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13日下午,传播学院2024年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生培养方案两场校外专家论证会顺利举行。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丁亚平教授,传播学院副院长于晶,广播电视学系系主任钱春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任马力,华东师范大学影视创编中心主任刘弢,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副社长陈吉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罗薇、徐坤、鞠薇、周文姬、邹建老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张玲平老师,传播学院实验室主任徐正则老师出席会议。
6月12日下午的专家论证会由钱春莲主持,厉震林主评。厉震林从课程安排、学分设置、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解读,并提出可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本科生课程之中。随后马力向与会专家学者汇报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向、毕业考核要求等。
厉震林肯定了两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完善性与创新性,认为将通识课程引入本科生培养方案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有效举措,体现了综合性大学的文化底蕴。厉震林提出,可以进一步梳理课程之间层层深入递进的逻辑关系,积极在课程中渗透新兴技术,邀请业界专家与外籍专家进入课堂,进一步增强学生与行业前沿的链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传播人才。
在自由研讨环节,厉震林与钱春莲、马力、刘弢等老师共同探讨了本科生毕业作品创作与毕业要求等相关问题,互相分享经验,认为该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毕业汇报应当面向社会,高水平呈现。同时,各位老师也围绕上海电影市场及上海电影学派的发展等议题进行讨论,对新时代学生培养新路径达成共识。
6月13日下午的会议由刘弢主持,丁亚平主评。丁亚平从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派建设和项目导向几个维度入手,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宝贵意见。丁亚平认为,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国内著名高等学府,其文学历史学科享有盛誉,学术积淀深厚,广播电视学系专业建设成果显著。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部分可以更加明确,突出对国家文化艺术政策的响应,特别强调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同时,更应聚焦中国影视走出去,坚持影视文化强国的培养方向。同时,丁亚平提出,培养目标可更加规范,关注广电人才培养的动态性,坚持本真教育,关注民族未来。
在课程设置上,丁亚平建议中外人文经典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基础课程应与中外电影史、影视文化相关。专业必修课程应适应视听媒体更新,如短视频作品编排与制作,并建议加入大众文化与当代影视等课程。在学派建设上,丁亚平教授提出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影视学派的可能性,强调需要专家、教授、学者同心合作,并持续产出学术成果,形成独特学术思想。最后,丁亚平讨论了科研项目导向的重要性,他认为科研项目不仅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自由研讨环节,丁亚平与钱春莲、刘弢、陈吉等老师共同探讨了培养方案中可供学生阅读的学术期刊方面的内容,并就人工智能新兴的时代背景下,在基础课程中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丁亚平认为,当前对于人工智能及相关新兴产业与教育的结合,在综合性和专业院校中都处于探索阶段。基础的课程需要在当下与未来的融合之间结合,教学需要结合更前沿的资料和文献,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对传统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教学。
会议最后,于晶对厉震林、丁亚平两位教授的参会指导表示诚挚感谢,指出与会专家与教师的宝贵意见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专业的建设,打造一流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明确核心课程与教学体系,有效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将以这两次专家论证会为契机,继续优化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以培养出能够担当时代大任的全媒体卓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