except those you believe in”。人没有局限,除非自己画地为牢。
【卢斯羽,18级广播电视专业,本科生】

经过三番四次的面试,我终于通过广播台的面试,完成了高中时代想当电台主播的心愿。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广播台,因为广播台,我认识很多可爱善良又有才华的伙伴,也在师父们的陪伴下做了好多支满意的节目,不仅爱在华师大,更爱在广播台!
九、第一次仪式加冕
【胡华实,19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

如果要选一件研究生期间我自己最自豪的事,那一定是在传播学院十五周年院庆时,我为院庆所拍摄的一组怀旧向的照片。无论是这件事情本身、去达成的过程、它所希冀的愿望、最后实现的产出,都让我无比满足。这是我第一次全情投入地去为学院做一件事,不仅仅将它作为一项被交付的任务,而是一件在自驱之下力图完美的事业。我和同学一起去到中北校区,拍下了传播学院建院之初时所关联的那些场景,拍下了早些时候学长学姐们在传播学院求学所经历的影像。恰好那一天的天空几乎是那年秋天最蓝的一次,那一次的冲洗也是我最满意的一次。
【赵珺,18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这是我大一的时候,第一次围观了19届的毕业典礼。谁能想到4年来因为疫情、暴雨等各种原因,错过了20、21和我们这一届的线下毕业典礼。尽管毕业的不舍并不会因为告别的盛大有所减弱,但如今自己也成了毕业生,还是很希望能和同学们好好地道别。现在上海疫情形势正在一天天好转,作为特殊的一届毕业生,我们也会好好珍藏这段同舟共济的日子,满怀希望地迎接未来。
当站在一段路程末尾的你,
再次回望这些如浮光掠影般的初见画面,心中不免百感交集
当身处首尾两段时空的感觉被交汇在一起,
彼时对未来道路模糊的憧憬与想象又泛在眼前,
才真切地体会到几年传院时光带来的成长痕迹
当你把被唤起的初心,拾进你已然成熟的内心秩序,迈向前路的脚步正变得更加坚定
嘿,祝你毕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