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白山黑水:第二届两岸春天报导文艺营开营

发布时间:2023-08-24浏览次数:617

        8月21日上午,第二届两岸春天报导文艺营于吉林省长春市开营。台湾作家、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蓝博洲,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吕新雨,人间出版社社长陈丽娜,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两岸师生四十余人共同参与。开营仪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林哲元主持。

  开营仪式伊始,吕新雨教授发表了以“全球南方、三农问题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的主旨演讲。她深入剖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及其意义,并指出,农民问题就是全球南方的问题。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道路不同于第三世界,其关键在于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在土地基本所有制的基础上完成“产业强、环境美、农民富”。当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挑战,“三农问题”和城市问题不可分割,应该要从宏观的城乡关系的视角上去处理。吕新雨教授的演讲还原了一个历史、宏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她的主旨演讲也为两岸春天报导文艺营正式拉开了序幕。

  随后,吉林大学社会学院田毅鹏教授以“田野视阈下的中国乡村振兴”为主题,介绍了田野调查的学术规范以及他在中国乡村所做的田野工作。田毅鹏教授首先梳理了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意义,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对乡村世界的冲击,为了避免农村被城市化吞噬,乡村振兴应被提到人类文明结构性转型的高度。接着,针对如何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理解乡村振兴,田毅鹏教授梳理了吉尔滋“进入”原则、“移情”方法的使用等人类学、社会学的田野传统。最后,田老师介绍了他在中国各地调查所总结的乡村振兴模式,包括浙江衢州市妙源村“立春祭”、浙江江山市大陈村“村歌第一村”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模式为大家还原了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乡村振兴,在与师生的答疑交流中,田毅鹏教授也指出,乡村振兴目前还应克服收入、人口等方面的诸多难题。

  当日下午,《两岸春天》报导文艺营成员们分别参访了长光卫星技术公司和长春市长山花园社区。在长光卫星技术公司,两岸师生通过参观三条科普长廊、科普教育厅和光影体验厅,观看“吉林一号”卫星研装车间等,近距离接触并了解航天知识。

  在长山花园社区,两岸师生则深入了解了该社区先进的党建服务工作经验。长山花园社区建立了让党员回归社区管理的四级党建体系,提供遗嘱库、居民社会关系信息档案、长山社区志愿者服务档案等便民服务;同时社区党建工作室创新实施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三长联动”机制,单位还成立“红马甲”道德银行积分兑换处来激励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站在习总书记曾经视察驻足的足迹上,两岸师生积极同社区工作人员交流,也深刻感受到基层党建的重要性。参访结束后,各组成员针对入村访谈事项分小组展开讨论,初步确定调研方向。

  当天晚上,《两岸春天》报导文艺营成员们集体观看影像记录《我们为什么不歌唱》,影片介绍了上台湾光复到世纪五十年代之间,中共地下党人与有志之士在台湾地区的奋斗与牺牲,深深感染了台下师生。中国医科大学台生周旭薇表示,“人民忠魂”的精神感动他们,也将在台湾新一代有志于两岸统一的青年心中传承;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郑于晗则表示,两岸青年学生也要共同思考如何为两岸统一和推广红色故事发挥自身力量。

  8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物理系吴国祯教授通过腾讯会议进行了“寻找祖国三千里”专题讲座,题为“从保钓到回归祖国的心路历程”。讲座围绕台湾的历史与两岸问题展开,详细梳理了从明朝拥有琉球主权起到朝鲜战争爆发的台湾历史源流,还原了日本对台湾的侵略和两岸关系逐渐阻绝的过程。其中,吴国祯教授重点介绍了他亲身参与的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保卫钓鱼岛运动”,分享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保钓示威的珍贵视频。“保钓运动”后,陆续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台留学生前来大陆,两岸关系从此逐渐冰释,通过这些学生办理的大量刊物,关于大陆的情况也逐渐流传到台湾。吴国祯教授强调,应该增进青年学生对台湾地区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加强对台交流窗口的建设。22日下午,营队师生驱车四百余公里前往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县马家岗村与果园村开展田野调查,亲身观察和了解乡村振兴政策下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据悉,本届文艺营由台湾辜金良文化基金会、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主办,台湾民众文化工作室、华东师范大学亚洲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