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到了我的主场”,这句话是朱方园的微信个性签名,写在朱方园的朋友圈封面下方,与照片中她那明亮的双眸相称。朱方园喜欢在朋友圈分享有关广告行业的思考,也喜欢记录生活。这些分享与记录镌刻着千山万水的坐标,也浓缩着一位大数据时代广告人栉风沐雨的旅程。
从传播学院毕业十五年来,强大的精神内核与对生活的热爱始终支撑着她前行。在努力通往心中所向的“罗马”路上,朱方园仍未忘欣赏沿途的风景。
朱方园的朋友圈封面
传院记忆:小镇姑娘走向千山万水
2005年,朱方园怀揣对传媒行业的憧憬,从一个常驻人口不足一万的城镇来到上海这座大都市,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告专业学习,并在广告行业深耕至今。再回首,在传院学习与实践的宝贵经历、引领前行的师长和并肩奋斗的伙伴们,仍然在人生的道路上熠熠生辉,给予她不断找寻前进意义的动力。
刚开学时,许多课堂内容对朱方园来说十分新奇,却又难以理解。她的学习进度常落后于同学,比如,计算机课堂上部分同学早已掌握老师讲授的内容,熟练使用起各类软件,而自己从前很少接触电脑,还停留在学习开关机的阶段。
种种落差下,朱方园难免感到压抑沮丧,但乐观的她即使面对挫折,也将其看作“自己的主场”,通过积极参与竞赛活动等方式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哪怕一开始和大家的基础不一样,但我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门外汉逐渐靠近自己热爱的行业。”
2007年,朱方园与同伴的团体作品“等你来点”系列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二等奖。此次大赛不乏各大高校设计学院、美术学院等艺术专业出身的竞争对手,论设计水平,没有艺考经历的朱方园显然与对方有一定差距。但擅长把一切困难玩转成主场空间的她明白,自己还有最大的优势——创意,以及落实创意的能力。
一个好点子从创意提出到作品呈现的过程,就是朱方园和队友们最好的历练。记不清开了多少次小会,只为不断磨合彼此天马行空的想法;也记不清熬了多少个夜晚,只为用PS等设计软件尽善尽美地呈现创意。最终,她们的作品在注重美学表现的同时,兼顾了“等你来点”系列海报的内涵。
这次参赛经历也让她对广告行业颇为重视的“创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广告业并不缺少创意,哪怕是现在的短视频中创意也是层出不穷的,但如何把自己的创意呈现出来,这个方式很重要。”
奋力拼搏的同时,朱方园也从未忘记学院师友的关怀与激励。朱方园的挚友,也是当时广告班的班长,如今已扎根影视创作行业,成为了一名电视制片人。虽然朱方园与好友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但昔日与好友一起实习、一同欢笑的经历仍然给予她温暖力量。毕业数年后,当她经历职场上突如其来的挫折,面对生活压力感到迷茫时,好友仍如从前一般,大大咧咧地给她发来直截了当的鼓励:“千万不要摆烂啊!”
2012年9月 朱方园(后排左六)与好友们一同参加返校活动
在本科阶段,朱方园也遇到了一位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黄佶。黄佶老师以其亲和、平静的待人之道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HJ。朱方园至今还记得,黄佶老师的教学理念颇具前瞻性,他并不赞同广告系的学生把思维局限于课堂与书斋之中,而是鼓励同学们“走出去”,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实践与交流中,通过实习来亲身体验广告行业的真实情况。这种教学方法为朱方园提供了一种看待大学生活的全新视角,也让她对广告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自我思考。
踏进校门前,朱方园心中的“罗马”是一座灯光闪耀的都市,和一个轮廓模糊的传媒梦;经过四年有条不紊的学习和适应,丰富的交流实习和竞赛经历不断拓展朱方园的眼界。从青涩懵懂、唯恐落于人后的小镇姑娘,到满怀“生活即主场”的精神,不畏挑战的准广告人,朱方园开始拥抱更加广阔的千山万水。
2009年6月 朱方园在校园内拍摄毕业照
在实践中把握风向标
初入职场,朱方园以AE(客户执行)的身份踏上了她的第一段职业旅程。凭借精准把控项目进度和统筹协调多方合作的专业能力,她在一次次高效推进项目的过程中,赢得了每一位客户的信任。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朱方园逐渐感受到了AE岗位的局限——项目推进往往受制于团队其他成员的工作节奏,客户方面的紧急需求也经常打乱原有的工作计划,熬夜加班成了常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变得遥不可及,这与她最初向往的职场生活背道而驰。
面对这些时常困扰职场人的挑战,朱方园迅速调整了自己的航向,转向策划策略领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她坚信,能够自主管理时间,选择在有限的一天24小时里完成对自己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是推动个人成长的关键。通过这次转变,朱方园从被动应对工作的职场新人,转向主动规划职业生涯的游刃有余,也在这一更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中持续发展十数年。
朱方园在广告业中成长的过程,正是数字时代信息传播逐渐过载的过程。面对每天海量的知识输入与高强度的创意输出,实现知识的凝练与表达对广告人而言至关重要。“知识在广告传播等行业中太廉价了。”在朱方园看来,一方面,信息传播过载,人们难以分辨一个观点是否为真知灼见;另一方面,知识的时效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适用于此刻的知识,一周后便可能过期。“到处都是知识,我们需要跟上时代进步的脚步,选择性地去摄入全新的信息,而不是被所谓的‘知识’困住。”
目前,朱方园供职于抖音集团下的数字化营销服务平台巨量引擎。工作中,她发现许多细分的理论研究实际上和现实中的运作相脱轨,这更加深了她对知识传播与表达的理解。对朱方园来说,无论是付诸实践,做出真正对品牌广告宣传有益的成果,还是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将吸收到的新事物传播出去,最终的目的都是用“说人话”的方法,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因此更需要不断优化对新事物的研究、内化和最终反馈。
深入思考与丰富实战的加持,让朱方园在数字化营销的浪潮中成为品牌传播的舵手。她曾肩负联合利华旗下利顿品牌的网络营销重任,策划吸引年轻办公族的视频内容;在直播带货如火如荼的当下,她精于从大数据中洞察营销策略,通过考量直播GMV等关键指标,为品牌寻找最佳合作对象;善于从客户侧、企业课题和各类平台信息中大浪淘沙的她,不断获取知识并迭代方法论,推动项目成功完成的同时,也能精准把握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2024年7月 朱方园在巨量引擎健康新电商私享会分享经验
心态年轻 状态专注
随着消费群体画像越来越年轻化,各大品牌争抢阵地时愈发需要与新世代达成对话,如何保持年轻心态以打造广告新玩法、助推品牌重塑年轻化形象,也逐渐成为广告从业者的重要课题。
生活中,朱方园保持高频率的知识输入,时刻捕捉可能引爆年轻网民注意力的热点讯息;职场上,当接到海昌隐形眼镜的品牌转型项目时,朱方园和团队巧妙运用抖音等新兴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策划线下嘉年华和线上直播盛典,邀请明星和达人围绕产品提供创意内容,营造沉浸式体验的氛围,成功帮助品牌打造年轻化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
朱方园参与策划的海昌品牌线下展区
然而,互联网行业的广告工作除了“年轻”,也更以“内卷”著称。仅在六月,朱方园朋友圈的IP定位就从上海变为苏州,又从杭州辗转至深圳。频繁变动的地理坐标,背后是极高的出差频率。即便如此,朱方园仍然尽力让生活与工作保持距离,在工作挤压生活空间已成常态的互联网行业里甚至能做到不加班。
问及秘诀,她归之于“专注”二字。提高自身的专注力,在工作时间中全身心投入,追求卓越;在休息时间享受自己的生活,也调整自身的状态,以便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工作。
这份专注也延申至她对自我专业能力的高要求中。许多职场攻略帖都把人情世故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朱方园仍然强调,要在广告业中做一个真诚的人,用专业能力去赢得客户的好感,而非一味凭借社交和沟通的技巧。“在同样的预算下,客户会选择更专业的方案,达成双赢的状态。当我们有足够的能力为客户提供好的服务,为他带去好的结果的时候,才能获得对方真正的信任。”
2024年5月 朱方园与同行交流行业动态
当然,职场的道路从不是一帆风顺。曾有一场意外的裁员风波暂时扰乱了朱方园的航程,但短暂的失落之后,她仍能“苦中作乐”,安慰自己此次裁员并非对她个人能力的否定,而是大行业中大家共同面临的变化。“我们现在很需要具备一种能力,那就是如何在面对挫折时不断调整心态。机会是永远存在的,我们唯有通过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新的机会来临时一把抓住。”
奔波忙碌的迁徙、风云变幻的职场,在朱方园的视角里,总能换一个角度,变为闲庭信步、顺其自然。这种人生处处是主场的心态,最终也帮助朱方园成功找到职业生涯中的新转折点。
朱方园热衷于在朋友圈分享阅读与观影心得
在朱方园人生的不同阶段,她对“罗马”的定义或许有过变动,这个抽象的概念曾经是小镇女孩眼中光鲜亮丽的大都市;是一个广告学专业学子在实习岗位上见证过的职场拼搏;是大数据时代来临时属于广告人的机遇和高光时刻;又或者是大浪淘沙的时代里,一个超出我们想象的全新领域。朱方园用尽全力想要到达的“罗马”,并不是一个框死了的固定座标,它是流动的、变幻的、永远在前方闪烁着朦胧而梦幻的微光。
因而,朱方园始终保持对卓越的追求,也始终珍视沿途的风光,对她而言,追寻自我的过程同样令人着迷。“个人很难去对抗时代的车轮,但是不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向着罗马这个方向去前进,去追赶。这条道路也许会比身在罗马的人要艰辛,就当是多看看风景。”
2011年7月 朱方园返校留影
传播学院二十周年院庆祝福
借用查理芒格的一句名言:“宏观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而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不管未来大环境如何,都祝福大家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为所欲为!
——朱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