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情教育讲座第六讲丨陈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浅析城市更新中的海派文化

发布时间:2023-12-01浏览次数:98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复旦大学共同主办的2023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第六讲于11月28日举行。本场讲座邀请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陈东主讲,讲座题目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浅析城市更新中的海派文化”。陈东与同学们详细梳理了海派文化的特色和发展沿革,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六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师生们以及上海市16个区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带来了一堂深入浅出的国情教育讲座。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3级戏剧与影视学、出版专业硕士和新闻学、传播学博士生在学院212报告厅全程聆听了本次讲座,同步参与国情教育活动。

        在120分钟的讲座中,陈东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浅析城市更新中的海派文化”为题,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海派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以及在中国文化赓续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陈东首先向同学们分析了今年6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统一性,它们之间的“结合”巩固了文化的主体性。

        陈东向在场师生介绍了上海的三种城市文化的基本情况:红色文化的底色、海派文化的特色和江南文化的亮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首届进博会上指出,“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海派文化的特质正是开放、创新和包容。
        “九儿我送你去远方——”,“提起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爱见(那)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陈东老师洪亮的歌声,一曲曲《九儿》《谁不说俺家乡好》《三十里铺》将乡音、乡情、乡亲连在一起,通过互动,将同学们带入了山东高密的黄土地上、山东潍坊的山清水秀里、陕西绥德县的三十里铺中……陈东认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名片,是产业经济的助推器,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也是市民精神需求的核心部分。
        “市民朋友们,解放军进城了,太阳出来了,上海解放了!” 陈东老师不仅用别具一格的“舞台腔”生动地向同学们还原了上个世纪电台主持人播报的声音, 还敲打着杯子哼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婉约优美的调子,用上海话模仿上海老头儿如何向老太太描述刚引进上海的芭蕾舞,绘声绘色地向在座的同学们展示了上海多样而繁荣的海派文化,也体现出海派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陈东向我们介绍,上海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码头和源头,中国的报业、广播业、现代印刷出版业诞生在上海,中国的话剧发祥于上海,上海命名了京剧、越剧、淮剧,引入了交响乐、油画、芭蕾和流行音乐等新艺术样式,是中国国画、书法、戏曲、杂技、曲艺等传统艺术汇聚和创新的大码头。
         讲座接近尾声,陈东用一个接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讲述了翻译、文学、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美术、电影等艺术形式中的海派文化。她提到,我们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需要有塑胶跑道、高速公路、高铁,更需要有正向的精神轨道指引向前。在市场经济的滚滚红尘中和滔滔海浪中,我们要自觉捍卫文明的底线。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把上海建成伟大目标的地标性城市,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开放之城。
         讲座最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2级本科生尹兴向陈东提问:“如何看待海派文化在上海发展的未来趋势?”陈东认为海派文化在得名、污名、证名、扬名的过程中有着波浪式起伏的过程,如今,海派文化已经到了扬名的阶段。海派文化的特点是开放、创新和包容。当今的青年群体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力量,肩负着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使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陈建云副院长对讲座做小结。他认为,陈东老师从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多个领域分享了海派文化,让大家感受到大上海的“大”当之无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一次讲座对于同学们学习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非常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听课心得

        陈老师一开始从中华文化的四个特性入手,指出中华文化具有整体的特殊性;然后,陈老师聚焦到上海,讲述了上海的三种文化,即红色文化的底色、海派文化的特色和江南文化的亮色,对其中的海派文化做了更为着重的论述,并结合城市更新的大背景,对上海如何发挥海派文化特色,更新发展其文化做出相应解答。听完陈老师的讲座后,我对上海的海派文化渊源和历史有了更为明晰的认知,也对海派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变迁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文明的发祥地,不断吸收、借鉴和融会国内外优秀文化,形成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古典和现代的结合,开放性和创新性是其最大特色,而这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格与文化气质。在城市更新中,以田子坊、新天地等街坊里弄为代表的多元化更新,展现的便是海派文化一以贯之的创新与开放,而其传承与发展亦然。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3级出版专硕姚怡辰


        此次讲座中,我深受陈东老师的启发,她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若干次讲话进行了深入解读,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讲话中的精神。我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文化繁荣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担当,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我们要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到文化创新和传播的事业中去,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3级出版专硕申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