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业界专家分享深度采写经验,“深度报道工作坊”课程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2-06-28浏览次数:1058

        为全面提升学生新闻实践能力,增进学生对于新闻业界前沿动态的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系“深度报道工作坊”课程于20224月至6月邀请了四位曾供职于国内一线媒体的优秀记者来到课堂,分享各自从业经历和深度报道采写心得。因疫情影响,本学期的专家授课均通过腾讯会议在线进行,由任课教师张洋老师主持。

        “深度报道工作坊”是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必修课“卓越新闻-融媒体中心工作坊实训”系列课程之一,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在学生掌握基本的采写编摄业务基础后,该课程作为对学生实践业务能力分类培养的机制,旨在为一部分对深度报道和文字报道感兴趣和有擅长的同学提供小班化的深入的个性化培养。课程由知识讲授、经验分享和实践操演三个板块构成,主讲教师一方面以专题形式讲授深度采写技巧,另一方面邀请业界优秀记者分享从业经验,同时会一对一指导学生撰写深度报道。本学期共有10名学生修读该门课程。

        4月19日,澎湃新闻编委、Sixth Tone总编辑吴挺以“‘海派’国际传播探索”为主题进行线上授课。吴挺老师指出,媒体国际报道的魅力在于呈现丰富的材料,激发读者对于国际问题的思考,而不是引导读者做出非黑即白的判断。吴挺老师以Sixth Tone和澎湃国际部做过的优秀报道为案例,向同学们讲解了国际报道应当如何获得一手采访资料,提供不同的报道角度,既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向中国讲好世界故事,推动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读者对中国和世界的多元认知。


        5月10日,《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陈洋应邀在线上会议分享从业心得。陈洋老师自2015年起从事新闻行业,现主要负责商业和政经报道,曾发表杂志封面报道十余篇。她首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新闻从业经历和感受,建议同学们多尝试不同选题,培养快速学习的能力,利用做突发新闻的机会锻炼自己。陈洋老师还提醒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升抗压能力,同时也要及时做好自我心理调适。最后,陈洋老师以自己近期采写的几篇报道为例,为同学们讲解了每篇报道的采访经过和心得。

        5月31日,《小鸟文学》编辑、文化记者曾梦龙在线上为同学们分享了文化报道的从业经验。曾梦龙老师关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生态,曾专访过百余位不同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以《多余的话》《走过两遍的路》《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观念的力量》和《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五本著作,串联起自己进入文化新闻行业的原因和从业体验,指出从事文化报道既需要坚持新闻专业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规范,同时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理论视野,建议同学们通过大量阅读来构建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

        6月7日,前财新传媒公共政策组记者、志象网驻印度特派通讯员,现为自由撰稿人的罗瑞垚与同学们进行在线交流,罗瑞垚老师首先回顾了自己的新闻从业经历,她认为财新传媒坚持的新闻专业规范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后来,她得到机会常驻印度工作,记录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进程。在印度生活期间,她意识到国际主流媒体报道框架的局限性,选择成为自由撰稿人,撰写了一系列关于疫情期间印度社会生活的报道。罗瑞垚老师认为记者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份认同,鼓励同学们在时代潮流的大背景中书写个人故事。

        四位主讲嘉宾在新闻业界一线浸润多年,分别从事国际报道、商业报道、文化报道、公共政策报道等不同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和心得。每位嘉宾都在讲课结束后留出时间与同学们互动,解答同学们关于新闻采访写作和新闻职业生涯规划的疑问,令选课的同学受益匪浅。2019级新闻学专业的丁欣雨同学认为,受邀业界记者的多元背景可以从不同角度拓展同学们的知识结构,“业界嘉宾的授课不仅是介绍新闻报道内容的生产过程,也更全貌性地展现出新闻行业的生产环境与生产机制,我认为这对处在大学校园当中的我们有更切实的帮助”。2019级新闻学专业的陈亦智同学也表示,业界视角可以与日常教学形成很好的互补,“记者的亲身经历有时候只是一个故事,就可以把很多问题点出来并且讲明白,对有志于从事相关工作的同学来说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