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流|传播学院广电系教师赴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调研交流​

发布时间:2025-04-17浏览次数:10



为汲取兄弟院校在育人模式与学科建设领域的前沿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2025年4月14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主任钱春莲、影视创编中心主任刘弢以及视觉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邹建一行3人,前往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视听传媒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深入考察学习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


上午,调研团到访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视听传媒学院。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倪洁、副院长赵丹,以及编导网新和播音主持专业的三位老师杨植淳、白浩然、马雨心热情接待。会议围绕视听传媒学院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积极创新开展。一方面,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将AI技术,尤其是AIGC引入教育领域,为学生提供剧本生成等智能辅助创作工具,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创作力。另一方面,课程调整聚焦专业技能深化,减少概论课,增加技术更新与扩展内容。播音主持专业通过跨学科合作和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潜能,并与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等国际机构合作,为学生搭建国际交流与专业英语学习平台。通过此次考察,调研团深入了解了前沿技术融入教学的实操路径,在课程优化与国际交流合作模式上收获颇丰,为后续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开拓了新思路。



历经上午紧凑的交流学习,调研团成员们稍作休憩,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拥有60多年的办学经验,充分发挥了对其他院校在本专业教学上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学院副院长张宗伟教授、教学办与科研办主任徐迟老师、实践教学中心主任高帅老师参与交流。中国传媒大学通过 “四个一批” 策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如在摄影与制作专业引入虚拟技术,以顺应媒体发展趋势。在专业与课程调整上,重新审视艺术与非艺术专业界限,对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进行革新,强调招生、培养与课程内容的适应性。学科整合方面,美术学与戏剧影视学得到优化调整,通过区分专业与学术学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注重技术与艺术结合,加强通识教育与工具类实践,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与戴尔科技共建的XR、VR、HDR实验室辅助日常教学、促进跨专业合作,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传统与新兴技术教育的平衡。通过本次交流,调研团在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强化以及应对新技术挑战的教学改革举措上深受启发,为传播学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次考察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调研团将充分吸收两所院校的先进经验,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更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路径。


END


文字 | 陈雨彤

辑 | 董晨彤

审核 | 杜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