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3点,“新媒体传播实战工作坊”的第四期讲座在传播学院212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饿了么市场公关总监、资深媒体人转行的大厂传播专家钱璐主讲,她以自身20年职业经历为轴,拆解传播行业的底层逻辑与生存法则。

视频详见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bmEsKNBAv1JdLEnuWu2VA
从“偏科生”到“生存者”:
用长板思维打开人生赛道
钱璐的开场白便让人印象深刻:“我是典型的‘额角碰到天’型选手,靠写作文考进华师大。”高中时她凭借作文比赛“求生”,大学因一篇《小王子》读后感破格进入汉语言文学基地班,并依靠写作能力在末位淘汰的基地班考核中突围。这段经历让她深刻领悟到:与其死磕短板,不如无限放大长板。“传播行业没有全面发展的神话,如果人人都是六边形战士,那马斯克也不会存在了。”在她看来,真正的生存智慧是审时度势——抓住时代红利,将个人优势放大到极致。传播行业需要专精而非全能,找到核心技能并持续深耕才是生存关键。正如她高中时用作文求生、大学时用写作谋生,学生时代的写作积累,不仅让她打入品牌圈层,更意外构建了职业护城河。

从“写作者”到“操盘手”:
在行业变革中迭代生存逻辑
钱璐的职业生涯充满“折腾”与突破。从大二写软文赚第一桶金,到跳槽互联网公司撰写IPO新闻稿,再到创业做民宿众筹年营收破十亿,她用亲身经历证明“传播行业的本质是用内容撬动价值”。她回忆,一篇007新车软文用多层逻辑嵌套实现商业信息隐形传播,获得品牌方点赞。这段经历让她明白:商业写作的本质是“伪装的艺术”,考验的是用内容逻辑驾驭商业目标的能力。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她抓住红利加入“去哪儿”,成为第一批用故事包装IPO的传播人;创业时期,她通过长文章筛选精准用户,用内容驱动金融众筹,最高年营收达十几亿。传播行业可能来不及‘沉淀’,就迎来了推翻与重构。她强调,从传统媒体到短视频时代,唯有保持前瞻眼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传播行业的三个生存锦囊:
快0.5拍、走出去与终身学习
面对行业剧变与AI冲击,钱璐为年轻学子提炼出三条核心生存法则。第一是“快0.5拍”:在移动互联网萌芽期,她成为第一批写IPO故事的传播人;如今她40岁学Python、数据分析,用工具量化传播价值,关注前沿趋势,主动拥抱变化而非被动等待。第二是“走出去,把自己当产品传播”:“做传播的人若不能传播自己,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学生时代她靠撰稿打入品牌圈层,创业后通过内容筛选高净值用户,始终践行传播人即传播媒介的逻辑。第三是“终身学习,丢掉学生人设”:她鼓励年轻人突破标签束缚,“忘记人设,才能解锁无限可能”。她以自身为例,近期参与AI大赛指导学生用大模型预测传播效果,印证跨界能力才是未来竞争力。

互动环节中,钱璐对同学们的困惑做出了针对性的答疑。关于“如何写出有趣的商业软文”,钱璐给出两剂良方:一是受众思维,有趣≠自嗨,先研究目标用户偏好,比如网文读者爱悬念结构;二是保持主体性,商业与趣味本是一体,真诚比强凹人设更重要。她推荐《故事》一书,强调用经典叙事逻辑包装商业内容。面对“体制内稳定vs行业折腾”的选择困惑,她坦言体制内的稳定与折腾的人生各有得失,但关键在于保持选择的能力。“我每一次转型,都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多可能性,这比‘稳定’更重要。”


讲座尾声,钱璐以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话收尾:“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她提醒学子,传播行业正迎来多元化表达的黄金时代,但唯有打破惯性思维才能抓住机遇。本次讲座不仅是一场职业经验的分享,更是一次对行业底层逻辑的深度解构,为同学们揭秘了从校园到职场的通关秘籍,让大家在AI浪潮与行业变革的双重挑战下,清晰感知到传播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下一期工作坊将于5月23日邀请饿了么市场公关产品运营专家郭靖为大家介绍传播人的数智化转型路径,敬请期待!
✦
•
✦
图文 | 刘妍君
编辑 | 陈雨彤
审核 | 杜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