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本学期“创意经济与传播系列讲座”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主修课程并面向传播学院所有研究生选修的公开课程。课程邀请国内外文化与创意产业领域及理论研究领域专家就创意经济与传播产业实践和前沿理论问题分享相关资讯、案例及观点,讲座专家及演讲主题由相关部门备案,系列讲座内容及信息将公开推送并分享至全院师生,以激发师生对创意经济与传播活动的实践热情和研究兴趣。
11月28日下午,青年作者、前上海三联书店资深图书策划编辑、书籍设计师、AI创意设计师、华东师大广告专业08届毕业生朱静蔚开展讲座,分享图书编辑工作中的具体案例和出版的幕后故事,为同学们解析跨界融合在编辑出版领域的创新应用,探讨创意工作者在AI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展望新兴技术与编辑出版领域未来的融合创新。本次讲座是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创意经济与传播专题讲座系列”的第四讲。
朱静蔚首先以自身的大学经历作为导入,华师大的广告学习经历使她对艺术设计兴趣浓厚,在心里种下了成为书籍设计师的梦想,并将广告思维运用于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朱静蔚表示,融合跨界和广告思维里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是旧元素的新组合,即“A×B=新的C”,广告课程中的排列组合表格也可以运用于创新思维的发散中。
随后,朱静蔚以动漫图文的形式详细讲解了一本书的诞生过程,展现了书籍出版行业的基本流程,并从其中可以发挥创意的岗位之一“作者”视角为同学们带来进一步介绍。
朱静蔚的第一个故事起源于十年前在北京独居时用电饭煲做的一碗蛋炒饭。在生活中发现有意思的现象,参加出版社活动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兴趣与能力的综合推动下,朱静蔚和她的四个女性编辑伙伴共同创立了第一本书《幸福一手“煲”办》。朱静蔚提到,这本书有两个与众不同之处,一是避开了传统食谱类书籍接地气的审美,用水彩画取代写实摄影图片;二是在美食旁边撰写情感小短句,“美食的背后连接的是人的情感”。这本书的设计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品位,也戳中了大家对美食和情感的态度,刷新了整个食谱类书籍的市场。
图书出版之后,朱静蔚创立了微信公众号“蜜思”。朱静蔚回忆到,公众号在2013年创办后日更了166天,更新电饭煲做饭等有趣的生活小事,收获了一万多的粉丝关注——在微信公众号刚刚兴起的年代,这是一件不小的成就。这种新媒体的尝试也吸引了出版社的注意,一方面,鼓励她们对内容重新梳理,整合出一本全新作品《每个女孩都是生活家》;另一方面,也为她们带来出版第二期丛书的机会。
朱静蔚表示,在第二套食谱类丛书中,《我要甜蜜汁味》充分运用广告思维与创意想象,用人物方式把饮品变成有意思的故事,把“每一章”变成“每一幕”,并将书签做成了话剧票根的形式。“只要你的创意是一以贯之的、有意思的逻辑整合,你就可以尝试去做。”图书出版后,朱静蔚通过“书·公众号·社群·书”的循环作为系列输入,在创办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对书目运营的延伸。
朱静蔚讲述的第二个故事是来自200多个朋友参与创作的书——《一本·不正经》,它是公众号“写烂诗画烂画”的内容合集,收录了不是一本正经但鲜活有趣的灵感小诗。“它打破了简单的诗画组合,不是个体的、单独的、自我的表达,而是一群人的职业智慧。”这本书的一大创新点是融入了AR技术,通过扫描可以看到动态的诗歌画面,实现共创展览。
紧接着,朱静蔚讲述了她的第三个故事——策划出版华人先锋女性、羽西化妆品创始人靳羽西女士的首本人生自传《你,自成先锋》。在这本书的完整策划中,许多地方都展现出跨界融合的创意思维。在书籍设计方面,这本书中的部分照片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直接进入公众号观看早期纪录片及珍贵影像,是书与新媒体融合的新方式。在展览策划方面,书店环境可以做很多和书籍内容的连接,吊旗和收银单都可以成为创意的广告位。
朱静蔚提到,AI绘画是未来编辑出版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主体描述+补充信息+风格参考+参数”就能够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版稿。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AI这一好伙伴;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AI自身的局限性,以《透过性别看世界》这本书的封面为例,AI无法像人类一样基于中国化的审美进行“群山”与“人像”的图片创意组合。
朱静蔚表示,跨界融合不仅是物的层面,更是人与人的融合,是一群愿意为某件事情付出努力的人凝聚在一起,才成为了一个行业。“每个人生来是有剧本的,但是这个剧本是可以改变的。”朱静蔚鼓励同学们思考自己想要书写怎样的人生剧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在提问环节,朱静蔚对融媒体阅读和纸质阅读的区别做了分析比较,并表示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编辑出版领域将迎来更大的创新空间。面对同学们关于职业选择的困惑,朱静蔚鼓励同学们在读书阶段多做实习与尝试,在不断接触与反馈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与方向。
课程主持何平华老师对本次讲座作了精要点评,他指出,出版目前是一个转型的传统文化行业,正在以开放的心态吸纳最前沿的技术。同时,何平华老师也对同学们做出三点提醒:第一,要重视兴趣、忠于初心、忠于爱好;第二,选择独立创业要兼具胆量和实力;第三,人生的每一步都对未来有帮助,要以学习的态度打好基础、积累经验,珍惜每个阶段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