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本学期,22级本科新闻和21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2023年9月开始由陈红梅老师主讲。同学们进行新闻采写综合练习,陆续提交课程作业。经补充采访修改完善后,任课老师将挑选一部分优秀作业,不定期刊发。
2023年9月12日起,每周二下午,米米都会骑15分钟自行车,到校区两公里外的吴泾镇社区学校上课。在这里,她不教诗词歌赋,也不讲数字英文。她的学生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来到这里,是希望可以学会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2022年9月20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预测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而上海市卫健委2023年12月23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12月31日为止,全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有553.6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8%,上海已经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想要让如此庞大数量的老年人口老有所乐,不仅要为老人们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还要让他们不被时代所抛弃,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找到一个入口,允许老年人慢慢通过。
2023年8月,抖音中老年网红“秀才”和“一笑倾城”因深受叔叔阿姨们喜爱而爆火出圈,让人们关注到老年人们的情感需求。但与此同时,还有很多老人从没接触过抖音,不会刷短视频,甚至对移动支付、扫码登记等功能一窍不通,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在简单的日常生活里处处碰壁。对他们来说,“不是不想用,是不会用,孩子上班忙的很,也没耐心教我们。”
特别的班级
吴泾镇社区学校开在剑川路上的永南小区里,从小区正门直走大概100米,就能看到居民楼中间的一座圆弧形建筑,三层楼高。智能手机班在一楼第一间教室101上课,门上贴着第一期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室内有7排桌椅,和小学教室相仿,讲桌上摆放着的立牌写着“闵行区长者数字生活工作坊”的字样。除了智能手机课程,吴泾社校还开办了钩针班、乐器班、英语班等等,供周边的老年人选择。
图 1 智能手机班101教室
米米是华东师范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暑假里,她在学校论坛上看到一条招募信息:吴泾镇社区学校招募智能手机老年班志愿者,米米想为自己积累一些志愿经历,报名加入到志愿者老师的队伍。
正式开课前,班级负责人发布了课程信息:智能手机班一周上5天课,周一至周五分别对应交通出行、购物、就医、小视频制作、网络安全五种主题,上课时间是下午1点到两点半,志愿者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报名不同的课程,每节课由两个老师一起上。第一堂课从2023年9月11日开始,持续到10月20号,除去国庆假期,共4周。叔叔阿姨们可以全程参与,也可以只选择感兴趣的课程。“第一期课程结束后,反响很好,所以又开了第二期”。第二期课程从10月23日持续到12月29日,一共是9周,除去原先安排的5种主题,老师们也可以根据班内老人们的进度和需求自行添加新的内容。
图 2101教室门上贴着的课程安排
米米报名了周二购物班和周四小视频班。9月12日,她第一次走进教室,等到一点零五分,终于确认,今天的学员一共只有三个人。“我记得是朱叔叔、姚叔叔和宋叔叔。”然而两天后的小视频班,还不到上课时间,教室里已经坐了10几个老人。“最后登记名册的时候,一共来了29个老人”。
第一期课程时,不同主题班级的人数很不平均。小视频班是热门课程,每次课至少会来20个老人。“购物班最多一次也只有9个”。小视频班会教老人们如何用抖音等热门软件的内置功能进行基础的视频拍摄、画面编辑、添加效果。叔叔阿姨们告诉米米老师,“学小视频很有趣,可以回去给小朋友记录一下,我自己旅游的照片也可以做成视频”。而网购涉及到线上付费、收取快递等内容,“不如直接去店里买方便,也很担心被骗”,所以来的老人会少一点。到第二期开课后,老人们的年龄和数量逐渐稳定下来。“很多可以进行基本手机操作的老人们渐渐就不来上课了,偶尔来都是带着问题,找老师解决了就会离开。”一直坚持来上课的老人普遍年纪都偏大,基本上在80岁以上,属于从零开始学习,每门课都会参与。“后期每次来上课都是六七个固定的老人,现在跟他们都很熟悉了。”
“世界是你们的了”
第一堂课虽然只有3个老人,但上起来并不轻松。
课前,米米按照学校负责人建议的授课内容,制作了“如何使用淘宝”的教学ppt。为了防止老年人看不清内容,她尽量多使用图片和加大字体,每一页ppt上只介绍一个步骤,从如何安装软件开始讲起,关键点都标红强调。但实际上课米米才发现,节奏还是太快、步骤还是太跳跃。课件上简略的一句“在应用商城安装淘宝”,对米米来说是最基础最简单的环节,可以一句话带过。但在老年人的眼中,这短短的9个字中包含了许多的知识点。
来上课的姚叔叔已经84岁,9月初才刚买了智能手机。期间米米注意到,姚叔叔频繁大力敲击手机屏幕,问了一下才知道,“智能手机会自动休眠,但叔叔还不理解为什么手机会黑屏,也不知道怎么打开,一着急就会使劲点屏幕想强行唤醒。”而其他两个老人虽然可以开关手机,但对什么是“WiFi”和流量,如何连接网络也都不是很理解,更不用说自己下载新软件了。一直站在讲台上讲也不行,虽然有对应的步骤图片,但实际操作还是需要手把手的指导。“比如用淘宝,要提醒老人们先稍等广告结束,然后在首页指出搜索框的位置,输入商品名称时怎么用输入法,再点击搜索,每一步都必须掰开讲清楚。”
图 3 姚叔叔正在学习如何用微信保存图片
触屏对老人们也很不友好,年龄的增长让他们的手指很难像年轻人一样灵活,“手写输入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误触,写几个字,就要花好久。”两个老师教三个老人,一节课下来,虽然开着空调,米米还是累的满头大汗。
课程结束后,米米选择走路回学校。回程的30分钟里,她不断回想课堂上的细节。“我反思了很多。”来社区学校前,米米提前做了不少功课,自认为还算准备充分。“但还是没有关注到老年人的需求。”当她站在老人身边,看着他们眯着眼睛,茫然地在小小的屏幕上寻找某个按钮;或是在一遍流程操作完,重新练习却又忘记步骤时,才真正体会到对老年人来说智能手机是多么的陌生。“作为年轻人,使用手机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所以不亲自来上课,很难理解老年人会在哪里有困难。”当她第三次在朱叔叔身后提醒他“筛选”功能的位置时,老人摁灭了手机,垂下头长叹一口气,对米米说,“世界是你们的了。”这个瞬间让米米难以释怀。虽然朱叔叔的沮丧并没有持续太久,但他只言片语中流露出的无奈还是让她揪心。
之后的课程里,米米不想再像第一次一样,因为自己的“快节奏”,而让叔叔阿姨们感到压力。学习某一个具体的软件时,米米会仔细斟酌选择哪些内容进行讲解。“尽量挑软件中最简单、最关键的部分,让叔叔阿姨们可以直接上手使用;花里胡哨的功能一律排除掉,学起来太复杂,很容易把他们绕晕。”在课堂上,叔叔阿姨们最常说的话是“记不住”、“太笨了”,米米都会告诉他们“没关系”、“慢慢来”。为了避免老人们学了就忘,米米开始提前整理好一份上课内容的步骤清单,在课前打印出来发给叔叔阿姨,供他们参考使用。“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方便的使用手机。有的叔叔阿姨在课堂上跟着一起还会操作,但回到家就又忘记了,清单可以弥补他们缺失的记忆。”
最好的学生
相比中小学课堂,老年班虽然也是一周五天课,但组织上松散很多。有的老人上了一段时间后不再来,有的老人在第六、第七周课才加入课堂。但只要来到教室,每个老人都非常认真。“叔叔阿姨们是真心渴望学习的。”
81岁的李佩莉阿姨是学期中来到手机班的。去年她生病住院,出院后走不稳路,所以每次来上课都会带着一个小推车作为拐杖。虽然班里有李阿姨退休前的朋友,但她还是选择单独坐一个双人桌——另一个位置是给老师留的。只要一有机会,李阿姨就会把小老师拉到身边坐下,请他们解答她遇到的困难。当老师想要演示如何操作时,李阿姨总会拒绝。“我不怎么让老师直接演示,我让他们讲,我自己来操作,这样才知道自己哪里有问题。”李阿姨在小推车里装了很多纸片,老师讲的时候,她会先在纸片上写下对应的步骤,再请老师帮忙检查,最后按照步骤从头操作一遍。要是在哪一步卡住,李阿姨会用铅笔特别标注,等老师再来时向他们请教。“我来这里有问题就要问,老师又不会嫌我笨,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图 4 李佩莉阿姨边操作边记笔记
对老人们来说,最开心的事就是可以把学到的技能应用到生活里。陆琳阿姨每次上课都坐在教室第一排。她和丈夫一起住在社区学校附近的吴泾小区,家里养了两条小狗。“我很想给我的小狗买一条新牵引绳。”在学完拼多多购物教程后的一周,陆阿姨带着银行卡来到学校。她请老师帮她完善实名认证,把卡绑在支付宝上,第一次在网上购买了一条牵引绳。三天后,按照消息提示的信息,陆阿姨从快递站取到了商品。“我觉得特别方便。”此后,她又在网上买了狗粮、雨靴、哈密瓜……“我就不用去店里买了,网上选好就可以直接送到家门口。”有一次,商家发错了货,发来的裤子颜色和陆阿姨选择的不符合,陆阿姨不知道如何处理,于是第二天来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在这次经历后,她又掌握了退货、申诉等功能。班上的其他老人都知道陆阿姨学会了网上购物,夸她“学的很认真,掌握的特别快。”她的成功也鼓励了原本不敢尝试网购的老人。一周后,姚叔叔也拿到了他的第一件网购产品——一条二胡琴弓备用马尾。
除了学习课堂上的内容,老人们也会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独居在家的陈兰阿姨之前一直使用家里的固定电话,后面虽然换了手机,但也是来上课之后才知道“网络”是什么。刚来上课的时候,陈阿姨对很多课内内容都不感兴趣。“我家没有装网,我回去也不玩手机。”但当她听说姚叔叔请老师在手机里安装了“二胡调音器”后,也来问老师能不能教她怎么用手机听戏。“我没什么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听人家唱戏。”老师找到一个戏曲软件,教陈阿姨如何在软件里搜索她喜欢的沪剧戏曲名家,并把使用步骤写在她的笔记本上。陈阿姨告诉老师,“我特别喜欢茅善玉。”在老师的指导下,陈阿姨选了5部茅善玉作品片段缓存到手机里,“下载下来,回家没网也可以看,我现在每天晚上都看一会儿。”
图 5 陈兰阿姨的笔记本 本子上有多位老师留下的字迹
手机班的刘思宇老师在大学里读师范专业。2023年下半学期,她除了来老年班上课,也去到过一些初高中进行教育见习。“教老年人和教小孩是很不同的。”在她看来,叔叔阿姨们虽然学东西比较慢,但都特别配合,而中学生很容易分心或者觉得学习太累,需要老师们严格管理。“但叔叔阿姨们不会,他们需要的只是耐心。”
意外的收获
对老人们来说,学手机不是来社区学校唯一的目的。
73岁的李文君阿姨住在龙吴路东面,花8分钟时间从家走到社区学校,是她每天的日常。除了智能手机班,李阿姨还参加了钩针班,中医健康班,来社区学校上课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星期五天,我天天都来。”相比智能手机班其他老人们,李阿姨年纪较轻。她的第一台智能手机,是7年前在肯德基店外的一场擂台活动中,打折花500元买到的。由于接触智能手机的时间较早,所以来上课前,李阿姨已经掌握了微信、拼多多等软件的使用方式,发送语音条、添加好友、网购退货等其他老人一窍不通的内容,她都能够熟练使用。在小老师忙不过来的时候,李阿姨经常会主动帮忙指导其他老人。
2023年3月,李阿姨的丈夫生病住院,她忙着照顾丈夫,停掉了社区学校的课。“当时学校的人给我打电话,我说我忙不过来,就不去了。”8月份,丈夫去世后,李阿姨的女儿本想接她到身边一起生活,但李阿姨总觉得不自在,“还是在自己家里自由些”,所以选择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独居的日子,她早晨简单做一点饭,就可以吃一整天。“家里没人跟我说话了,现在就我一个人。”到了9月初,社区学校又打电话通知李阿姨,“说有大学生来教智能手机。”挂掉电话,李阿姨又开始了每个工作日去社区学校报到的生活。课堂上,有些内容李阿姨已经掌握了,她就会打开手机相机,拍摄记录老师上课、老人学习的画面。有一次课上,老师教老人们如何“建群”,大家一起新建了一个群聊作为练习,建好群后,老师把命名权交给叔叔阿姨,李阿姨于是取名“同心”。她说,“我们这个班里人都很忠厚,大家都是像朋友一样”。和同龄人在一起让李阿姨不再孤独。而与大学生老师说话聊天,李阿姨常常觉得自己也年轻起来,“我觉得自己也有活力了,不会变老太婆了。”
对米米来说,四个月的陪伴让每周社区学校的课程也不再是一份单纯的志愿活动。“我现在知道每一个叔叔阿姨的名字,他们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学生了。”在老人们身上,米米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关心。“有一次我周二有事调课了,晚上发现姚叔叔给我发语音条,问我今天怎么没来上课。”手机班一共有14个大学生老师,米米没想到姚叔叔会注意到自己没来。12月26号的周二课上,米米告诉老人们,后天周四的课程是她最后一次来社区学校了。“有一个叔叔说他周四有事不能来学校,希望可以提前和大家一起合照一张。”为了能让所有人出镜,米米把手机架在桌子上设置了定时拍照。当她跑到老人们身边后,倒计时结束,为这个小小的课堂记录下一张合照。米米把合照发在“同心”群聊里,“叔叔阿姨们都很喜欢,用我之前教他们的‘保存照片’功能,把照片储存到手机里,还有人分享给自己朋友看。”两天后,周四课也要结束了。当米米准备去讲台上宣布下课时,坐在第一排的陆琳阿姨拉住她,让她把包拿过来。“阿姨从她的包里掏出来很多蛋卷,一股脑放进我的包里。”当陆阿姨走到门口时,她回过头,祝福米米新年快乐。
图 6 最后一节课时 陆阿姨给米米老师的蛋卷
米米跟陆阿姨道别,她希望明年春天,还能回到社区学校,继续在智能手机班上课,再与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相遇。“到时候,我想给他们一个拥抱。”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者姓名均为化名)
采写 | 22新闻 武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