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书展之际,汗牛充栋的书山书海,让书迷大呼过瘾。那么,在世界上,中国这个出版大国算不算出版强国呢?一系列核心数据,形成一番客观对比。
“论图书销售总额,以2020年为例,美国达到257亿美元,它最高曾经达到270亿美元左右,基本在260亿美元以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比较说,“在中国,纯图书销售额达1200亿元左右,约合160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二,虽然两国差距百亿美元,但中国比德国多。”
再看另一个关键指标。18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上海论坛上,魏玉山与各地同行分享中美新书品种的数据比较:我国新书品种达到22万多种,这个总量排在了世界第一,超过了美国的约18万种,而其他主要的出版业发达国家基本在10万种以下。
还有一项数据也特别值得一提,因为它是一项人均指标。魏玉山对比了各国人均图书销售量:其中美国达到27亿册,以其3亿多人口计算,人均在8至9册之间;中国则达到83.6亿册,再除以总人口,人均接近6册。“这个数字,比英、德、法、日都高,比如法国人均约4册到5册。”
由此,从图书销售总额、新书品种数量、人均图书销量看,魏玉山的基本判断在于中国已经具备了出版强国的基础。按照我国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规划目标,出版强国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还有十多年时间建设成为世界出版强国。
当然,这期间还有“短板”要填补。魏玉山举例称,比如论“人均”,人均出版新书这个基本指标,美国的数量在500种左右,我国仅160种;又如论“总量”,传统出版加之数字出版,我国出版产业的总体规模在3万亿元左右,这一产业发展水平与真正的出版强国目标还有2万亿元的差距。
魏玉山认为,我国出版业界还需做优内容,更要出精品。在世界上,比如荷兰在科技出版领域的影响力大,同样是出版强国之一。同时,数字出版时代尤其需要科技赋能,绝不是简单地将纸质版加工成电子版,而应以互联网思维,形成新型出版产品和服务。此外,还应做好国际传播,更多走向世界,让全球受众接受与欣赏中国文化。
“其实,出版强国基本都是教育强国。”在同步进行的部校共建出版学院工作推进会上,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佘江涛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出版强国离不开人才支撑,而人才离不开教育支撑。在这位资深出版人士看来,新一代出版人的业务素养要求极高,不仅需要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而且相关专业都要过关,还要具备创新能力。
佘江涛直言,当下,从科技出版到艺术出版,我国一些出版类型还比较落后,社科出版、教育出版也有很大提升空间。“传统上,我们理解的‘出版’,主要仍是以全民阅读为代表的‘阅读出版’为主,”他认为,实际上出版也是基于知识服务的出版,内涵和边界需要进一步打开。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为建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目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全国首批5家部校共建的出版学院/研究院正推进建设,成为建设出版强国的强基工程和培根工程。
在上海,出版学院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建。在整合出版与文化系、传播学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及相关院系研究资源成立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出版研究院基础上,双方共同推动出版高等教育与出版业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突出主题出版、学术出版、国际出版等特色人才的培养,提升出版本硕博人才的培养质量,打造全国范围优势突出的出版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来源 |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