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新闻驻校记者计划| 知名媒体人郭玉洁老师走进传播学院
记者简介
知名媒体人,作家。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任《财经》记者、编辑,《生活》、《单向街》(后更名为《单读》)主编,《lens》主笔,路透中文网、纽约时报中文网、彭博商业周刊专栏作家。2011 年前往台湾东华大学攻读创意写作学位,现为《界面·正午》联合创始人,轮值主编。曾出版个人文集《众声》。
驻校日程
11 月 21 日(周二)
(1)11:30 传播学院教师休息室
传播学院教师与驻校记者午餐会
出席人员:
吕新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肖 洋,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严三九,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武志勇,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吴畅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赵路平,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潘祥辉,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孟 笛,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
(2)13:00 传播学院 409
主讲题目:在媒体黄昏回看我的平媒时代
11 月 23 日(周四)
(1)10:00 闵行一教 134
入驻课程:新闻法规与理论孟笛
主讲题目:非虚构写作,广阔而微茫的未来
(2)15:00 传播学院 311
驻校记者与新闻系本科及学硕专硕座谈会
驻校记者活动回顾
卓越新闻驻校记者计划|知名媒体人兼作家郭玉洁走进校园(2017-11-28)
本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开展的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卓越新闻驻校记者计划进行到最后一期。学院邀请知名媒体人兼作家——郭玉洁来到我院担任驻校记者。郭玉洁先后任《财经》记者、编辑,《生活》、《单向街》主编,《lens》主笔,也是路透中文网、纽约时报中文网、彭博商业周刊专栏作家;2011年前往台湾东华大学攻读创意写作学位,现为《界面·正午》联合创始人,并轮值主编,另曾出版个人文集《众声》。这些丰富的经历给予她颇大的历练,郭玉洁也在周一、周四的交流中,通过讲座和座谈会两种形式,将自己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并真诚回望自己的平媒时代。侃侃而谈中,郭玉洁为历时一个月的卓越新闻驻校记者计划画下圆满句号。
讲座入驻课程 同学们获益良多
郭玉洁是走进华师大校园的最后一期驻校记者,虽然这已是本学期同学们与业界老师交流的尾声,但同学们热情不减,郭老师也在驻校期间为同学们带来知识与逻辑思维上的盛宴,入驻课程的两场讲座让同学们不甚惊喜。
11 月 23 日上午 10 点,第一场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一教 134 正式开始,郭玉洁围绕“非虚构写作:宽广而微茫的未来”这一主题进行演讲。
讲座伊始,郭玉洁为大家展示了两张图片,图片中两位都是对中国非虚构写作影响深刻的美国作家,何伟与欧逸文。郭老师指出,两位的不同在于,何伟作为一个新闻专业性的“局外人”,从一开始,接受的就是系统的小说写作训练,这让他用一种更偏文学的方式来写作。而在何伟看来,这恰恰帮助自己摆脱传统新闻报道写作所带来的束缚,能够做更为“自由”的写作者;另一方面,家庭环境让何伟清楚社会学的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从而激发他的兴趣——“长期关注某个人群或者社群的动向”,这也是何伟观察中国、创造中国故事的策略。而在何伟离开中国之后,欧逸文于2008年来到中国。不同于何伟,欧逸文接受完全正统的新闻训练,他的文体严谨,遣词造句上呈现低温理性的态度,对中国的非虚构写作产生巨大影响。
从两位作家出发,郭玉洁引出了美国的非虚构写作传统。美国非虚构写作的热潮主要发生在上世纪60 年代到 70 年代,具有文学性、个人化、新闻规范的张力的特点,并与美国的出版市场与媒体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郭玉洁借用《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例子加以解释。而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出现与文学界的虚构到非虚构手法有直接的联系,2010年的《中国在梁庄》不再有新闻与文学之间的鸿沟,同年,《人民文学》设立“非虚构”栏目,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这种手法经历了由“报告文学”到“特稿”再到“非虚构”的转变。郭老师还提出,非虚构写作的兴起或许与虚构文学的低靡和社会文化状况不无关系,而在新闻方面,新闻监管环境加上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导致传统媒体整体发生变化,在此变化之下,记者尝试寻求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来表达和传播,非虚构写作方式应运而生。
最后,郭玉洁带同学们共同反思中国非虚构写作的未来。影视业发展对非虚构写作的冲击、伦理问题、版权问题、中国出版业现状等等,都让它的未来有些迷茫,但郭玉洁也同时表明,非虚构写作包容万象,它的魅力恰在于它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文体,作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进行非虚构的表达,对于个人的磨练非常可观,尽管它暂时并没有很乐观的商业前景,但具大众前景和深刻的社会传播意义。
当天下午1 点,郭玉洁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一教 222 为同学们进行第二场讲座——《在媒体黄昏,回看我的平媒时代》。
郭玉洁从自己的学生时代说起,讲述1990 年代北京大学校园的报纸氛围,例举了《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体坛周报》等报纸,回顾了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她还提及都市报的朝阳产业发行,包括定价策略、发行队伍、作为主要赢利来源的广告,并分析 2002 年《华商报》做的“延安夫妻在家看黄碟”的新闻以及 2003 年《南方都市报》的孙志刚案。随后郭玉洁与同学们分享自己进入《财经》之后的故事,并单独分析了胡舒立。此外,她还提到,《财经》实行编辑中心制,写作的特点包括重视数据、专业性和逻辑感强、简洁节制、作者隐身,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专业和好看难以两全?且就此谈论当时的媒体写作和整个制度之下新闻的迷思,她谈及编辑中心制、内容与经营之间的防火墙、新闻专业主义,以“走钢丝”与“啄木鸟”做比喻以便同学们形象理解。在此之后,郭玉洁对非虚构写作的转向做了解读,讲了时尚类媒体的写作、空间旅行写作和个人写作,并仔细谈了“客观”一词,同学们认真聆听,收获颇多。
座谈会畅谈写作驻校记者谆谆善诱
作为当下中国资深的媒体从业者,郭玉洁在非虚构写作领域有着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为了让同学们能进一步同业界接触,了解在国内近几年方兴未艾的非虚构写作,除讲座之外,学院于11 月 23 日下午 3 点还组织了一场座谈会。
座谈会上,郭玉洁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思考,例举了她在采访和写作《时间的工匠》、《乌兰巴托:在成吉思汗的荣光里凝望路易威登》等稿件时的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非虚构写作的感悟。同学们就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前景畅所欲言。针对大家提出的“人物专访时是否应当有提前预设”、“特稿如何选题立意”、“旅行写作的具体操作”等问题,郭玉洁一一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表示非虚构写作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一个稿件的背后往往是数个月的采访和信息收集,能坚守在这个领域需要毅力和热爱。同时,郭玉洁还认为在进行人物专访时,记者的思维不能仅局限在预先设定好的采访提纲内,要学会随机应变,采用适应于采访对象接受能力的话语向其提问,并根据回答,及时对问题作出补充和调整。
此外,郭玉洁还非常关心同学们未来的发展,她鼓励大家要多写作、多阅读、多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后产出更多同时也更加优良的稿件。
本周驻校记者活动得到广泛好评。本科各个年级以及研究生都积极参与了座谈会和讲座等活动。他们纷纷表示,郭玉洁的到来增进了自己对于非虚构写作领域的了解,她在选题、采访和写作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对提升自我的新闻采写能力具有实际意义。2015 级新闻班的温芮表示:“在座谈会上,郭老师态度平易近人,我们同她进行了愉快的交谈。她认为身边的小人物也值得注意,他们的身上包含着故事性。这给我在选题方面提供了新角度。”同为新闻班的连雪吟也认为:“郭老师在讲座时,提出要对专访对象进行多次的采访,这是新闻人职业精神的体现,给我了很大的启示。同时她还推荐了大量国内外非虚构写作的优秀作品,这对我们提升文学素养有很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