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情教育讲座第七讲丨杨禹:准确把握、生动报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3-12-11浏览次数:99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复旦大学共同主办的2023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第七讲于12月5日举行。本场讲座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约评论员、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副社长杨禹主讲,讲座题目为“准确把握、生动报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与方法”。杨禹聚焦百年变局背景,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关键阐述中深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概念,并指导如何践行新时代新闻使命担当,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六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师生们以及上海市16个区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带来了一堂深入浅出的国情教育讲座。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在学院212报告厅全程聆听了本次讲座,同步参与国情教育活动。

        在近三小时的讲座中,杨禹结合自身从业三十年的实践经验,从一线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分享了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方法论。

        杨禹首先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概念的来源与定义。杨禹分析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了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今年4月,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动员讲话中再次谈到中心任务。前后半年,三次表述,步步推进,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政治逻辑——不断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

        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杨禹详细分享了七条指导新闻从业者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建议。第一,从思想中找着力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大局观、正确的角色观,以“三观”为“三轴”,立足其中心点去展开新闻工作。第二,从关联中找着力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同步”,特别可从“四化”的交集中寻找观察点、报道点。第三,从目标中找着力点。目标既有一脉相承,又有不断更新,体现出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第四,从难题中找着力点。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实现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都是实践中的关键挑战。第五,从互动中找着力点。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深刻互动,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治理逻辑。第六,从纵深中找着力点。包括文化与文明的纵深,思想足迹的纵深,时间线上的纵深,当前实践的纵深。第七,从均衡中找着力点。杨禹建议大家要善于把握总书记思想内涵中的辩证均衡,以及现代化实践中的诸多重要均衡关系。

        杨禹就新闻工作者如何介入当下中国复杂的舆论场提出了三点建议:不要简单以“网上此刻最大声音”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首要标准;清醒看待不同人群立场价值观的相同与不同;认清“谁在说”比“说的是什么”更关键。在接收互联网舆论场上信息的时候,要培养独立判断、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观点表达的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遵循原则和底线,把握均衡感。在怎么用年轻人习惯的互联网语态讲解重大时政热点问题上,杨禹也分享了自己在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时政新闻时的探索体会。他还跟大家分享了“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这一爆款新闻传播产品的诞生过程。作为这句话的原创者,他提出,虽然爆款都是“可遇不可求”,但可以为“遇见”作出充分准备,包括知识、经验、语态、队伍和传播渠道上的各种准备。

        讲座临近尾声,杨禹与现场听讲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同学们就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不同受众的讲述方式、如何准备成为一名时政报道参与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杨禹强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新闻工作的难度和我们获得信息的便捷程度是同时提高的。受众既是整体的又是分众的,这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建议同学们要锻炼自己看问题的视野,做好持续专业纵向的关注,了解党的国家大政方针的发展变化趋势。同时也做好横向对时代对社会的观察,真正走进基层“接地气”,了解熟悉我们脚下大地上发生的生动变化。

        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对讲座内容进行小结。张涛甫认为,今天的讲座不仅仅是一场国情教育,更是一场新闻专业教育。杨禹老师对中国式现代化解读之深刻,对时政报道评论方法论之精妙,以及以从业三十年经验总结得出的30个新闻工作之“美”,都展现了一个高水平新闻评论员的积淀与努力。杨禹老师的讲述令在场师生印象深刻,受益良多,对同学们理解中国国情、进行新闻实践有重要意义。


听课心得

在本次讲座中,杨禹老师提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万千的时代,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够适应时代的潮流。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贡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五千年文明行至如今,我们在国家发展、文化传承上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智慧。因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利用这些千百年来的经验与智慧,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加强文化自信,增强国民参与度,持续创新和改革,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积极融入世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作为一名学生,我也应该积极学习和思考,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 朱文芊

在参加了国情讲座《准确把握、生动报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与方法》后,我深感受益匪浅。这次讲座不仅让我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教会了我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和报道这一进程。以下是我在讲座中学到的一些知识和感悟。首先,讲座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因此,我们在报道中国式现代化时,要充分展示其独特性和中国特色。其次,讲座提到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观察和报道中国式现代化。宏观层面,我们要关注国家整体的发展脉络,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革。微观层面,我们要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变化,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改善。通过这两个层面的观察,我们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再次,讲座强调了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去生动报道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数据、案例、故事等元素,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魅力。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运用比较、分析、评论等方法,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见地的报道。此外,讲座还提醒我们要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等。我们要敢于面对这些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借鉴。总之,这次国情讲座让我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教会了我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和报道这一进程。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 王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