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亚太传播论坛2024”在澳门大学正式开幕。论坛由亚太传播交流协会、亚太传播论坛联盟(澳门)主办,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合办。本届论坛以“智媒传播:赋能与共同未来”为主题,面对人工智能对建构共同未来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思考如何在智媒时代实现资讯共用、促进包容发展。
在主旨演讲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教授分析了在智能传播时代如何应用AI为区域发展赋权,并应对由此而来的伦理挑战。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郭中实以AI假新闻为切入点,指出假新闻常有而真正危险的是“坏的真新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考察了短视频时代的视觉模式偏见及其风险。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吕新雨分享了贵州榕江县县长和“村超”的故事,并以政党组织传播的视角分析榕江如何以“村超”为平台借助手机、数据、直播实现乡村振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播与信息部项目专家胡献红博士洞察了AI在性别内容上的系统性偏见,并分析AI治理如何推动可持续性发展。
来自诺丁汉马来西亚大学的Joanne LIM教授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重新检视市民社会、社会契约等政治概念,提倡建设一种平等、透明、公共参与的数字社会政治。
澳门大学传播系教授李小勤采用“范围审察”的研究方法回顾了关于抖音和TikTok数字劳工的既往研究,发现了包括创意、情感、表演、营销等不同类型的数字劳动及其差异和相似性。
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的Christina Elmer关注新闻业在知识管理、调查研究、内容生产与分发四个方面对于AI的应用,并提出通过展示信源、标示AI内容等方式来建设一个更为透明的新闻业。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吕新雨在主旨演讲环节进行分享
分论坛包括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媒体与实践”、“性别与媒介”“国际冲突与跨文化传播”、“数智时代下的社交媒体研究”等20个主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十二位师生在论坛发表论文。
甘莅豪老师提出,生成式AI、开源创新模式与知识灵境三个概念构成理解信息社会变革的关键。以知识共享和协同合作为特征的开源创新模式是应对AI威胁的新战略。知识灵境则是个体实现自我超越和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场域,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提供了新的路径。
宋俊锋以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模型为基础,实证分析网络文学作者在故事创作中使用AI大语言模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和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对于促进网络文学行业生态重塑的全过程。
伊鹤以视觉修辞作为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分析环保NGO绿色和平组织在进入中国后生产的摄影图像如何对受众进行观念劝服与行动动员。
董禧善关注cos委托群体,认为双方需要形成欧文·戈夫曼意义上的拟戏剧进行角色扮演,然而这种关系既满足一些情感需求也制造情感失调,需审视其带来的亲密关系与情感伦理困境。
袁欣远关注两岸新闻之“关键事件”,选取先后至大陆的台湾媒体《自立晚报》和《人间》杂志进行对比分析,呈现不同阐释共同体对于报道内容的塑造。
杜新月从文博叙事的数智转向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实践案例,从技术可供性的角度探讨了数字智能技术对中华文博资源的赋能与转译,对中国文化故事在智能媒体时代的有效传播进行了思考。
杨晨从美学建构和美学体验的角度考察了数字时代下中国戏曲电影的美学转变,数字影像增强了舞台与银幕艺术的虚实交互,消弭了戏曲本位与电影本位之间的矛盾,并重新强调了“身体”在戏曲审美体验中的重要性。
潘梓介认为开源知识生产模式对阅读史研究的范式和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阅读史研究的“数智”转向,为理解当代知识生产、传播与消费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林一民分析出版活动何以介入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过程,觅求智慧出版赋能非遗活态传承与场景传播的可能,由此探寻非遗创生的智慧出版进路。
王豪聚焦数字新闻的情感表达及其规范性议题,通过与记者的深度访谈并结合雷迪情感表达理论,以实践之声与现有理论对话并展开反思。
张文青对国际问答社区Quora中用户的参与式行动进行了考察,认为应从行动空间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战略叙事转向以及多维关系构建四个维度出发,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问答社区中的意义共创,以此提升中华文化战略传播效能。
刘施阳从以方言为核心的“山海情现象”切入,探讨方言为什么具有真实性,地方方言的特殊性为何能在全国普遍性地传播和共情,通过《山海情》文本呈现方言书写的新现实主义中涌现出的“地方性的辩证法”。
18日上午的大数据工作坊,澳门互联网研究学会理事曹文鸳以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中的巴黎奥运会传播为例介绍和演示了DiVoMiner平台中的智能内容生成工具。
在全球化与科技不断融合的背景下,智媒传播正成为塑造未来传播格局的重要力量。本届亚太传播论坛以“智媒传播:赋能与共同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AI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中,建构一个更加包容、多元与共赢的传播生态。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亚太传播交流协会”(APCEA)的合作对于拓展学院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