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院教师 | 皇甫博媛:成为赫尔墨斯

发布时间:2024-02-02浏览次数:872

        2023年6月,皇甫博媛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从浙江大学毕业。8月中旬,她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任职,成为了传播学院目前最年轻的教师。“我想去一个能力所及范围内最好的平台。”提及加入华东师大的目的,她如是说道。

皇甫博媛毕业照

        作为学者,皇甫博媛认为自己的认识论更偏向诠释主义,这是一种强调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算法与数据新闻方面,皇甫博媛重视用户在具体的情境中如何认识算法,使用算法,想要“尽可能地以研究对象的视角体会她们经历的人生体验”。

        向众生传达并诠释神旨,是希腊神明赫尔墨斯(Hermes)最重要的职责之一,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诠释学(Hermeneutics)的词源正来自于祂。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皇甫博媛成为了解释众生的赫尔墨斯,在她的身上,似乎有更多与这位年轻神明重合的特质:青涩却充满活力,专注而思维敏捷,最被她自己认可的一点是“对世界充满持续的好奇”。


“第一次讲这么久”

        2023年11月23日,离15:40的“传播研究方法”上课还有7分钟,皇甫博媛站在讲台前,躬身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操作,背后的显示屏显示出今天的授课内容:“内容分析法”。

皇甫博媛在课堂上

        本科生教务处规定新入职老师应先担任一学期同学院老师的助教,期间需进行一次授课,考核通过后才能正式开课。皇甫博媛也不例外。这学期她担任许德娅老师传播研究方法课程的助教,与许德娅老师商量之后,她选择了自己更熟悉的“内容分析法”课程进行讲授。

        入职的半学期以来,皇甫博媛将纽曼的《社会研究方法》与艾尔·巴尔的《社会研究方法》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法的章节又找出来研读。这两部著作,是她研究生时期教授“量化研究方法”的闫文捷老师所推荐的,也由此成为了她学习研究方法的启蒙。

        备课完成后,皇甫博媛开始练习讲课,为了防止在办公室练习打扰到别的老师,她时常在家里对着电脑练习,还为此买了一块小白板。11月1日,她参加模拟授课考核讲授内容分析法,等级被评定为优秀;11月8日,她又作为小组代表参加新入职教师教学设计展示,最终获得三等奖。

        15:35,结束上节课的同学们陆续进入教室。“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你该如何整理书本?”上课铃响过,皇甫博媛单刀直入地开始了今天的讲课。她的声音很洪亮,课间休息不足五分钟,原本精力还有些涣散的同学们都抬起了头,看向PPT上的两张例图:一张拍摄了书籍上新的场景,一张显示出图书馆排列整齐的图书架。

PPT上的图片

        实际上,这个例子在皇甫博媛原本的教学设计里,将会在课程靠后的地方出现。她听取了教学设计展示评委的建议“案例设计需要更有启发性,能有效引起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于是将这个例子移到开头作为引入,同时将讲述方式改为了情景模拟和提问,这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本节课的同学大多属于编辑出版专业,与书本接触更多,更容易对此产生兴趣;而在内涵上,内容分析法和图书馆主题分类法一脉相承,能够较快地进入方法核心。

        为了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皇甫博媛讲饭圈文化,也讲民谣歌曲研究,在说明隐性编码信度低但效度高的时候,她还活用了一句流行语,将其称为“句句不提爱,处处都是爱”。生动风趣之外,皇甫博媛也搜集了大量学术论文,几乎每讲一句理论她都会紧接着介绍一个案例,让知识点讲解与延伸落到研究实处,但不会顾此失彼,通常是用一两句话概括精华随即继续讲解知识点。

        这种教学风格沿袭了皇甫博媛博士阶段尊敬的两位师长。一位老师是“学生可以直呼名字”的,她经常和同学打成一片,像亲朋好友一样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位老师严厉的性格和密集的提问很可能让学生们瑟瑟发抖,但下课之后又会发现收获满满,“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细细咀嚼”。皇甫博媛称他们的课堂是“冰火两重天”,但正是这样看似相悖的特质却在她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很好的交融,使她的教学风格平易近人,教学内容严谨专业。21级新闻系的万方圆被内容分析法吸引来听课,她评价这节课“很全面,很凝练,这种用论文引导解读的方式对自己很有启发”。

        尽管教学效果得到认可,皇甫博媛仍觉得自己有些紧张,她的语速很快,授课PPT共52页,讲完时正好17点,离这节课下课还有15分钟。她的嗓音也提到了最大,下课后与同学告别,却发现自己的嗓子已经哑了,只得改为挥挥手。

        “博士论文答辩也只有四十分钟,这是第一次完整地面向同学讲这么久。”皇甫博媛坦然地承认紧张的原因,并希望能在正式授课中不断积累经验。下学期,她将会担任新闻与数据双学位的同学必修课程“信息可视化”的教师,在教授技术方面的数据分析和网页可视化之外,她也会着重讲解数据新闻相关知识,培养同学们学科融合的新思路。


让数据渗透人文

        走上讲台,皇甫博媛虽是头一次,却有些锋芒初露的感觉,而在她深耕更久的学术领域,她已达成了一番可观的成就。2021年以来的三年,皇甫博媛相继有四篇研究算法新闻的论文发表在《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新闻领域的顶级期刊中。

皇甫博媛参加学术会议

        与新闻专业结缘还要追溯到2014年,那时她刚读大一,人文大类还未进行专业分流,她加入了学校的求是文化宣讲队,其工作就是面向游客与同学讲解校史校情。当皇甫博媛接触到历史上的著名校友,民国时期的杰出报人邵飘萍时,就立刻被他身上的那种热血青年的报国情怀所打动,“怀揣着新闻理想”,迅速确定了将新闻专业作为今后的学习方向。即便这是一个新闻看似式微的年代,即便自己最后也没有成为一名记者,她仍然觉得新闻专业“通才式的培养”对自己的成长帮助很大。

        本科毕业后,皇甫博媛获得保研资格,还拿到了导师韦路与控制学院交叉培养的直博名额,便“误打误撞”地继续在新闻领域深造。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文学类跨越到算法新闻这样“更理科”的领域,她并不觉得是一个跨度很大的选择,“当今社会文理学科的边界已经逐渐模糊,传播学与媒介技术联系紧密,是处在时代发展前沿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出现交叉融合是自然而然的。”在时代趋势之外,皇甫博媛认为自己作为“社交平台重度使用者”,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技术及其社会影响产生兴趣也是理所应当的。

        对研究对象的持续的好奇成了她探究问题的内驱力:算法究竟会不会导致信息泄露?算法推送的内容为什么会让使用者感到不快?平台对用户的内容是否存在一种过大的控制权?她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推动她不断地在学术领域耕耘。

        在研究过程中,皇甫博媛时常充当倾听者,在一次次的深度访谈中挖掘形形色色的人与算法互动的故事,最后整理成学术作品。她把这个过程称为是“将数据化、不可视的经历进行加工与诠释,最后渗透进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人文生活中”。探究个人行为,从中提取更为普适的结论,进而将社会生活中某些隐藏的现象或事实揭示给大众,正如同赫尔墨斯将凡人难以听懂的神谕传达给民众一般,皇甫博媛践行着自己的诠释主义。

        这种坚持开始于她博士期间参加的“致远”计划,她与同学们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阿联酋进行社会实践,探访阿联酋大学与当地中国大使馆,用邮件联系阿联酋当地媒体国民报,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总制片人进行采访与学习,还去到沙迦的海鲜市场与小贩交流。尽管语言不通给交流带来了一些阻碍,但深入他们的生活情境,皇甫博媛逐渐发现“站在他人角度来看他们眼中的世界会使自己建立同理心,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在不断完善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皇甫博媛在参观CNN

        而在体会他人生活之后,迅速地建立对受访者的认知,敏锐地发现谈话中的盲点,这样的能力来自于皇甫博媛的大四时期在报社的实习。报社对报道的时效性要求很高,在快速的新闻生产节奏之下,她经常只用一到两天的时间来完成一篇深度报道的采访与写作。虽然回想起来是“心有余悸”,但她仍从中收获很多,尤其是写作水平的提升,“我写论文的速度很快,还能用很短的时间对新鲜领域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并提炼总结。”


光环之外

        皇甫博媛用“幸运”来总结过去的经历,她感谢周围的良师益友,尤其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在发表第一篇论文之前,她一直认为自己的学术生涯“暗无天日”,而在自己投递稿件的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以提升撰稿人学术水平的初衷来为自己完善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才收获了科研成果,逐渐萌生了自信。

        皇甫博媛感到他们与自己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他可能是我们业界这个学界的某一个大牛,也可能就是我的导师,我并不知道他是谁,但还是不计利害地提携我们这些后辈。”她将身处这样的学术共同体看作一件幸福的事,也因此,当有人通过邮件联系到她让她担任审稿人时,皇甫博媛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她用三天的时间研读这位作者的论文,并针对相关文献提出了建议。

皇甫博媛收到的评审邀请

        卸去青椒(青年教师)和学者的身份,皇甫博媛依然和学生时期一样,留有一头披肩发,偶尔也会用时下流行的鲨鱼夹将头发盘起,走在校园里,很难将她与普通同学区分开来。她自己也未全然适应从学生成为老师的转变,认为“混在同学中非常有安全感”。

        身份的转化也带来与学生时代不同的压力,教学的考核和科研的压力让皇甫博媛只能多线程操作,但她享受这种忙碌,“自己在岗位上发挥了作用,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她期待自己将来成为一个“合格且优秀的被学生喜爱的老师。”

        为了专心工作,不再像往常一样“沉迷”在社交平台中,皇甫博媛把手机上让自己上瘾的软件放进了一个组中,并用emoji“锁”来命名,试图提醒自己不要点进去。

皇甫博媛手机上的“锁”

        她也喜欢唱歌,最常听的是“比较老”的潘玮柏和周杰伦。大学期间加入吉他社,还晋级了校园“十佳歌手”的十二强。虽然自己是i人,但在唱K时会变成“麦霸”。

        她似乎与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大学生别无二致,却正因此显得鲜活而生动。如果忽略赫尔墨斯身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的职责与神通,祂只是一个有些调皮和聪慧的小孩子,耀眼光环之外的皇甫博媛就和每一个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一样,面临着压力与不适,但她积极地寻求着调整,期望能传递她求学路上收获的善意与关心。

皇甫博媛生活照

        17:15,下午最后一节课下课,皇甫博媛走出教室,同学们潮水一般涌向食堂,她也走进食堂,排到自己时,她拿出自己的绿色校园卡,食堂阿姨果不其然又说了一句:“哇,我以为你还是学生。”


皇甫博媛老师的学术类APP/公众号推荐:

Egoreader(APP):可以订阅感兴趣的期刊,每日更新,完全免费

传媒学术网: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期刊目录

新媒介与青年文化:青年文化事件的梳理与解读

大数据文摘:数据思维与数据文化的分享

集智俱乐部:人工智能交叉前沿与学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