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至4月11日,著名记者、作家杨潇应邀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担任卓越新闻驻校记者。在为期一周的驻校交流中,杨老师走进课堂,与新闻学本科专业各年级学生、学院研一新生见面交流,话题涉及新闻行业变迁、新闻采写经验、新闻工作的意义感等,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报道选题指导。杨潇老师还参与历史学系和全校公选的写作课,讲解历史非虚构和文学非虚构的写作技术。活动最后,杨老师与新闻学系师生一起赴上海报业集团访问交流。

4月10日,杨潇在传院409分享“在不确定的年代做事”
1
活动回顾
4月7日上午,在满方老师主讲的《新闻学概论》课堂上,杨潇老师与2024级新闻传播大类学生交流了“所谓新闻‘黄金时代’的尾巴”。在讲座中,杨老师以个人的从业经验窥探新闻业二十年的变迁,他引用当下时兴的一句话:“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以一个所谓新闻业“黄金时代”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大家:当预设的轨道断裂时,必须以独立个体的姿态直面这个世界,不断追问自己的核心价值。最终,我们都要用作品来安顿灵魂。


4月7日上午,《新闻学概论》课堂
4月7日和9日下午,杨潇老师和《创意新闻报道》任课教师李海波一起,对40位新闻学专业大二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报道选题指导。杨老师回应和评议了每一位学生的选题设想,耐心给予操作性建议,他特别强调“议题”与“选题”的区别,指出社会公共议题需要有合适的载体来表达,如极致的故事,这样才能构成“选题”,这是媒体人公共写作的一个关键技巧。


4月7日下午,4月9日下午,一对一选题指导
4月8日上午,在唐小兵老师主讲的《史学论文写作》课上,杨潇老师与2023级历史学专业学生交流了“《重走》与历史非虚构写作”。“非虚构是榫卯的艺术”,这是杨老师对非虚构写作本质的独特理解。他分享了一些具体的写作经验,比如将整本书的写作任务分解为一篇篇特稿,减轻写作压力。在写作策略上,他认为文本中的时间与主题是“骨架与血肉”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交流答疑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互动热烈,杨潇老师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写作提示:“空间”是一个可发挥性极大的要素,人物、故事、时间可在此交织、穿插、跳跃,文本的结构能够借此重塑。

4月8日上午,《史学论文写作》课堂
4月8日晚,杨潇老师以“一个内向的人如何在新闻业存活下来”为主题,参与赵路平老师和张洋老师主讲的《融媒体中心工作坊实训》课程。“新闻业难道一定需要的是外向的工作者吗?内向的人如何在环境中自处?”围绕这两个问题,杨潇老师分享了自己初入新闻行业时遭遇的困惑和挫败感:采访时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回应、在课堂上初次演讲紧张到浑身发抖、没有任何人脉可以联系到新闻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这时候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杨潇老师给出的答案是:眼前是一个大水池,你只管跳进去。不要将“内向”变成自我设制,要尽所有的努力,去做所有的尝试,创造所有的可能。杨老师提醒同学们,性格的不同带来的是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决定事情结果的最大要素,是你为此所付出的实际行动。

4月8日上午,《融媒体中心工作坊实训》课堂
4月9日上午,依托卞冬磊老师主讲的《新闻传播学术写作与发表》课程,杨潇老师作了“在不确定的年代做事:兼谈一个‘自由写作者’意味着什么”的专题讲座。面对2024级新闻传播学学硕、专硕、出版专硕的同学们,杨老师以《重走》书中记述的抗战中的西南联大学子的困顿与迷茫,以及个人生命中的抉择时刻为经验案例,坦诚交流了对工作生活、职业志业等问题的体会和思考。关于在重大选择面前如何克服迷茫,杨潇老师认为“熔断”或许是一个好办法——远离焦虑源,让自己静下来,专注于自己的事。针对同学们对于未来选择的迷茫,杨老师建议大家:下定决心后,只管放手去做,勇敢地跳进这个沸腾的世界,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最好的时代”。

杨潇老师课后回答提问
4月10日晚上,在黄平老师的全校公选课《文学写作入门》的课堂上,杨潇老师以“工程师视角”讲解非虚构写作的结构技巧,首先需要根据手头已有的材料为整本书的结构做准备,同时找到故事的关键点来串起各个要素。杨老师指出,“离题”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技巧,在写作时应留意时空交汇点,这是一个可以进行故事跳跃的好地方。讲座结束后的交流环节,同学们向杨潇老师抛出了密集的问题:如何引出文本的核心?真实与合理想象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等等。杨老师一一解答,课堂氛围热烈。

4月10日上午,全校公选课《文学写作入门》
4月11日下午,杨潇老师与新闻学系李海波、张洋老师以及十余位学生,赴上海报业集团参观访问和交流业务。解放日报社原点栏目主编王潇,记者郑子愚、李楚悦、朱雅文、李昂,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吴筱慧、林柳逸,与杨潇老师和新闻系师生深入交流了新闻特稿的选题和操作、记者的职业倦怠及其克服、新闻作品的流量与影响、人工智能的使用与限度等问题,并对原点栏目近期的优秀报道如缅甸地震、《一家殡葬小店度过26年》、《滞留17年,他走不出精神病院》等,进行了复盘和细读。

4月11日下午,上海报业集团交流
2
学生感想
这次培训让我对深度报道的选题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老师强调,好的选题必须兼具公共价值和可操作性,既要回应社会真问题,又要避免陷入宏大叙事或猎奇陷阱。通过案例分析,我深刻体会到严谨的调查方法和多维视角的重要性。真正的深度报道不仅需要扎实的采访,更要有对复杂议题的思辨能力。作为新闻人,我们应当以专业和责任感,为公众呈现更有价值的真相。
——23级新闻学曾玉军
听完讲座,我对新闻业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确实,传播方式在快速变化,但人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从未改变。现在的环境虽然竞争激烈,但也给了我们更多元的表达空间。我觉得与其纠结"黄金时代"是否过去,不如专注当下能做的事情。只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真诚的表达,在任何时代都能做出打动人心的新闻,开辟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黄金时代”。
——24级新传大类史贺元
作为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内向的人”,听完老师的分享后心中的许多疑虑都得到了解答。就像老师说的:"与其在水池边反复试探,不如闭眼跳下去。"老师切身经历的回顾告诉我,在新闻行业里,等待"准备好"的那一刻永远不会到来,真正的成长都发生在放手去做的过程中。内向从来不是缺陷,而是独特的视角。我意识到,与其纠结"我能不能",不如先问"我想不想"。当把注意力从自我怀疑转向新闻事件本身时,那些预设的障碍往往就消失了。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节奏,重要的是保持对真相的热忱,勇敢迈出第一步。
——24级新传大类陈凌然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杨潇老师用"自由写作者"的身份向我们展示了文字工作者的温度与力量。最触动我的是老师关于"熔断"的分享--面对迷茫时,我们可以像对待一本珍贵的书那样,合上焦虑的扉页,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留白。出版不仅仅是印刷一本书,更是表达一个故事,传递一份情感,记录一个时代。
——24级出版专硕徐竹瑶
首先是震惊于杨潇老师在写《重走》这本书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让我看到一本好的作品是如何呕心沥血地创作出来。非虚构的书籍原先因为专业原因和个人爱好接触过一些,但是没有去深入思考过文本是怎样被建构的。杨老师的建议对我来说非常清晰和实用,也是通过这场讲座我明白历史不仅可以通过书本呈现,更可以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和感受!
——23级历史学曹焱茜
3
杨潇寄语
“多读好书,功不唐捐”
撰稿 | 武校冉、王仁博
编辑 | 黎思琪
审核 | 杜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