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新闻采写 | 在这里,上演了莫言和于和伟的对手戏

发布时间:2023-12-20浏览次数:431

按语

本学期,22级本科新闻和21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2023年9月开始由陈红梅老师主讲。同学们进行新闻采写综合练习,陆续提交课程作业。经补充采访修改完善后,任课老师将挑选一部分优秀作业,不定期刊发。


        在1200人的中心剧场里,幕帘拉动,上演着戏剧中的人生;聚光灯下,谈论着人生里的戏剧。

        2023年11月20日下午15时,“我们这个时代的戏剧:莫言对谈于和伟”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在对谈中,莫言老师高调表白,“见了于和伟,此生不怕鬼”。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国家一级演员强强联手,活动一经公布,引起全校轰动。700张门票,一票难求,闲鱼上更是把价格炒到了五位数。

(11月20日下午,“我们这个时代的戏剧:莫言对谈于和伟”活动在大零号湾艺术中心举行)

        20号上午7点30分,记者来到了闵行的大零号湾,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志在指挥现场的舞台布置工作。他告诉记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嘉宾组合,是因为于和伟在《觉醒年代》一剧中饰演“陈独秀”的角色,传神的表演让莫言印象深刻。

        下午15点,活动开幕式由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朱国华院长主持,钱旭红校长致辞,并分别聘任莫言、于和伟为远读批评中心的荣誉作家和荣誉艺术家。对谈活动由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主持人雷小雪、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主持。

(朱国华院长主持)

(钱旭红校长致辞)

(聘任莫言、于和伟为远读批评中心的荣誉作家和荣誉艺术家)


文学与戏剧相辅相成,角色的魅力源于矛盾

        对谈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镜双语剧团表演的《鳄鱼》片段开场。《鳄鱼》是莫言今年还未公演的最新剧作。莫言夸赞这是他看过的最好的片段,还在于和伟的邀请下,一起完成了剧本最后一幕中的一段表演。莫言表示,如果于和伟能够出演《鳄鱼》,希望由他来扮演市长。

(对谈活动现场)

        自称是在民间戏曲的熏陶中成长,写小说的莫言认为,写剧本能够满足作者说话的欲望,靠台词和动作把人物塑造起来,非常考验作家的功力。莫言说,把剧本当成艺术来做,这是他几十年一直坚信的原则。

        就表演来说,于和伟认为文本阅读非常重要,普通人阅读可能是看故事,但是演员要分出来一部分心去理解这个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人想说什么,自己应该如何穿行在这个故事里。角色雕塑的关键在于把人物本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演绎出来。

        在众多词汇被时代大洗牌的情况下,“爹”的含义越发贬义,毛尖教授注意到莫言的剧本《鳄鱼》中也写了一段非常规的父子关系,并提出这是不是基于对时代的观察的思考。

        莫言认为,在文艺作品中,父亲的形象是复杂的。审母的小说比审父的少,“当生活中碰到重大困难的时候,甚至在某些历史的转折关头,女性都比男性表现出了更强大的力量”。莫言认为女性身上表现的力量是我们这个社会得以稳定的重要因素。来自湖南的数学系学生小彭告诉记者,此前在影视中对山东人的刻画大多体现大男子主义、女性地位不高,莫言老师的谈话更新了她的看法。

(莫言老师发言)

        于和伟则表示,谈“父亲”这一角色,其实是谈人物塑造。人物的魅力来自内心的纠结矛盾程度。他认为时代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例如饰演陈独秀,他从翘脚的姿势里了解到除了狂狷之气外,陈独秀还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

        因为成功塑造了曹操和刘备两个角色,被问到未来有没有可能再尝试一下孙权这个角色时,于和伟表示自己确实被这个事情困扰了很长时间,但他觉得只有剧本和人物有戏才会出演。在记者采访到的观众中,有一位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她说自己特意赶到上海是为了见于和伟。 “不能为了演而演,这也是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在提问环节,有同学问:时代节奏这么快,我们应该卷、躺平还是摆烂?莫言回答:不被大风吹倒。这是2022年五四青年节,莫言给年轻人的寄语。对于生活中的至暗时刻,于和伟和莫言强调,不用执着于一件痛苦的事情,“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于和伟在现场坦言,大学毕业时也曾经历过心态上巨大的落差,没有戏拍,无人问津的他一度想放弃演员身份回老家生活。转折只是导演在片场对饰演小角色的他的一句表扬。自那以后于和伟改变了心态,脚踏实地磨炼演技拥有了现在的成绩。

        关于“舒适”的问题,莫言说在年近古稀的年龄能够到处奔走,还培养了广泛的爱好。于和伟用一段台词给年轻人建议:我们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爱这片土地,爱这个国家,让我为这个国家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

(于和伟发言)

        “莫言老师真的很‘顽皮’,感觉和我们就是同龄人。于和伟老师也打破了我对演员的看法,原来演员不仅要外观上过硬,在文化上也要有沉淀,而且于和伟老师本人非常谦逊,打扮看上去和男大学生没有区别。”一位有幸参加现场活动的同学告诉记者。

        20级的小雨马上面临的是进入社会的各种选择。大四的她表示,来听对谈之前她对未来非常迷茫和焦虑,但是听到于和伟老师分享自己当年毕业的境遇,感觉好像没那么紧绷了。

        除现场外,华师大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开设了线上直播通道,据统计,线上观看人数超过700万人次。但由于现场麦克风收音、灯光等设备问题,“线上直播的效果不太好,感觉有点遗憾。”大二学生小徐告诉记者。

        活动原本预计17点结束,由于对谈和提问十分投入,比预计结束时间延迟了24分钟。在活动的最后,莫言和于和伟与现场的同学们合影留念。

(莫言和于和伟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克服困难筹备活动,力求展现“文影”双栖

        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与远读批评中心联合组织,黄锐杰是活动的负责老师之一。他告诉记者,远读批评中心是一个致力于推进国内文学和影视研究的双栖研究中心,所以“文学家x艺术家”的搭配并不奇怪。由于莫言今年推出最新剧作《鳄鱼》,在请嘉宾的协商过程中定下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戏剧”作为主题。“在前期沟通中,莫言提出来希望能跟于和伟谈话,最终促成了这次对谈。

        这次活动的筹备工作长达一个多月,例如两边团队的对接,场地的落实,以及细化活动的种种流程。“最大的困难是确定场地,”黄老师告诉记者,活动最开始的设想是放在中北校区的体育馆,希望容纳更多的观众,但可能效果欠佳,仔细衡量之后,最终落定新建的环境更好的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

(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


采写 | 21播音 蒋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