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新闻采写 | 年轻人的冰箱里,塞满保健品

发布时间:2024-01-03浏览次数:17

按语

本学期,22级本科新闻和21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20239月开始由陈红梅老师主讲。同学们进行新闻采写综合练习,陆续提交课程作业。经补充采访修改完善后,任课老师将挑选一部分优秀作业,不定期刊发。



  深海鱼油、叶黄素软胶囊、维生素D3、维生素K2、三合一氢糖软骨……在柯米家中冰箱冷冻柜的最上层,整整齐齐地摆放着12个罐子。另一张黑色木质桌子上,还有27个未开封的罐子。39个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罐子,覆盖OmegaViaDoctor’s BestNutricost等十几种海外品牌的二十多个品类,这些便是柯米所有的保健品“家当”。

  19岁的柯米是深圳的一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大约一年前开始服用保健品。如今,他每个月会花1000块钱左右在保健品上。研究保健品,在他看来,已经成为打小众游戏之外的一大“爱好”。

    “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 这是GB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第2.1条对“保健食品”的定义。

  在小红书上,有83+篇与“保健品”相关的笔记。2020年,CBNData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年轻人线上保健品消费方式洞察》报告显示,90后的年轻人,正在成为购买功能性食品的新生力量。

  年轻人消费保健品,不仅是一种消费趋势,更反映了年轻人的情绪、心理和生活方式。

柯米的部分保健品


疗愈情绪的解药

  柯米并不喜欢“保健品”这一称呼,也并不认同小红书上泛滥的以“内服”为名的保健品软广告。 “保健品听起来像骗老人的无用之物。” 柯米说。他更倾向于用使用“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s)”这一更为“专业”的名词。

  两年前,柯米正在经历一段自暴自弃的低谷时期,“干啥都没劲,整天躺在床上”。持续的情绪低落使他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当时,服用处方抗抑郁药是他的日常,但他并不愿意总是依赖药物。

  柯米第一次接触到“补剂”这个名词,是偶然刷到的一篇国外“自然疗法医师”给有精神方面疾病的人开的处方。Andrew huberman在播客中提到,EPA是富含omega-3的元素之一,可在鱼油中提取。每天摄入1000毫克的EPA,有助于增加血清素,减轻抑郁症。看完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Andrew huberman关于抑郁症的播客后 ,柯米开始尝试摄入高剂量的鱼油。柯米说,自己平时挑食不吃鱼,所以会用鱼油来补充日常膳食中缺失的那部分Omega-3

  目前,柯米每天会从鱼油中摄入2000mgEPA,作为减少处方抑郁药用量的弥补。总体上,柯米的情绪问题有所好转,基本能长期维持正常的情绪。除了情绪方面的作用,柯米认为其他方面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些只能说算是心理作用吧,吃了没感觉,没吃又感觉不行。”

  大约78年前,柳妍开始产生抑郁症状。没食欲,毫无原因的心情不好,一到阴天,情绪就会严重低落。“没有去确诊,自己知道怎么回事。”五年前,柳妍也开始摄入鱼油,三年前,柳妍开始摄入维生素D。同时服用鱼油和维生素D后,柳妍的抑郁情况有所好转,“情绪改善了很多,基本不会有情绪非常低落的时候了”。

  33岁的柳妍是大连的一名珠宝设计师。维生素D是柳妍每天摄入最多,也是最为重视的一种保健品。疫情刚开始时,柳妍将对身体健康的焦虑寄托在医学科普视频上,因此了解到了维生素D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维生素D也是从那时起,被列入了柳妍的日常补剂清单。目前,她每日会摄入10000IU(IU:国际单位,40IU1μg)维生素D。在采访时,“维生素D”是柳妍提到的最高频的医学词汇。

  据柳妍所说,因为“爱漂亮”,她很少让自己接触阳光。“我觉得吃保健品相对来说效率比较高吧,如果要通过均衡饮食来摄取,我可能每天要喝两罐牛奶,晒太阳要晒30分钟,那我的皮肤都黑了。”


非常时刻的“身体调节剂”

  21岁,就读于福建某大学的建筑专业大学生小吕,将保健品视为非常时期的“身体调节剂”。在学习任务集中的阶段,熬大夜画图是小吕的常态。“那段时间每天精神都不太好,提不起劲,注意力集中不了,学了就忘。”于是大二下学期,小吕购入了维生素、鱼油和一些针对男性的精力调节保健品。“保健品可能大部分是男女通用,但我当时觉得如果有针对男性的应该效果会更好。”

  服用一段时间后,小吕获得了一些比较直观的良性反馈,从原先“熬到三点就撑不住了”到“通宵一整晚都挺精神”。做小组作业时,小吕和同组同学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比。“他们可能忙了两天就撑不住了,我虽然疲惫,但还能顶着这种疲惫继续做下去。”吃鱼油之后,小吕觉得自己“学习更专注了,一些需要记忆的学科,记得也比较牢固”。

  即便保健品给熬夜的小吕带来了一些“加持”,小吕仍然担心长期服用保健品会对肾脏和肝脏造成较大的负担。小吕也知道,只有通过调节作息和绿色饮食,才能保障身体健康,而保健品则是治标不治本。“保健品停了,身体的问题还是存在。”

    “短期内没法正常作息才会吃保健品。”小吕买的三瓶保健品,按照说明书用量两个月就能空瓶,但小吕吃了一整个学期。“维生素和雄风片是隔天吃,因为营养成分有重复,每天吃对身体负担太重。”一开始服用保健品时,小吕会按时按点,“后期就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去调节服用的剂量和频率了”。

  福建人小吕对家里的“炖汤”功效深信不疑。“我会吃保健品是因为在学校营养摄入不足,家里人平时都会炖汤喝,就不太需要。”

    “前几天我熬夜了,就会吃点护心的,昨天电脑看多了,就会吃点护眼的。”这是刚入职广东某会计事务所的绿绿吃保健品的方式。21岁的绿绿,会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和保养需求在小红书上做功课,作为选购保健品的前期准备。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年审,今年双十一,绿绿购入了叶黄素、鱼油、辅酶Q,并从家里拿了红参片,将其列入自己的“打工人保健品清单”。

  绿绿在有需求时会按照说明书上的“最低剂量”摄入保健品,周末则会停止服用。“害怕吃多了肝脏代谢不过来。” “吃完护眼的,就觉得看电脑没那么伤害眼睛了。熬夜的时候感觉心跳加快,吃点护心的就安心很多。”保健品对绿绿有重要的心理安慰作用。但绿绿认为,保健品的营养元素完全可以在日常饮食里摄入,自己的熬夜超出了正常范围,才需要补充保健品,而自己的家人“作息健康,饮食健康”,便不需要额外摄入。


多样的心理作用

    “算是给自己一种心理安慰吧,起码我暂时不会猝死了。”

  这是在某互联网电商平台工作的23岁的江天对自己吃保健品的心理的诠释。饱和的工作量和超长的工作时间使江天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2023年年初,刚刚毕业踏入职场的江天开始服用辅酶Q、护肝片、叶黄素和复合维生素片。这四种保健品,分别来自三位不同的同龄朋友的推荐。

  每天早上,江天在公司的电脑桌前一次性吞下四片小药片和一个小胶囊,开启接下来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我觉得我从头到脚都是毛病,动不动就这疼那疼的。”江天经常感觉到自己的虚弱,但除了因为胃疼做过胃镜,并没有进行其他项目的检查。“只要我不去查,我就是没病。”这句话来自江天的一位喝酒喝出疑似重度脂肪肝,但从不去医院检查的同龄好友,也是江天的心态写照。“大家都是狠人。”江天用玩笑的语气说。

  对于保健品的功效和合适的摄入剂量,江天并没有特意了解。“朋友推荐了就吃了。” “感知不到的我不是很care,如果说它真的可能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那个器官,那大不了就是‘嘎’嘛。”江天将其形容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乐观又悲观的生活状态”。

  服用保健品对于江天来说,只是每天的待办事项上多了可有可无、经常忘记的一项。江天依然该熬夜熬夜,该喝酒喝酒。“保健品就是单纯吃吃而已,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

  27岁,在教育行业工作的帕帕则将自己吃保健品的原因概括为“怕死、怕老、怕生病、有闲钱”。“贪生怕死”,是帕帕坚持了快30年的“人设”。“我爸爸说,我小时候生病了从来不去小诊所看病,怕诊所把我治坏了跑路,不是三甲医院我是不愿意去的。”

  帕帕的固定休闲活动是“每周一山”。每周一爬山是因为帕帕难以排解的工作压力。“就想找个没人类的地方待着。”曾有一段处在离职边缘的低谷时期,帕帕常常半夜惊醒,为工作发愁。因为没时间“摸鱼”,帕帕一整天都不需要给手机充电。帕帕也害怕自己“死在工地”,辅酶Q便是帕帕用来防猝死的补剂,她选择的保健品也大多是主打护眼、护肝功效的“打工人刚需”。“还把保健品停掉吃了一阵子中药,但中药还没喝完,我的脚趾头就断了。”202311月,帕帕还是被同事用办公椅推着去上班的“打工瘸子”。

帕帕的朋友圈截图

在心理安慰之外,今年9月入职厦门市某高中的物理老师兼班主任溪溪认为经常服用保健品还会带来心理上的依赖。身份骤然由学生转变为“打工人”,22岁的溪溪面临着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多方面压力。20239月下旬学校运动会期间,既要全程跟班,又要亲身上场的溪溪,在连续三天的三十几度的高温和暴晒下病倒了。去医院体检后,医生给溪溪开了“一堆乱七八糟的药”,其中便包括复合维生素B等保健品。

  有了这些保健品和药物顶着,溪溪开始“不管不顾地熬夜”。为了准备公开课,溪溪连续熬夜了半个月。“半个月之后我整个人是垮下来的,又病倒了一场,去医院打了两天点滴。”

  大学期间,溪溪的“养生”仅限于在大家散播脱发焦虑的情况下,将早餐换成了“还挺好吃”的黑芝麻糊,再“偶尔泡泡脚”。工作后,在有24位同事的办公室里,20位年轻的老师,“不管男生女生,都会吃调节皮肤的维生素b和葡萄糖酸锌”,剩下的中年老师,也会在双十一囤护肝片、辅酶Q、钙片等。“大家会在办公室里互相安利保健品。”

大量服用的隐忧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制定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D参考摄入量为:18岁以上成人的推荐摄入量(RNI)4001U/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20001U/d。其中,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制定依据为一定的维生素D摄入量对应的血清25(OH)D水平是否超过125~150nmol/L。(当血清25(OH)D水平超过125~150nmol/L时,高钙血症和慢性病风险升高。)

  国药控股星鲨制药(厦门)有限公司生产的星鲨维生素D3滴剂,每粒含400IU维生素D,建议成人与儿童使用剂量为一日1-2粒。而美国品牌“Naturewise”生产的每粒含5000IU维生素D的“阳光瓶”胶囊,针对成人的推荐剂量为每日1粒。

  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服用的日常补剂时,评论区有人对柳妍每日5000IU的维生素D用量提出疑问。比起网上众说纷纭的维生素D推荐用量,柳妍更信任血检的数据。202310月,柳妍最近的一次血检结果显示,25羟维生素D测定的值是40nmol/L。“当维生素D测定值大于或等于50nmol/L时,我就会适当减量。”美国内分泌学会于201167日发布的有关维生素D的临床实践指南,将维生素D缺乏定义为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50nmol/L

    “只有脂溶性维生素D我会特意做检查,其他水溶性维生素,身体会自然代谢,多余的通过尿液排出。”目前,柳妍并不担心服用的保健品会对肝脏代谢造成负担。

  柯米每天服用的二十几种保健品,都会经过前期查询确认没有副作用。“没副作用就放心吃,毕竟我对保健品的理解是食品补充剂,就跟吃饭一样的。”除此之外,为确保肝肾健康,柯米每半年会进行一次肝肾功能抽血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柯米还会服用N-乙酰半胱氨酸(以下简称NAC)作为谷胱甘肽(GSH)的前体,他认为NAC具有护肝护肾的功效。据《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4月的一篇论文,还原型谷胱甘肽可通过清除自由基、脂类过氧化物,提高抗氧化物酶活性,修复肝功能异常。《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年的一篇论文指出,作为细胞内还原性谷胱甘肽的前体,NAC具有抗氧化、抗凋亡、抑制炎性介质释放、调节细胞代谢等作用,不仅能改善肝毒性损伤,还对一系列肝脏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当研究保健品成为爱好

  初中时,患有脚气的柳妍在任医院院长的伯伯家阅读了《医学营养学》的书籍,并根据书里的知识去药店购买了维生素b族和干酵母片。连续吃了3个月后,柳妍治好了自己的脚气。“从那以后我就对营养学很感兴趣,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看。”

  上班后,柳妍将几块钱的维生素换成了国际品牌,并在五年前逐渐增加了鱼油、维生素D、益生菌等保健品品类。“药店那种小瓶的维生素剂量低,停留在体内的时间也短,我都会尽量选制作工艺好的大品牌。”从初中到上班后的20年间,柳妍了解保健品知识的方式也从书籍变成了B站和小红书的科普视频。

  观看并吸收补剂科普视频里的知识,再分享给有需要的人,柳妍对保健品的兴趣在摄入、学习、分享中日渐增长。在柳妍的小红书主页,最高赞的一条是“我一直吃的营养补剂及要点”,共获得了三百多个点赞和收藏。帖子里,柳妍对每个补剂的全称、日摄入剂量、功能如数家珍。

柳妍在小红书上分享自用补剂

2023816日在小红书发布第一条解答贴后,截至12月初,柯米已经为两百多人解答了保健品摄取方面的疑问。20231225日,柯米最新的一条“有助于痘痘的补剂”解答贴的点赞量和收藏量均突破1000。半年前,柯米第一次在B站刷到了“河大基础医学院丁勇”的科普视频,后续又收听了斯坦福神经科学教授Andrew Huberman的健康科普播客,开始了解“补剂”相关的知识。此后,通过在油管、webmd网站,以及柯米认可的博主处获取相关信息,柯米形成了研究“补剂”相关知识的爱好,并在小红书上为留言咨询的人提供一些建议。柯米的推荐常常精确到具体元素每日应摄入的剂量。柯米通常会依据一个“补剂”的效果、可能的副作用、平时是否能从食物或外界摄取来推断身体需要的保健品及其剂量。“不过我也是半吊子,不是医生,算不上医疗指导。”

    “老实说,在国内网上没有遇到跟我同频的人去探讨补剂相关的问题。”柯米认为,在国外讨论补剂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柯米有时会在美国社交新闻网站“reddit”上查看相关的经验分享帖,但并不参与讨论。

    “挺耗时间的,但是非常有意思。”柯米对研究补剂相关的神经科学有浓厚的兴趣。“补剂的作用、通路、起效原因,以及通过补剂人为调控一部分神经递质,研究这些蛮有意思的。”另外,柯米觉得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答别人的问题也是有意思的点。

  除了在小红书上解答陌生人的疑问,柯米也为家人准备了补剂。“他们都嫌吃一堆麻烦,一般就是复合维生素和鱼油,感冒发烧时会多吃一些维生素C。”

目前,柯米在研究“nootropic”,即“益智药”,并试图用它来提升学习能力和记忆力。柯米认为一直在服用的处方抗抑郁药对学习记忆能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柯米小红书帖子截图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人物均使用化名)

采写|22级新闻学 李婉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