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上学期,新闻学系22级本科生开设《摄影报道》必修课,同学们自选选题完成新闻采访和拍摄。经修改完善后,由任课老师挑选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不定期刊发。
在浦东塘桥坚守了13年,小朱书店终究还是迫于无奈搬走了。
黄底的门头招牌上,“小朱书店”四个字和那只带笑的小猪依旧还在,只是玻璃门内,再也不见整齐罗列的旧书的踪影。
“小朱书店”在浦东的土地上消失了,可它的故事,仍在续写。
朱凤涛在松江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的新书店内看书
泛黄扉页里的十载岁月
这是上海最大的一家民营旧书店,也是店主“小朱”——朱凤涛投身了几近一辈子的事业。小朱与书籍、书店的纽带,其实早在开设这家二手书店前便已然形成。
上世纪40年代,朱凤涛的父亲在四川北路靠摆小人书摊营生。公私合营后,他的父亲便被分配到了上海旧书店工作。1979年,21岁的朱凤涛接过了父亲手中的工作,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家口中新的“小朱”。青年的朱凤涛大抵不会想到,那时一个普普通通的称谓,在未来成了多少人心中的火光。
朱凤涛登上了时尚杂志有关“书店主人”的人物专栏(原载《智族GQ》2013.08.12期,受访者供图)
2010年,退休的朱凤涛耐不住清闲,决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旧书店。小朱书店就这样诞生了。那时,作为前身的小朱书店还只是地铁4号线塘桥站地下广场内一间籍籍无名的商铺。2011年底,由于出租方与地铁站的经济纠纷,朱凤涛和其他地下广场的商铺租户不得不搬离。经营尚不久的小朱书店眼看着就要夭折,未曾想一位热心书友在微博上发布的求助帖火了。媒体的相继报道引发了时任上海市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先生的关注,指示层层下达,最终塘桥街道的负责人向小朱许下承诺——“我们帮你想办法”。
2012年,小朱书店在“地上”重生了。在塘桥社区文化中心一楼,小朱书店一开就是12年。十余载岁月,足够名为“文化”的树苗长大,也足够这间旧书店串起太多的人和太多独一无二的故事。可由于文化中心装修改造和仓库使用到期等因素,小朱书店到底是无奈搬离了。玻璃门上贴着的告示,无言昭示着“塘桥故事”的结束。
朱凤涛在云堡未来市的书店内整理图书
搬不走的,是滚烫
塘桥再没有小朱书店,但过去那些真切的人与事,却不会轻易被消磨。
大抵是2016年,小朱模糊地回忆着。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位老先生的来电,电话那头是全然陌生的声音。彼时由于媒体的报道,小朱书店在网络上已小有名气。这位老先生正是“慕名而来”,了解到小朱书店拥有丰富的二手藏书 ,老先生打电话来询问店内是否有《范式大代数》的民国旧本。
那是老先生念高中时使用过的教材,对于一位80多岁的老者而言,说是寻书,其实更多是寻回忆。可惜,即便藏书满屋,小朱还是没能在店里替老先生找到那份“专属回忆”。
朱凤涛在打理云堡书店内的书籍
一次外出收书,在收购完对方计划好要处理掉的几摞书后,小朱看房间内的书架上还摆放着许多书,便询问能不能让他再看看,对方应允。只是随意一扫,小朱的视线突然锁在了其中一本书的书脊上。他下意识地将书抽了出来,翻开版权页,像是急于确认什么……真的是民国时期出版的《范式大代数》!小朱向出书者说明缘由,最终高价收走了这册泛黄的旧本。
朱凤涛带着小推车外出收购二手书
回到店内,小朱便立马打电话告知了老先生这个喜讯。第二天,小朱还专程去到老先生家中,将书送给了他。他的妻子告诉小朱,“昨天接到电话以后,他开心的就像个老小孩一样!”这大抵是属于旧书的浪漫。
其实,小朱书店从不是一个只有“书香”的地方,它还伴着“烟火气”。还在塘桥时,家住附近的朱大哥是小朱书店的常客。一来二去,小朱在交谈得知,这位朱大哥不仅与他同姓,还和他是同省的老乡。“他总是把我当小孩一样”,小朱乐呵呵的说。每次朱大哥来店里,都会特地在路上买几个大饼,带给小朱吃。春节前,喜好书法的朱大哥也会写一些春联送给小朱,让他分发给店里的书友们和附近邻居。
2023年临近春节,由于书店即将搬迁等事宜,往年“送春联”的“固定栏目”不得已被暂时搁置。一位邻居阿姨像往年一样来领春联,结果落了个空。小朱不愿负了阿姨的期盼,便特地拜托朱大哥给阿姨写了两幅对联。那天下午,阿姨包了馄饨,她专程送上门来,想让小朱和朱大哥尝尝。冬日里,热气腾腾的馄饨,散发的不止香味,还有暖意。
小朱书店搬走了,可回忆是搬不走的。
朱凤涛将二手书搬到运往云堡书店的货车上(受访者供图)
离别之际
小朱书店的新址在云堡未来市,一处位于松江区的新开发园区。
朱凤涛在打电话沟通小朱书店即将举办的一场交流活动的事宜
彻底告别浦东前,朱凤涛于儿童节在浦东图书馆举办了一次以书换书活动。交换所得的二手书将和他原有的部分书籍一同被捐往开封杞县的一所乡村小学。这不是朱凤涛第一次投身公益事业。小朱书店的图书早已无偿流向过新疆、云南、河南等多个地区的乡村学校。就在去年年底,为了让旧书更好的发挥价值,也为了减轻部分搬运图书的压力,朱凤涛捐赠了10万余册的书。
“以书换书”的活动现场,一位小朋友在翻看桌上的绘本
活动并没有多么隆重盛大,只是简单用长条桌在浦东图书馆的进门不远处围了一小片区域,桌上规整摆放着一摞摞二手书。每每有感兴趣的读者走近,朱凤涛都会热情地向他们介绍活动的内容。出于小朱的“私心”,这次活动更多是面向孩子们展开的。在他事先准备的图书中,儿童读物占了大多。看着被绘本吸引而来的小朋友,朱凤涛始终是笑意盈盈的模样。
朱凤涛在“以书换书”的活动现场和路过的一位小朋友聊天
不少曾经的书友从网上得知小朱举办此次活动的消息,都特地赶到现场,送来了家中闲置的图书。78岁的李振海也是特地从家中赶来的。他用略有些颤颤巍巍的手从几层的袋子里拿出了一摞儿童读本,放在长桌上,便很自然地开始打理起那些被读者翻乱了的二手书。
李振海将自己从家中带来的书和文具拿给朱凤涛
李振海与朱凤涛因书结缘。还在塘桥时,李振海每周六都会来小朱书店看看书、帮帮忙,雷打不动。小朱书店“转移阵地”时,李振海因卧病在家没办法帮上忙,将当月6000元的退休金全都取出来交给了朱凤涛。“他干这行,挣不了钱,发不了财,就是自己内心的坚持,就是为了文化的传承,我赞赏他这一点。”
李振海在“以书换书”的活动摊位上看书
星火点点,渺而不灭
云堡的书店还在陆续打理中,尽管位置相对偏僻,人流量并不大,但朱凤涛仍在坚持投入。大量堆积的旧书并没有影响朱凤涛继续收购新的书目。“虽然是二手书,但你不更新,肯定是不行的对伐?”
朱凤涛在松江的新书店里通过微信和书友联系
有时朱凤涛暂无收购的打算,但有人联系上他,希望他上门收书,他还是会出于不忍拒绝而带着小推车只身前往。6月9日,是小朱书店搬至云堡后朱凤涛第一次外出收书。狭小的老式小区房内,朱凤涛坐在小板凳上,熟练的翻看、挑拣着那些闲置书籍。
正挑着,徐奶奶恰巧来串门,两人便你来我往地聊了几嘴。零碎的对话中,徐奶奶大致得知了小朱书店的故事。她更多时候是在认真地倾听,不时也会赞许地点点头。收购完毕,徐奶奶坚持将朱凤涛带去了自己家里,无偿捐出了家中的一批图书,“我也想做点能做的事”,她说。
朱凤涛在认真地挑拣出书者计划处理掉的闲置书籍
朱凤涛挑选完毕后,正在扎捆准备收购的二手图书
在一张堆放杂物的桌子下,布满灰尘的红色罩布盖着一台古早的台式电脑,徐奶奶问能不能把电脑也捐给乡村小学的孩子。这是当初她的丈夫许诺给儿子的考试满分的奖励。电脑大抵已经老旧的无法使用,但朱凤涛不愿辜负徐奶奶的心意,于是他替孩子们收下了这份“礼物”。两个善意的灵魂热烈地碰撞着,“这趟实在没白来!”朱凤涛情绪高昂,反复念叨了好几遍。
朱凤涛在扎捆图书的同时和徐奶奶讲述小朱书店的故事
临别前,徐奶奶再一次慨叹道小朱这些年来的坚守。“你不做,我不做,那谁来做呢?”朱凤涛笑着回应,一如新的门头招牌上那个笑容粲然的小老头。小朱书店还会做下去。
采写 | 王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