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生

发布时间:2019-04-04浏览次数:10

卓越新闻• 驻校记者工作坊——《大河健康报》首席记者刘永生

记者简介

  大河健康报,首席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15年,其间有13年从事医药卫生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件、河南新闻奖5篇,河南专业报新闻奖8篇。

  能够较好把握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题材的采访与写作,对于健康传播领域各类现象有较多思考。除了新闻报道外,还坚持新闻评论的写作,承担《大河健康报》头版评论的写作任务,这一栏目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

  《大河健康报》一版的“健康话题”专栏,开设于2008年10月,主要由本报编辑记者撰写,于2012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名专栏)

  11年来,该专栏以新闻评论的笔法,坚持“政治家办报”“科学家办报”原则。阐述科学观念、科学知识,集新闻性、科普性、评论性于一体。“健康话题”获奖,是因为独具的科学评论的特色,也是既坚持政治导向又坚持科学导向的结果。


驻校日程

4月15日(周一)

(1)新媒体时代健康领域新闻报道(10:00-11:30,闵二教109)

参与孟笛老师《新媒体管理专题》课程,授课对象:18新传研。

(2)新闻学系教师与驻校记者的午餐会(11:40-12:50,学院211)

出席:刘永生、甘莅豪、武志勇、赵路平、林哲元、吴畅畅、孟笛、路鹏程、李海波、陈红梅、夏冰青、潘妮妮、林春峰等。

(3) 新闻专业性与专业报道(13:00-15:30,闵一教243)

参与陈红梅老师《新闻采访》课程,授课对象:16新闻本科生

 

4月16日(周二)

(1)新闻采访课学生作业指导(一)(15:00-16:30,学院211或302)

本场人数控制约15人,授课对象:16级新闻班本科生

(2) 媒体记者的政治经济学(18:00-19:30,闵二教117)

参与吴畅畅老师《传播政治经济学》课程,授课对象:17新闻本科生

 

4月17日(周三)

(1)河南省级报纸的新媒体转型(13:00-14:30,学院409)

参与武志勇老师《新媒体实践系列讲座》课程,授课对象:18新传研究生

(2)研究生座谈会(15:00-16:30)(学院302)

参与:感兴趣的17和18新传、新闻、传播等研究生

(3)后真相时代如何做好健康传播(18:00-20:00)(二教323)

参与甘莅豪老师通识精品课《论辩与说服》,面向全校选修的本科生。

 

4月18日(周四)

(1)新闻采访课学生作业指导(二)(10:00-11:30,学院211)

本场人数控制约15人,授课对象:16级新闻班本科生

 

4月19日(周五)

(1)本科生座谈会 (18:00-19:30,学院212)

面向对象:新闻等各专业感兴趣的本科生


驻校记者活动回顾

驻校答问录 | 《大河健康报》首席记者刘永生驻校答问录

按语:2019年4月15-19日,《大河健康报》首席记者刘永生老师驻校一周,参与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对本科生新闻采访作业的辅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座谈会上,也就很多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驻校结束后,刘老师将同学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整理出来,再次以文字的形式简要回答。我们在征得刘老师同意后刊发出来,希望能惠及更多没有参加到现场的同学。

 

  同学们好!

  我把问题再做简略回答。无论是日常说话,还是写稿,我都喜欢用最少的字表达意思,这样可以减少无效信息的干扰,让人记得更清楚。

  若有言不尽义之处,请包涵。


1、医疗健康类谣言现象屡见不鲜。是否可以在省内医疗健康辟谣方面做些努力?

答:要做些工作,我们报社已成立“辟谣联盟”,联合的均为食品、营养、医学等专家。纸媒、网媒均做传播。

但,目前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完善。中央网信办,也成立有类似的联盟,还有专门的APP,内容不错,但还要提升传播力。


2、如何看待新媒体环境下医疗报道的反转现象?

答:如果能接近真相,“反转”也好;若要真正理解“医患纠纷”,要深入理解中国医改的现状,也要真正理解病人的处境、医生的处境。

对一个复杂现象,要想理清关系,不容易。所以,我宁愿慎言,而不是“口不择言”,更不能“冲动”。


3、您怎样看待类似于丁香医生这样的健康传播自媒体的发展?他们的出现会是你们的竞争对手吗?他们的发展模式是贵报新媒体发展的一个方向或是有什么借鉴作用吗?

答:他们的营利模式与报纸不同,他们的用户群体,也不完全等同于报纸读者,所以,他们不会把报纸作为对手。

报纸,也不会把丁香医生作为竞争对手。因为,真正带来的传媒界生态变革的,是互联网技术,这个技术让全社会受益。因此,报纸不会把网媒看作对手,而应发挥自身采编之长,做出适应,寻找革新的机会。


4、医疗领域的新闻需要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

答:需要的专业知识,很庞杂。但从头学、系统学,也不现实。要结合案例,结合工作,一点点积累。


5、在报道医疗方面的突发事件时,除了采访当事人双方,惯例还需要采访哪些对象;

答:涉及医患纠纷的事件,常与医疗质量、医疗事故、医疗过错等有关,对一个医疗行为,是否能认定为“医疗事故”,需要十分专业的机构来做。

通常,医学会有鉴定机构,但通常采访很难。市场上,有第三方公司性质的鉴定机构,他们可以出具有法律效力的鉴定结果。


6、医疗报道的结尾一般需要输出价值和观点,如何选择价值取向,并保证一定的客观性。

答:以医学评价为准,以医学专家或权威部门的评估结果为准。

 

7、首席记者和普通记者的工作有什么区别?怎样才能成为首席记者?

答:本质上,两者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在一线做采访工作的。两者完成的选题类型,或有不同;首席记者也常常在业务上指导其他同事。

我个人,最近两年,则是更多地在述评类型稿件上下功夫,这类稿件,需要更强的行业观察力. 

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认真对待写下的每一个字,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我觉得就能成为一个业务上的能手。

 

8、在融媒体建设的大环境下,工作有没有遇到什么危机?工作内容是否有所调整或是改变?

答:有危机感的。但,通过一段时间调整,可以让心安定下来。

面对变局,还是要有定力,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往哪儿走。我这两年的体会是,越是在众声纷纭时,越要排除干扰,安心做事。

我最终想清楚的是:新老媒体,都需要优质内容,需要原创内容,也需要“观点”这个稀缺品。所以,我们作为内容提供者,有社会价值。

 

9、报纸在科普健康知识方面的权威性是怎样的?主要受众是哪部分人群? 

答:传统媒体,比多数自媒体的权威性还是强。少数医学类自媒体,他们的主要对象是医生,他们的内容也很严肃,也有足够的权威性。

 

10、实习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对实习生有什么技能或知识上的要求?

答:基础知识学习上,同学们已经在学校中学了不少。在工作岗位上,需要的是吃苦精神和求知精神,重点是学习新技能。

 

11、互动太多,老师讲的东西感觉不够多,不够深入。

答:好,我会改进。

不过,我有一个体会,一篇稿件,一席谈话,有价值的话,需要记住的话,可能只有一两句。

 

12、报社中青年记者和中年记者的比例是怎样的?各自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

答:这个问题,有一篇论文可以回答同学们,我单独发个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HHquX_qTjYi_EABLAJYGw)

 

13、如何看待记者做卧底调查这个问题,是否做过类似的伪装调查工作?

答:为了触及真相,记者的调查方法很多,不应渲染这种方法,必要时采取这种方法,记者要思量一下:一是否侵犯隐私;二是否与法律相悖;三保护好自己的安全。

 

14、如何看待现在新闻专业学子的就业问题?

答: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几句话难以说清。传媒生态变革,给一些人带来困境,也给一些人带来机会。

这与所学的专业,有一点点关系,但关系不大。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6、好奇职业生涯中碰到过哪些比较特殊的案例,希望能和同学做更多的分享和交流。

答:在我的PPT讲稿中 ,我准备了12个案例。在作品指导课上,对一部分同学作了介绍。

在有些课上,介绍的相对少些,以后可以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