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上海相册》展览分享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艺术传播楼二楼展厅举行。分享会由传播学院院长王峰主持,澎湃新闻编委、总编助理高剑平,《萌芽》杂志副社长吕正,摄影艺术家朱锋、郑知渊出席此次分享会。
王峰院长主持分享会
高剑平首先对《上海相册》展览项目发起的初衷和形式进行了简短的介绍;随后,吕正、朱锋、郑知渊分别从策展人和摄影师的角度分享对此次展览的理解;朱锋、郑知渊还通过对个人摄影作品的解读,探讨了城市影像背后,摄影师个人视角下的共同记忆。
高剑平发言
吕正进行分享
朱锋进行分享
郑知渊进行分享
《上海相册》展览缘起于2020年澎湃新闻与《萌芽》杂志社合作推出的“摄影+文学”的《上海相册》项目,邀请摄影师提供他们拍摄的与上海相关的作品,同时邀请作家根据这些摄影作品进行“盲写”,再次创作,最终以图文组合的形式呈现,为公众开启观看和阅读城市的新视角。图片与文字两者联合起来所展现出来的模样,打破了媒介本身的局限,更丰富了人们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让它焕发出新的光彩。
据悉,在合办此次展览与分享会前,传播学院与澎湃新闻已在“新闻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双学位人才培养、课程设计、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路径,共建智能传播实验室,为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分享会开始前,同学观看《上海相册》展览
同学感想
在《上海相册》中,图像也是文字,文字更是图像。旧照片与盲写,共同娓娓道来着上海这座城的人和事,打破了媒介本身的局限,也让人们的视线交错、融合、碰撞。创作者们从时代发展和个体记忆出发,或叙事抒情,或虚构想象,延伸出不同角度的城市话题与记忆。时代的样貌就这样以一个个“切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心中的上海记忆更加鲜活灵动。
——22级新闻学徐菡艺
在《上海相册》分享会上,摄影家朱锋与郑知渊向我们讲述了他们最真实的创作经历与摄影理念。朱锋老师留住了“时间”。从黑白到彩色、从平地到高楼。他用镜头记录下自己家附近区域十几年来的变化。透过这小小一隅,上海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得以展现,城中人的命运也随之起伏。郑知渊老师则诉诸于人的内心感受,以一种整体的态度去观察这座城市的风景,体验这座城市的气质。他说:“所有的东西都在展示自己。”在郑知渊老师的镜头中,没有所谓正确的角度与规范的构图,但那些影像却无不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如上海源源不断的活力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人去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当文学与影像发生碰撞,身为年轻人的我们得以从那些细腻的文字与生动的图像中一窥上海曾经的风采,以一种新的角度去感受这座城市的变迁与成长;而对于那些老上海人与曾在上海居住、停留的异乡人而言,《上海相册》便成为他们对青春最温暖的追忆、对生命最美好的纪念。
—— 22级广电 刘彬彦
《上海相册》将文字与图片深度结合,展现城市气质、城市精神、城市的更新迭代,带出背后的故事与情怀。
朱峰老师的黑白照片里有人,有狗,有粉尘。是未开发的土地,是不为人知的角落。彩色照片里,围墙上的广告牌与墙前的真实植物融合,承载人们对于未来都市的想象。这十五年里城市如何奋进,人们如何追赶未来,都凝缩其中。变迁没有温度,但这执着记录的十五年,背后支撑着的是对乡土的眷恋。
郑知渊老师的作品通过方形画面将城市完全切割,大胆构图,色彩明艳,也不乏一些扭曲抽象。作品刻意削弱了画面纵深感与城市立体感,但后方的城市建筑冲到前面,前与后紧密贴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城市压迫之感。郑老师打破常规视角,颠倒视觉主次,密密麻麻画面里,任何都可以是视觉中心,是城市主角,激发想象。
展厅里,无论图像、照片还是语言,都基于记录者对于城市及世界的独到见解。如此才能具备独特的观察视角,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历史变迁、文化长河中留下印迹。
——21级广电 王开
在两位老师的镜头里,这座我生长的城市呈现出了别样色彩。我特别喜欢朱老师的《上海零度》系列里的一幅:牵着狗的女孩与草丛间的积雪相映成趣。在这座很少飘雪,节奏飞快的都市里,这幅作品好像带来了可贵的和谐与温馨。郑老师镜头里那些看似错综复杂,实则乱中有序、色调柔和的构图手法也令我着迷。徐家汇、太平洋百货、十六铺码头,那些熟悉的地方被别样的视角勾勒出来,给这座城市留下了特殊的印记。
正如郑老师所言,能代表上海的并不只有“陆家嘴三件套”。从今往后,我也想试着从更多角度来观察和记录我所深爱着的这座城市。感谢学院举办了如此精彩的活动,也期待今后能有更多机会走近这些城市艺术家们。
——21级新闻学 陈泓秋
本次由澎湃新闻发起的《上海相册》展是一个融合了摄影与文学的文化展。该展中的照片和文字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上海的城市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知。22名上海摄影师的技法无可挑剔,他们的照片无论是色彩还是构图都值得学习,此外他们的选材也很好地表现出上海的特色:华美的灯光透露出城市的繁华,而高楼大厦不远处的民房又充满着生活气息,看似割裂,实则包容。而基于照片的文学写作并没有像作品评论一样拘泥于画面内容,22位上海作家的文字很有画面感,仿佛将我带入了他们的生活之中,他们的笔和摄影师的镜头无异,也真切地记录下上海这座大城市中民众的生活。本展在让我体会到摄影与文学的魅力的同时,也如展名一般让我对上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各色的人生活在其中,这也是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
——21级新闻学(双学位) 朱科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