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至9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团队一行赴赣南师范大学调研考察,并参加由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的首届传播与发展赣南论坛。
华师大国际传播研究院、传播学院马新观教学团队参加首届传播与发展赣南论坛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上,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义旺对华师大国际传播研究院、马新观教学团队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与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民,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李海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全球南方研究中心主任熊节,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黄遵斌等有关领导和嘉宾为两校共建的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实践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学实践基地、赣南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发展传播学研究中心揭牌。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实践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学实践基地、赣南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发展传播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华师大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李海波副教授代表学院致辞。他表示,赣南红色基因是讲好中国故事、进行国际传播非常重要和现实的素材,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和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将对双方的学科建设、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李海波副教授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吕新雨教授受聘为赣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她表示赣南的红色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的初心之地,也是新闻传播人应该学习和弘扬的宝贵精神传统。作为革命老区的赣州,是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发展的前沿阵地,是中国故事最重要的现场。她希望通过实践基地的打造,挖掘并讲好中国的赣南故事,与全球南方共享,与世界共享。并以《乡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以全球南方为视角》为主题在赣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科报厅举办学术讲座。她用深入浅出、引人深思的理论分析,阐述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以及在这个意义上的现代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方式寻求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并与在场师生听众展开了精彩互动。她认为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革命的方式开辟的第三世界的现代化,其崛起也是全球南方的典范,它冲破了被封锁压制的不平等的世界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动权,社会主义发展传播学需要以此为基石。
吕新雨教授作学术讲座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晨晖学者石岸书老师以《新时期文学在基层——兼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基层研究》为题,在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学术讲座。讲座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各地依托文化馆系统来组织其基层创作者的文学创作和社会交往,从而形成一个文学生产和传播的基层网络。同时他以自己的研究为例,认为学术研究不仅仅关乎宏大理念,也可以从在地的具体生活出发。
石岸书老师作学术讲座
22日至24日,华师大国际传播研究院、传播学院马新观教学团队与赣南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发展传播学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调研团,共同前往赣州市瑞金市、于都县与赣州市水南街道登峰社区展开学术考察。围绕赣南革命红色精神、赣南革命老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赣南苏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践等主题,深入考察了瑞金市“苏一大”会旧址、“苏二大”会旧址、华屋红军村乡村振兴示范点等地,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潭头村乡村振兴示范点等地,以及赣州市水南街道登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点,通过实地走访、田野调研的形式学习苏区的红色精神,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略等背景下赣南革命老区的现代化发展实践成果,联合调研团队加深了对中国革命的“初心”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的理解,并将共同探索、推动革命老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与马新观教学科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联合调研团在赣州市于都县红军长征小道合影
联合调研团在赣州市登峰社区社村共建活动现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