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 | 在全国出版重镇上海,如何延续出版人的高光

发布时间:2023-08-22浏览次数:21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的发祥地和全国出版重镇。在2023上海书展期间,如何重温上海出版走过的路,激活当下出版业活力?“上海出版年刊”第三本——《上海出版年刊(2022)》首发,电子版同步在上海出版信息库更新。

  首发式上,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出版与文化系系主任邓香莲教授对年刊中收录的2021年度《上海市新闻出版产业报告》做了深度解读:近三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上海市的图书整体营收大幅下降后反转上扬;上海的数字出版业务持续增长,经过大幅上涨后,涨幅放缓;上海出版业由融合出版向融媒体产品转向和发展。

image.png

  全书设大事记、年度报告、专稿、新店图册、论点选刊、行业视点、推荐书单、年度主要获奖情况一览、人物等章节,梳理众多以前传播范围较窄、容易散失的一手资料,使许多出版行业中的细节和数据可以在较近的时间范围内得到查证和存留,成为逐年累积的资源。再配以上海出版信息库,这些信息可便捷为行业人士和关心上海出版业的人们所使用,充分发挥它们的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年以来,从《上海出版年刊(2020)》到《上海出版年刊(2022)》,“上海出版年刊”系列逐渐为出版研究机构关注和收藏,被视为蕴含丰富、可信可用的文化信息库,为行业发展、领导决策、教育科研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务。《上海出版年刊(2021)》首次增加高校出版编辑专业年度工作总结和“上海阅评”部分;《上海出版年刊(2022)》加入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整体搬迁的记录。

image.png

  出版人何以卓越?今年是范用诞辰一百周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出版家汪家明撰写的传记《范用:为书籍的一生》。上海书展期间,该书作者汪家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总裁陈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宋志军、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等出版人围绕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范用”,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展开对谈。同时还展出家属捐赠馆藏的范用生前所有书籍、字画和手稿藏品。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以“书”为线索,呈现了其一生的出版风貌: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腥风血雨中的读书、做出版,到新时代波澜中的编书、出书、设计书,再到晚年的写书、推广书,凡七十余年,历经坎坷,唯文化坚守不变。书中披露了《读书》《新华文摘》等刊物的创办历程,《西行漫记》《随想录》《傅雷家书》《干校六记》等图书的诞生始末,也叙写了范用与李公朴、田家英、戈宝权、陈白尘、李一氓、王世襄、启功、赵家璧、丁聪、叶浅予、黄苗子等人的交往故事。

  为了写这部传记,汪家明查阅了人民出版社和三联书店所存与范用有关的书稿档案,收集大量详细具体史料,参考了许多友人缅怀文章。此前在编辑范用收藏的一千八百多封书信(已出版四卷本《范用存牍》)时,更是见到许多珍贵的资料。与会学者表示,出版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化与挑战,刊行此书既是为“温故”,更为“知新”。范用曾说,“我们做出版工作的有一种责任:看到好的稿子,就应该想办法让更多人看”。他对书的爱,是全身心的;这种热爱的本质,其实就是爱文化、爱思想、爱真理。这本传记让人们走进范先生的人生场域,感受他高贵的品质,并汲取力量,借以思考未来的人生与道路。

  范用与上海、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也有着不解之缘。博物馆自启动筹建以来,范用就为藏品征集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2004年,他便将珍藏多年的读书生活出版社、三联书店的文献史料等88件捐赠给博物馆。他去世后,家属于2011年将其相关遗物整体捐赠,包括10942册图书和2810封信件,以及书架、书柜、沙发、藤椅、收音机等。“博物馆的建成离不开范用先生和几代新闻出版人、以及他们后人的不懈努力和慷慨支持。未来也将通过这座博物馆,让范用的精神与热爱得以更好的延续。”中国近现代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说。

image.png

  由韬奋纪念馆和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少年文艺》编辑部承办的第十二届“韬奋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同期颁奖,共有350名同学的作品脱颖而出。大赛两个主题其一是主题作文“闲暇的伟力”,正来源于韬奋先生的一篇文章。每个人在通往“成功大业”的路途上,不一定都有良好的机遇,但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忠诚的敲门砖。然而我们往往轻视时间海绵的空隙,虚掷了许多闲暇,如能充分利用,其中“伟力”足够我们有更大的成就、走向更宽广的人生舞台。

  “韬奋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以邹韬奋先生的理想为旗帜,以《少年文艺》的影响力为集结号,历经十二年坚守、传承和弘扬,已在中国素质教育的探索中种下一路繁花。



来源 |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