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点成线
十八年前的一场大学毕业典礼上,史蒂夫·乔布斯讲述了他连点成线的故事。
他在大学里偶然修读的一门书法课,为后来设计的第一台计算机注入了美学的灵魂——漂亮的版式、丰富的字体和合理的字间距。
他说,那些跟随好奇心和直觉所做的事情最后都被证明是无价之宝。我们不可能从当下的这些点上看到未来,只有回头看,才能发现所有的点会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我们的生命。对此,我深有共鸣。
2006年,我读幼儿园,获得了人生的第一张奖状,来自“小青蛙讲故事”大赛。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时候不懂紧张,也不怕出丑,意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16年,我读中学,性格变得完全不同。我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在课上回答问题都会紧张得满脸通红,生怕知识的缺漏引来同学的嘲笑,让我无地自容。高考后的第二天,回初中看老师,化学老师握着我的手说:“我觉得你以后适合做文字编辑,因为你有绘声绘色讲故事的能力。”老师的话让我想起那段尘封已久的、幼儿园讲故事大赛的记忆,命运也确实让我和编辑有些关联的新传专业相遇。
2019年,我读大学,决心找回失去的自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英语演讲与辩论工作坊,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英语公共演讲生涯。我没有天赋,但对心中的理想足够执着和努力。从大二到大四,我每年代表华东师大参赛,期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争而不得、付出打水漂的悲愤。一路跌跌撞撞,但至少,我变得更加勇敢。
2022年,我保研升学。可选择的专业琳琅满目,我唯独觉得国际传播合眼缘——它就像那根“线”,串联起我过往经历的一个个“点”。
我想先送给大家一声祝福,祝愿所有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体会到连点成线那一刻的喜悦。它也许指明了你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也许点亮了你迷茫已久的职业路径,也许帮助你和过去的自己和解。无论如何,坚信那些激发我们兴趣的点终究会在未来的某一刻连成线,能让我们在焦虑、浮躁和快节奏的社会里拥有更多遵循本心的自信。
连点成线的哲理也蕴含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政治学概论等课程的知识点铺垫,我们就难以在阅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论著时形成线性的、连贯的思考;如果没有新闻编辑、视频新闻报道等课程的技能训练,我们就无法在制作纪录片时得心应手;如果没有社会学概论、中西方文化通论等学科基础课的积累,我们就难以在构思创意新闻报道的选题时敏锐捕捉社会思潮变革,写出优秀的新闻特稿作品。
除此之外,大学教给我的重要一课是互相帮助的情谊。四年里,我受到许多老师的指点和同学的帮助,这是我想表达的一句感谢。我们在传播学院相遇,相互扶持的双手连接起原本独立的个体,带来了内心的归属感。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支撑我们一路走到这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运气”:我们的家庭背景、教育资源、文化资本——这些并非我们亲手创造。因此,在汲取集体力量的同时,不能忘记有更多的“点”无法与我们连成“线”,它们也许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在国家的某片区域,或是地球遥远的另一端。如何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帮助更多点连成线,指向了我们作为新传人的终极使命和深层关怀。这是我想和各位分享的一番自省。
过了今天,我的生命线又将新增一个重要节点。2023年,我在华东师大传播学院的毕业典礼送上了我的一声祝福、一句感谢和一番自省。祝大家毕业快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