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复旦大学共同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办的2022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第二讲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生通过线上全程聆听了本次讲座,同步参与国情教育活动。
讲座中,王思政聚焦当前的发展形势和重点发展任务,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与指导性的观点。王思政从百年大变局谈起,将对外开放、产业建设、消费需求、重大项目、文化建设等话题融会贯通,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扎实有力的数据,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当前形势和宏观经济环境,更好地了解我国国情和上海市情,增强了同学们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奋斗的使命感。
王思政认为,当前全世界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接踵而至,使人目不暇接。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信念,坚持奋斗。困难是暂时的,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往前看。
王思政与师生们一同分享了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心得体会。他认为,“开放”二字在当下依然有足够的分量,要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高水平开放,要发挥好上海开放的优势。“产业为基,经济之本”,产业是经济循环的起点,一业兴,百业旺。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化的农业,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了“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成为世界强国的根本途径就是“科技创新”的突破。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王思政结合自己长期在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工作经历,强调了“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性。他指出,硬实力可以吸引人才,而软实力可以留住人才,文化是一个城市最大的不动产。
听课心得
上海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的讲座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感触和启发。在百年大变局板块上,老师对中美之争进行了理性客观的分析和阐述,揭露了新冷战、疫情之战对于我们发展空间的压缩。在工业文明到智能文明板块,老师探讨了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给科技时代生活的我们很多启发。不仅如此,老师分享的知识面涉及广泛,还有消费、城市发展、重大工程、社会治理等,这些都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也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新闻人学无止境的重要性。
——2021级新闻学专业 金颖
王思政老师以深厚博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和见地,洋洋洒洒而条理清晰地讲述了变化、开放的两个关键词,引起十个话题,讲述全球的重大事件由“三个改变”的基调串联,中美关系的冲突和合作、俄乌冲突中的现代化战争武器的毁灭性打击、疫情全球范围的影响,谈论中国开放发展的形势,彼此印证、回归二十大的发言要旨,既风趣幽默又形象化地只凭语言展现了中国磅礴奋起之势。而在会议的最后,王老师也通过分享年轻人关注领域的企业事业故事,也回应了同学们对于稳增长政策意义的、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等的疑问,给予了青年人以启迪和自我探索的精神动力,无论从思想熏陶、知识扩容和政治意义上都不失为一场“佳座”!
——2021级新闻学专业 王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