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回顾 | 学术主题对谈:智谋未来:奇点时代的权力游戏

发布时间:2024-04-03浏览次数:60

        1月19日晚,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智谋未来:奇点时代的权力游戏”三友传播学术沙龙在线上举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邓建国,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宇辉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莅豪为此次云上对谈的嘉宾,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生王豪担任主持人。百余位听众在线参与。

        会议伊始,嘉宾就如何理解“奇点”这一基本概念切入,展开了激烈讨论。邓建国老师首先提出“奇点”(singularity)并非特指强人工智能或其他特定技术的出现,而更侧重于技术的整体影响,包括维度的跃升和范式的转移,并从古典学的角度回顾了人类历史中的诸多“奇点”。吴冠军老师认为历史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奇点产生的是无可恢复的爆发式变化。他由此呼吁人们拥有奇点意识,倡导面向未来的思维,强调人类面临形势的严峻。姜宇辉老师先总结了前两位的观点,提出古典学可以唤醒历史里被压制的力量,同时一些未来可能的问题也刺激我们去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向。之后他从大和小、连续和间断两方面探讨了“奇点”的概念,认为奇点可以是非常大的概念也可以是世间微小细节产生的变化,可能是旧轨道的断裂也可能是新形态的延续。甘莅豪老师则从语言学和社会学角度指出奇点并不自然存在,而是人类的想象物,是人类站在未来回顾过去看到奇点之后的持续影响才称之为奇点,比如语言产生后长久被使用,才称语言的产生为奇点。邓建国老师继而回应甘莅豪老师的观点,认为奇点的革命性与连续性相辅相成,并对奇点作为“后视镜”的定位及其概念抛出疑问。

        几位老师从“奇点”概念话题进一步延伸,吴冠军老师将奇点视为每个人内在存在的一种“monstrosity”(怪物性),这一内核表现为人对自己的陌生性和他者性,在两个“singularity”之间,即人与内在的“怪物性”之间,沟通是无法实现的。邓建国老师补充了吴冠军老师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在人类文明中,努力减小这种“monstrosity”(怪物性)的趋势,突出了文明发展中对于理解自身的努力和不断沟通的重要性。之后,甘莅豪老师指出奇点的本质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奇点在社会层面被视为政治问题。最后,他讨论了奇点时刻,即人类进入机器或脑机接口时,突破了语言的限制,使得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这种技术的发展可能对人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沟通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带来重大的冲击。

        主持人王豪在聆听了几位嘉宾充分的讨论后,进一步提出问题:面对奇点,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演变?人类又应如何应对奇点带来的改变?甘莅豪从政治学的角度指出奇点本身是一种权力的塑造,其定义可能由权威者、学术话语和技术专家们的权力决定。面对脑机接口对语言地位的挑战,甘莅豪老师主张人与人之间最高层次的交流应该是超越语言的,并通过对传心术和唯我论的讨论阐述了对脑机接口潜在社会和政治影响的思考。邓建国老师则谈到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入侵,呼吁权衡技术的好处和坏处,思考它是否应该成为现实,以及对人类社会秩序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随后,甘莅豪老师进而讨论由于脑机接口带来的信息隔离问题,元宇宙时代可能出现场域和社群之间的隔离,形成信息体之间的隔离,提出技术发展可能呈现集权的模式。邓建国老师也指出技术既是沟通的桥梁又是沟壑,对技术发展是否为解放或控制提出不同看法,探讨人类对事物的控制欲望,提及人类为了可控性可能做不好的举措。吴冠军老师承接邓建国老师的观点,强调差异的重要性,质疑人类并没有真正实现可控,对于可控性作出批判并对追求可控性的立场进行反思。

        此外,关于应当如何通过技术的发展确保奇点临近时带来的社会变革更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等问题,邓建国老师提出在讨论奇点时要重视重设议程、重组社会,由于现有的社会结构无法适应技术的急剧变化,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和社会秩序的改变。吴冠军老师强调当前社会组织形式与技术的发展不匹配,认为需要重新思考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对个体就业的影响。姜宇辉老师也谈到技术加速背后的不平等问题,认为技术精英在奇点时代会拥有更大优势,在技术加速过程中,网络平台的规则、算法、基础设施等无法被普通人触及,存在严重的不平等。他呼吁人文学者参与对技术发展的讨论,以实现技术发展中的平等和自由。最后,老师们还依次回答了同学提问,主持人王豪向四位嘉宾致谢,至此本次对谈在嘉宾们的精彩交流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