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院图书资料室
位于传播学院106室
是同学们的知识补给站
紧跟媒体前沿发展的步伐
传播学院图书资料室的书籍
也在不定期上新中
接下来
传播学院公众号将分期推介新上架书籍
欢迎大家打卡借阅!
新书速递
内容之王
作者:(英)迈克尔·巴斯卡尔(Michael Bhaskar)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内容之王》一书中对出版业的研究可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同类研究中它首次展现了出版理论的轮廓,这使出版公司在遇到危机时能够关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此书在研究过程中追溯了从15世纪德国的印刷业到21世纪的硅谷的出版历史,中间穿插了威尼斯、北京、巴黎和伦敦等地的出版情况,并且它将媒体理论与商业经历融合在一起,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内容、出版和技术。
功过格
作者:(美)包筠雅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功过格,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善书,它通过列举善恶行为、量化功过等抽象概念来指导人们的日常道德实践。当时的士人和官员似乎把这种方法看作一种工具,它不仅有助于改善他们个人道德,也有助于教化百姓,巩固社会秩序。本书集中研究明清嬗变时期功过格广泛流行的社会现象,是非中文世界第一部详细探讨该问题的专著。书中既利用了大量的第一手中文研究资料,同时也吸收了酒井忠夫、吉冈义丰、奥崎裕司等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功过格来考察精英阶层对于明清之际社会经济变化,诸如中央权威的腐败和低效、不断增长的商业化过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理学一统局面的瓦解等等此类时代和社会变迁问题所作出的反应。
网络著作权专有权利研究
作者:王迁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专有权利适用研究:以媒体融合为背景》是王迁教授的关于著作权专有权利在网络环境中适用研究的学术专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媒体融合中的版权理讼与运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著作全书分为七章,以专有权利与网络环境、媒体融合概述为基础,分述了网络环境中复制权的适用,网络环境中发行权的适用,传播权的体系与公开传播行为的构成,网络环境中广播权的适用,网络环境中表演权与放映权的适用,信息网络传播权及其适用等内容。
博睿出版史
作者:(荷)赛兹·范德维恩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博睿出版社是一家总部位于荷兰莱顿(Leiden)的世界知名学术出版社,与同在莱顿的莱顿大学保持着密切联系。出版社创立于1683年,到2008年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本书收有许多书影和历史照片,介绍了博睿出版社的创社历史,发展过程和历任负责人的发展理念,和对出版社发展有杰出贡献的作者和编辑,全面回顾了博睿出版社三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对于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出版史和出版业态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启蒙与书籍
作者:(美)理查德·B.谢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115位苏格兰作家以及他们的360部主要作品的故事,阐释了书籍出版对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决定性作用。其论说语境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史、文字史和学术史,讨论的核心不单是书籍作者和文本价值带来的影响,而是在从文本到形成书籍的过程中作者与书商之间的丰富活动。本书不仅展现了书籍出版翔实的细节,并且多层次鲜活地描述了作者、书籍、出版商、印刷者及在书籍流通运程中其他各种对象的互动关系。这是一部非常有用的参考书,附有大量图表和参考书目,它们同样也是本令人兴味盎然和激动人心的读物。
岁月书香/四集
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
出版社:中华书局
2012年,中华书局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一百年历程,数万种图书,构筑起中华学术文化的共同家园,而根植其间的,正是那些世代相传的书人与书事、精神和情怀。为此,中华书局编辑部特别编选了《岁月书香——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这部系列文集,跟大家一起回望时光的斑斓,追怀先辈的风雅。这部系列文集分为四集,所选文章大体以人物和事件的时代为序,以开创基业、建国之初、“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四个历史阶段划分。选文的标准,侧重内容的可读性,增广见闻,以备故实,涉及书局变迁、转型等重大事件,以及那些跟书局休戚与共的作者、编辑,那些图书、刊物背后的故事。
文字的力量
作者:(美)马丁·普克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文字的力量》从4000多年的世界文学中挑选出16部尤为重要的经典作品,有《伊利亚特》《圣经》《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共产党宣言》,还有《哈利•波特》,让我们看到文字如何塑造哲学、宗教、政治与文明——
一部英雄传奇,催促亚历山大帝不断征服,直至他治下的土地都浸染上那部传奇的色彩;几个不听话的学生的记录,让他们老师的教诲将在数千年后影响数十亿人;一册薄薄的宣言,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随着这些伟大的作品,帝国兴衰、文明起落,历史在文字的锤击下被铸成我们今日所见的样子。这些故事关于青年英雄、优雅的东方女官、浪漫骑士,关于阿拉伯芬芳的集市、加勒比海绿色的海岛,关于莎草纸、羊皮纸与印刷机,关于传承智慧与创造未来。文学有时是雍容平静的,曾在东方宫廷中的少数贵族间被小心传递,有时又化身为人们抨击彼此时投掷的飞刀,以激情与怒火豁开革命的口子。而正是多彩的文学,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商业与历史,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文字的世界。
书籍的秩序
作者:(法)罗杰·夏蒂埃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书籍的秩序》所收录的七篇文章目标不同,辖域有别,风格迥异,却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左右书写之条件,决定传播之形式,给文本的意义建构强加上了种种限制,我们如何理解这些限制?
作者、文本、书籍、读者——罗杰·夏蒂埃在书籍史和阅读史框架内的研究工作正是在这四极之间展开,他试图将自己的著述与文化史和社会史联系起来。
阅读史
作者:(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书本的读者――我正不知不觉地加入其家庭,将一个我们普遍具有的功能加以扩充或集中。阅读书页上的字母只是它的诸多面相之一。天文学家阅读一张不复存在的星星图;动物学家阅读森林中动物的臭迹;舞者阅读编舞者的记号法,而观众则阅读舞者在舞台上的动作;双亲阅读婴儿的表惰,以察觉喜悦或惊骇或好奇的讯息;中国的算命师阅读古代龟壳上的标记;情人在晚上盲目地阅读爱人的身体,在被窝底下;夏威夷渔夫将手插入海中以阅读海流;农夫阅读天空以测天气,这一切阅读都和书本的读者共享辨读与翻译符号的技巧。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阅读其意义的都是读者;允诺或承认事物、地方或事件具有某种可能的可读性的是读者;觉得必须把意义归诸一套符号系统,然后辨读它的是读者我们每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边的世界,俾以稍得了解自身与所处。我们阅读以求了解或是开窍。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翠微却顾集
作者:徐俊
出版社:中华书局
本书通过对中华书局原始档案、往还信札的梳理,挖掘了许多经典著作出版背后的尘封旧事;作者徐俊作为中华书局的老编辑、原执行董事,主持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作,是中华书局历史的亲历者,与许多学者交谊甚厚,以温暖细腻的笔触,忆述与诸多学者交往的点点滴滴,描绘出一代学人的风范与行谊。为我们呈现了一段丰富立体鲜活的现代学术史。一个有着悠久优秀传统的出版社,是与学者相互成就的,本书全文整理了周振甫撰写的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审读意见,以及钱钟书的逐条批注,为我们全景呈现了这一中国出版史上的佳话。作者并回顾了编辑工作生涯的许多往事,记录了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作的诸多细节,分享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编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