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进课堂第六季 | 爱新觉罗·贝:A Committed Mission Paired with Passion,寓启迪于传播,予专业以热诚

发布时间:2023-12-16浏览次数:195

按语

2018年起,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节目主持概论》开辟全新板块,邀请身处一线的优秀节目主持人和新闻主播走进课堂,以半讲座半访谈的形式分享实务心得、讲说行业动态,以扩充节目主持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11月,“主持人进课堂”如期回归,第六季的开讲嘉宾深入浅出讲述广电行业动向、描摹媒体从业经历,从主播台前的直播报道到面向国际受众的跨文化表达,从细致的作业讲评到独到的经验交流……主持人们基于各自的节目品牌和创作体会,为同学们展现热情与专业、传授真知与技能。


  2023年11月21日上午,上海广播电视台“名、优、新播音员主持人”、上海外语频道(ICS)主持人爱新觉罗·贝应邀走进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围绕“主流外宣媒体的国际传播实践”,讲述过往鲜活的从业故事、分享电视访谈节目的创作经验,并就“跨文化交际的青年参与”与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们互通肺腑体悟。本次活动由传播学院陈虹教授主持。

上海外语频道(ICS)主持人爱新觉罗·贝走进课堂

  在正式开讲前,爱新觉罗·贝老师主动为大家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求学故事。从起初的金融学再到“落脚”传媒业,她的留学生涯跨越多个学科。而她横跨中美的履职经历也同样吸睛,从CNN到NBC再到ICS,镜头前、聚光下,她见证过许多全球性时刻,对话过不少海内外人物。但不变的是她始终视“参与世界报道、传播中国声音”为使命,葆有对国际传播事业的敬畏与热情。她期望自己看似“芜杂”的经历能带给同学们一些新鲜感和勇于选择兴趣、遵从内心的底气。

  在她看来,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预先设置合理的期望值和可企及的目标,在有明确目的驱使的任务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专业的跨文化沟通人士,不仅依靠满腔热忱和知识储备,更重要的在于理解作为主持人所具备的社会影响力,所代表的国家形象,所承担的信息共享责任和文化传播使命。

  随后爱新觉罗·贝老师通过展示八幅国旗和一组常见易混淆的外交用词唤起大家的好奇,邀请同学们讨论和发言。她指出,作为国际交流的“使者”和“传声筒”,在具有政治性的涉外场合中,节目主持人应当注重遣词用句,口语表述须严谨、考究、准确,基于各自主张维持平等的国际关系需建立在尊重彼此礼仪习惯的基础上。

  屏幕中的八幅国旗则代表受访嘉宾的不同国籍或所属的国际组织,由此她导引出在《Diplomatic Insights外交官看中国》节目中与驻华外交官员们展开跨文化沟通的故事。面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往这类具有宏大叙事属性的内容议题,输出在地故事需要“他者”视角的关照,“创新外宣”亟需聚焦具体的现实议题,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Diplomatic Insights外交官看中国》应运而生。节目由上海外语频道新闻栏目《Shanghai Live直播上海》和东方卫视《东方夜新闻》共同打造,旨在带领观众走进外国驻华使领馆,听听外交官们如何看待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外国领事官员们对于和新时代中国共享发展机遇有怎样的期待。

  结合自己多年的主持经历和团队协作经验,爱新觉罗·贝老师为同学们细致梳理了一档跨文化人物专访节目“从零到一”的全流程。在前期选题筹备阶段,要周密做好策划工作,这包含对受访人选的全方位了解、对问题设计的“精雕细琢”和对摄制现场的全要素掌握等。在与外交官员和外国政要打交道的过程中,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能否成功邀约、是否“吃透”受访者背景信息是第一大难关。她认为,背景知识储备是成功访谈的保障,要动用一切媒介资源搜罗嘉宾的相关信息。充分了解访谈对象,既是出于尊重,也是对节目产出质量的负责。还可以提前请教相关专家学者,提升对话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联络机制后,一封访谈邀请函是必要的。爱新觉罗·贝老师提醒同学们,撰写正式公函务必严谨,涉外文书在文体、行文结构、文笔风格、用词用语等方面均有相应要求,国际传播语境下要警惕因文字使用惯习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要规避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应用于跨文化沟通中的翻译误解或意义误读。

  在访谈节目正式录制中,如何避免引发受访者的防备或抵触?如何更快达成互信和共识?她为同学们揭示了向受访者提出尖锐、敏感问题的技巧。电视人物访谈的风格可以是亲和大气,具有专业性和感染力;也可以是尖锐直接,显示洞察力和敏锐度。用心的问题设计,可以使嘉宾在较短的接触时间内愿意分享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她回忆过往人物专访的经历发现,往往越临近访谈尾声,嘉宾的状态越放松。而访谈进行中主持人需密切关注受访者的情绪状态,问题的提出要根据嘉宾的反馈进行动态调整。当他们卸下防备心理时是最好的提问时机,此时发问也许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回答。此外,爱新觉罗·贝老师谈到,跨文化背景、跨语言文字的良好交际在于为沟通双方创设意义空间,出色的电视人物访谈总能够留给观众思考和回味的余地。嘉宾在节目中流露真情实感从而触达受众内心,这是跨文化传播语境中电视媒介实现的不可多得的情绪价值,这对于提升节目的收视效果和传播效果大有裨益。

爱新觉罗·贝老师与同学们分享工作心得

  谈及同学们关心的职业规划和新闻理想,爱新觉罗·贝老师认为,择业就业应当充分尊重自己的兴趣、匹配自己的能力。在知识更新周期飞速缩短的时代,要保持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和追问、怀有对他者的同理和关怀,持续打磨表达沟通技艺,运用扎实学识和专业技能与周遭对话,在交际实践中增进跨文化包容理解和文化自信力。她寄语同学们:逆境和不顺也许是人生的常态,更可贵的是拥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定力。而后她援引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原副社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李泓冰在“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典礼”上发表的获奖感言,并与大家共勉:邂逅很多生动的人物,走近很多有趣的灵魂,经历很多重大历史时刻……记者的生命年轮,会被“看见”的事件所标注。历史的天头地尾,是记者必须抵达的现场。选择新闻,就是选择了和历史同行,选择了以“看见”为使命的人生。

  讲座最后,陈虹教授进行要点总结和话题延伸。她指出,良好的共情力是与访谈对象平等交流、维持情感连结的前提,更是主持人唤起观众共鸣、达成节目理想传播效果的关键。但国际传播场合中,参与主体多元各异,“真相”众说纷纭,文化冲击和信息误读时有发生。除了依靠“共情”,跨文化交流的平衡发展还应当在“达成共识”上精准发力,寻求彼此共通的意义空间以触达更多海内外受众,阐释真实可信故事,帮助改变刻板印象、消弭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还应注重民间外交的作用发挥,团结个体力量扩大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内容声量和实践范围,集腋成裘,方能助力国际传播效能的全方位提升。

课后爱新觉罗·贝老师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主持人进课堂”是《节目主持概论》课程特别开设的系列讲座活动,旨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邀请上海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走进课堂,与同学们交流分享行业动态、前沿信息以及职业经验,为同学们的未来发展助力!“主持人进课堂第六季”既承继原有成熟的半讲座半访谈模式,又积极与课程中的新内容、新主题、新模块接轨。借一线传媒人之力,窥行业实景,拓学生视界,促产学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