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至3月24日,巴西执政党议会代表团应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邀请,与传播学院师生调研团队一行一同前往贵州榕江。调研团队在走访榕江基层群众、报道村超赛事、记录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深度挖掘中国故事全球传播的“流量密码”,也为传播学院将教学培养延伸至基层一线,构建"实地调研-融媒生产-国际传播"三位一体实践路径提供新样本。
2024年6月26日至7月2日,传播学院70余位师生曾奔赴榕江开展暑期新闻实践活动,围绕“村超”这一现象级乡村振兴案例,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实践。此次调研团队进一步深入榕江基层,通过入户访谈等方式,从小切口了解乡村振兴大故事,后续将形成中英双语纪录短片作品及相关调研报告,面向海内外平台发布。
直击球场
见证“人民足球”破圈传播
3月22日上午,调研团队首先来到两湖会馆,倾听榕江县网联会会长、村超全国赛组委会综合协调部副部长宁清晨讲述“村超”破圈传播的来龙去脉,并与巴西友人共同探讨“村超”文化走向世界、赋能国际民间交往的传播潜力。“村超”从“榕江人自己玩”到“请全国人民一起玩”,再到“吸引世界更多人一起玩”,正向世界展示中国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在国际舞台大放光彩,这一融合体育赛事与多元文化的生动实践也为调研团队探索国际传播新路径带来启发。


随后,调研团队前往榕江“村超”足球场,现场感受“村超”赛事融合体育文化、民俗文化、产业特色于一体的独特魅力。每到周六,绿茵场上都会精心组织重头赛事、民族文化表演与全民歌舞的盛大融合,也被称作“超级星期六”。恰逢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跨越千里奔赴榕江开展足球友谊赛、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旅合作,墨江方队采用可食用级咖啡粉与植物炭黑混合原料,与榕江本地方队及游客互动“抹黑”,将驱邪纳福的美好寓意融于这一趣味横生的举动中,推广云南咖啡文化的同时瞬间点燃现场热情。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欢笑中消弭文明隔阂,别具一格的体验也使调研团队切实感受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图景。


图为调研团队学生成员体验“抹黑”环节,并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委书记杨波、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春德交流
当日赛程全部结束后,现场全民“蹦村迪”环节再次上演,调研团队与巴西友人、榕江群众、外地游客们一同奔向绿茵场、围成同心圆,在欢乐的海洋中携手并肩、载歌载舞,谱写出文化交流、国际传播的和谐篇章。巴西代表团成员对“村超”的正面肯定,一度登上抖音热搜同城榜第一,展现中巴人民热情友好的“双向奔赴”。

入户调研
解锁“村超”出圈密码
3月23日上午,学生团队一同前往榕江超媒体产业园区,参观村超历程馆,并与巴西代表团成员等展开深入交流。“村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调动群众内生动力,通过“足球加眼球,撬动地球”的三球理念推进榕江持续发展,打造国际传播品牌,体现了党建引领下基层现代治理体系的扎实成效。巴西代表团成员一致表示,“村超”的人民足球理念为巴西民间足球举办村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希望中巴两国能通过足球文化进一步促进团结合作,创造更加公平美好的社会。

传播学院教授、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吕新雨在总结中指出,“村超”的火爆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伟大成就的鲜活案例之一,也为社会主义发展传播学在全球南方语境下发展出新的可能性提供了现实借鉴。村超赛场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相互协作的场景,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和地区展现了世界民族团结合作的美好图景。


当天下午,学生团队前往月寨村和头塘村展开入户调研。在月寨村,调研团队深入探访阳光女子合作社白天农忙,晚上化身“月寨嬢嬢团”为村超赛场加油助威、以电商直播带货当地农产品的故事,了解榕江妇女力量促生产、精神物质双丰收的风采;在头塘村,调研团队走访乡村产业将流动“村集”与爱情文化元素相融合、注入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转型历程,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为当地村民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当晚,调研团队与巴西友人、头塘村民在千年古榕下围坐交流,丰乐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开华为大家介绍头塘村的产业发展过程,巴西代表团成员对中国基层政治制度的运行优势表示深切认可,并指出中国基层民主实践将为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参考,贡献独特智慧和治理方案。


侗歌悠扬
探寻榕江千年文化传承
3月25日上午,调研团队前往侗族大歌之乡宰荡村,记录侗寨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记述历史、传承文化的古老生态。侗寨门前,宰荡村民以拦门酒仪式欢迎大家,与巴西友人一唱一和,相互对歌,独特的迎客方式传递着侗族人民的热情;鼓楼中,悠长歌声道出榕江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保护与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不懈努力,一首全场共同合唱的《国际歌》,传达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的希望追求。

同样拥有上千年历史的蓝染工艺,也在榕江基层焕发新活力。调研团队走访侗族服饰技艺非遗传承人杨成兰,了解她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将蓝染产品与新媒体直播紧密结合,发扬传统文化魅力并促进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奋斗历程。目前,蓝染产业已带动数百名当地妇女实现“家门口的就业增收”,成为榕江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书斋到田野
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从入户调研走访群众,到中英双语出镜口播,再到视频摄录与后期制作,调研团队的“夏小传”们自如切换角色,圆满完成采访与拍摄任务,将专业学习中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过程,也与巴西友人建立起跨越语言隔阂与文化界限的真诚友谊。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学课堂从书斋教室延伸至田野一线,学生在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中培养全球视野,提升专业能力。
调研团队成员、2022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喻安琪表示,此次调研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群相互连结并发生化学碰撞的珍贵机会,“通过现场的对话和切身感受,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人民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追求是共通的,我也相信这种珍贵的共同体情感能够成为国际传播的助推器,突破语言的限制和文化背景的阻碍。”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形容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关系。调研团队与榕江人民和巴西友人在亲切互动中结下的深厚友谊,也为这句古语增添鲜活生动的新注脚。此次调研活动为中巴民间友好交流增添活力,进一步探索搭建国际田野调查平台与融合创新教学育人模式,为锻造高素质国际传播青年人才、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贡献力量。
END

文字 | 郑于晗
图片 | 谢抒豪 谭百茜
谢润熙 喻安琪
编辑|黎思琪
审核|杜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