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至8月25日,两岸春天营队来到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走访调研。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中朝边境上,与朝鲜惠山市隔着鸭绿江相望,是全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县,素有“长白山下第一县、鸭绿江源第一城”的美誉,2019年率先退出贫困序列,实现贫困人口清零。本次活动,营队同学走进长白县马家岗村与果园村,入户调研访谈,深入了解基层扶贫工作与群众生活情况。
本次调研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林哲元主持,传播学院晨晖学者石岸书带领部分两岸学子入户访谈,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袁欣远,硕士研究生郑于晗、范大文、陈瑶、沈欣妍则在参与访谈调研的过程中,协助开展两岸师生交流活动。
“双向奔赴”的马家岗振兴之路
8月23日,营员们前往长白县马家岗村正式开启了调研之旅。曾任马家岗村第一书记的吉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联络处处长、中共二十大最年轻的台籍党代表蔡光洁老师热情接待了大家,并详细分享了自己长达五年的驻村扶贫经验。最初,村民并不信任蔡光洁这个“黄毛丫头”能带领他们脱贫奔小康,但通过一次次入户走访、与村民共同劳作、切实解决村民看病吃药等急难愁盼问题,蔡光洁最终调动起了村民们的积极性,并成功推进义务工种植项目。蔡书记在报告中提及的点点滴滴,道不尽基层扶贫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让营队学员们深深感受到共产党人奉献自我、服务人民的高尚品格。
扶贫干部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蔡光洁的努力下,村民们更加团结和凝聚,一起推动生态鸡养殖、沙棘种植等产业项目发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在“双向奔赴”中推动乡村振兴,也极大提升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幸福感。
当天下午,40余位营员分为五组入户访谈调研。徐秀慧老师带领第一小组走入村民李军家中,倾听李军一家在马家岗村生态鸡养殖项目中的参与历程。对拥有两个学龄期女儿的李军一家来说,蔡书记开设的“临时小课堂”解决了孩子教育看护的燃眉之急,访谈过程中,李军的母亲郑奶奶唱起了经典红歌,马家岗村的乡村振兴惠及每一位村民,也让她把中国共产党看作自己的第二个母亲。
黄琪椿老师带着第二组的同学们来到了付文有一家。随着扶贫工作不断推进,马家岗村每家每户都建起了敞亮干净的“阳光棚”,遮风蔽雨的同时,也便于村民们在这里干一些庭院农活。就是在阳光棚中,付大爷热情招待了营员们。曾经,付大爷的身体因为直肠癌动过手术,又因屡屡复发,在医药上面有不小的支出。好在镇里的卫生所可以实现新农合医疗报销,扶贫中的义诊活动也极大减轻了付大爷就医方面的经济负担。在与付大爷一家的交谈中,组员们真切感受到了乡村扶贫对村民的保障与关怀。
吕明纯、罗杰夫老师带领第三组同学在马家岗村村长家进行访谈。调查发现,马家岗村主要集体产业为沙棘、松仁和蜂蜜等农产品销售,以及咕咕鸡的养殖与光伏发电的盈利,目前已实现自给自足,但尚未能规模化生产来提高产销数量和产品竞争能力。对此,小组成员也提出了相应建议,例如打造特色品牌、建设公共资讯交流平台与休闲空间等。
石岸书老师带领的第四小组来到了马家岗村丁顺来大叔家中。丁顺来夫妇热情地款待了第四组师生,并一一解答师生的提问。丁顺来在1976年来到马家岗村种植人参,成为村里首批的万元户之一。90年代后种植人参逐渐入不敷出,他开始以养猪、种植玉米和大豆为主。马家岗的扶贫工作展开后,他们的房屋得到了改建,增设了保暖层和阳光房,村里也为他提供了鸡苗养殖以补贴收入,如今夫妇俩生活自足。
林娟芳老师带领第五组的同学来到了赵秋家。赵秋家共有五口人,父母生病长年吃药,妻子陈姐是外来户,女儿在县城上学。其收入主要源自粮食种植、采摘、外出零工和转移性收入,同时还享有村庄的集体经济,如生态鸡养殖、光伏发电等。赵秋家已于2017年实现脱贫,现人均收入过万。对他们而言,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走出村庄,过上好日子。
果园村民族特色产业,发挥乡村振兴力量
8月24日上午,营队同学匆匆启程,赶赴果园村开启下一段调研之行。果园民俗村位于长白县马鹿沟镇,2005年评为国家3A级景区,是一座朝鲜族聚居的村落,果园村也发挥当地少数民族特色资源打造民俗旅游产业,以地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同果园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崔日贤等基层干部座谈交流、了解村情后,五个小组分头展开新的入户访谈。
由徐秀慧老师带领的第一小组来到朝鲜族村民金浩俊夫妇家中,金爷爷与老伴高奶奶都已年过七旬,收入来源由养老金、边境补贴和耕地外包等收益构成,平时也会经营自家民宿补贴家用。村里年轻人少,夫妇俩又住在高处,高奶奶听不来普通话,闲暇时更喜欢呆在家里看韩剧,合照时也效仿剧里比起了爱心。
由黄琪椿老师带领的第二小组来到了果园村一户经营民宿的汉族老夫妇家中。民宿的收入虽不及原本种植果树挣得多,但是相比体力劳动,经营民宿对老人来说更轻松,平时大娘还会和邻居姐妹一起穿上朝鲜族的传统服饰,承接村内民俗婚庆活动的工作。“美丽乡村”的建设,让村民们有了闲适的心情去享受农村生活。
吕明纯、罗杰夫老师带领第三组同学在果园村金女士家进行访谈。在产业发展方面,果园村虽长年打造民宿旅游产业,发展“周末经济”。但多数民宿的基础设施较为老旧,加上管理民宿的村民年龄偏大,难为民宿的基础设施改造等提供充足劳动力,同时也较难利用网络平台推广民宿信息。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小组成员也结合所学所思提出了建议。
第四组的同学们在石岸书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果园村赵淑霞大妈的家中调研。赵淑霞自幼在果园村长大,虽是汉族人,但久和当地的朝鲜族同胞来往,她打趣称自己说话也带上了朝鲜语口音。她的丈夫身为党员,常义务为村中的老人帮忙修补家具、家电等,夫妇俩在21年退休后,于今年8月开始经营民宿。村里也为当地村民的房屋改建提供补贴,并免费修建了朝鲜族特色的围墙和木门,以支持村民的民宿产业。
林娟芳老师带领第五组的同学来到了果园村妇女主任金姐家,与此同时,金姐还兼任村医一职。金姐子女都在韩国打工,可实现月薪过万。而村庄土地也因劳动力大量流失,已于十年前就承包了出去。目前,依靠村庄支柱旅游产业和村干部的薪水,金姐个人年收入已超5万,过着上午坐班、中午接孙女、晚上和儿女视频的闲适生活。
在节奏紧凑的访谈调研中,营队同学进一步了解果园村打造全域旅游、带动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村民的真实需求,也体验了与马家岗村截然不同的乡村振兴道路。
两岸交流,共筑祖国认同
8月25日上午9点,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台湾知名作家蓝博洲在“寻找祖国三千里”系列专题讲座之“台湾人的祖国认同(1895-1950)”中,结合翔实的史料为同学们讲解了台湾民众中国认同的变化历程,提出问题症结——其一在于日据50年殖民统治的历史及其意识未能清理;其二在于国际冷战与国共内战的历史结构下的反共意识形态依旧主导着台湾主流民意。蓝老师强调,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历史的问题必须得到历史的解决。
在互动答疑环节,从小生活在台湾的阳明交通大学研究生侯亭朱表示,受到台湾地区多种思潮交锋冲突的影响,她也始终在困惑与迷茫中不断思考自己的立场,而来到大陆深入基层互动交流的这一段经历,让她有了一定的启发。来自华侨大学的台生张家翊则表示,在大陆生活的经历让他一直坚持对中国大陆的认同,未来也将继续传达这份祖国认同。
当天下午,营队启程返回长春,途中前往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拜谒。踏入纪念园区大门时,连绵细雨不再飘落,学员们跟随讲解员详细了解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联战士奋勇抗日、最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被铁血铮铮的英魂气节所深深触动。蓝博洲教授与吕新雨教授敬献花篮后,营队学员手捧白菊,绕纪念碑而行,静默肃立并三鞠躬,向英雄献上崇高的敬意。由此,两岸春天营队的实地调研行程正式结束。
入村访谈虽只有短短几天,但却给营队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各组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自两岸各地的营员们对过去的脱贫攻坚与今天的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基层工作的成果与现实难题。而专题讲座的成功举办,让两岸师生齐聚一堂,共叙统一,也进一步加强营队学员的祖国认同。
据悉,第二届“两岸春天”报导文艺营由台湾辜金良文化基金会、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主办,台湾民众文化工作室、华东师范大学亚洲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所承办,40余位来自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两岸师生参与,深入吉林省长春市基层乡村走访调研,了解祖国大地的乡村振兴之路,促进两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