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赋予上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使命。值此五周年之际,“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携手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组织青年学生开展“青年眼中的人民城市”系列采访拍摄活动,旨在鼓励广大青年走进基层,记录身边故事,描绘青年群体视角下的人民城市。
“青年眼中的人民城市”系列视频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融合新闻报道》、《融合新闻工作坊》和《创意新闻工作坊》三门课程组织学生拍摄、制作完成,得到了普陀区融媒体中心的大力支持。
微澜图书馆是开设在民办打工子女学校里的公益小型图书馆,主要以流动儿童为服务对象。流动儿童,即随父母在非户籍地居住、生活的“外地孩子”,如果遇到入学、升学方面的困难,就不得不返回户籍地读书,成为留守儿童。
在上海“人民城市”的大背景下,微澜图书馆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力量,为流动儿童创造了一个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与尊重。
下课后,在图书馆门前翘首等待同伴的小朋友
微澜图书馆上海2馆位于闵行区民办塘湾小学校内。塘湾小学有1600名左右学生,在北吴路和剑川路分设一至三年级和四至五年级校区。
程叔叔全家都是微澜图书馆的馆东和志愿者。如今程叔叔已经退休,仍和爱人坚持每月固定捐款,给孩子们添置新的图书。上海2馆自成立以来,72岁的程叔叔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开馆,已经风雨无阻地坚持了39个月。
图书馆除了学校提供的基础设施之外,百分之九十的书籍都来自于馆东和志愿者的购买,也有一些资金来自于企业的公益捐赠。今年春季学期,上海2馆总共购进了一万余元的书。
程叔叔将归还的图书整理上架
微澜图书馆能够实现持续稳定的开放,主要依托大量的志愿者。微澜图书馆上海2馆的志愿者不少是职场人士、退休工人、家长志愿者,“主力军”是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生。
志愿者杨旸在进行借书登记工作
图书馆不仅是孩子们阅读的空间,也是孩子们原意停留的情感依托地。孩子们的父母绝大多数都是居住在附近城中村的流动务工人员,陪孩子的时间非常少。
孩子们会跟志愿者们吐槽谈心、倾诉烦恼。
程叔叔笑着阅读孩子们写给图书馆的“心里话”
教导主任黄老师很感激学校和微澜图书馆的这段缘分。黄老师认为,微澜公益图书馆的加入对于随迁子女的阅读起到了陪伴、促进的作用,为孩子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兴趣的养成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闵行区政府对于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最近两年,在教育公平和均衡保障方面推进的速度很快。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校将纳入公办。”黄老师说。
孩子们在书架前读最喜爱的历史漫画书
自上海二馆成立三年来,微澜图书馆见证了无数孩子的成长与变化,每一个微笑、每一次进步,都是“人民城市”理念最生动的注脚。未来,微澜图书馆将继续秉承初心,为更多的流动儿童点亮知识之光。
点击链接 查看完整内容
采写|林修琪 刘倍贝 金子晋 陈天宝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