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明确要求,揭示了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在战略传播中的关键作用。意识形态差异、文化隔阂以及智能技术带来的全新传播模式等因素相互交织,为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进程带来多维度挑战。如何推动主流媒体从“整合式融合”向“重构式变革”跃升,成为亟需研讨的时代议题。
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八届战略传播学术研讨会于6月28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办公楼中楼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地方实践与全球视野:构建更有效力的战略传播体系”为主题,三十余位来自新闻传播学界和主流媒体业界的资深专家参会交流,共同探讨更有效力的战略传播体系构建路径。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朱文佳主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传播学院院长王峰依次致辞。
赵启正提出,在全球格局深刻变化的今天,战略传播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核心战场,加强战略传播不仅是提升国际话语权、塑造国家形象的关键手段,更是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赵启正指出,大数据模型的普遍使用深刻改变传媒领域的行业生态与创作逻辑,对战略传播的研究和实践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学界和业界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面对变革中的现实问题,着眼未来,构建中国特色、全球影响力的战略传播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国际共识。

王峰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欢迎和对会议的美好祝愿,指出,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大语言模型迅速崛起,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充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面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经途径。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高度重视智能传播与国际传播等领域发展,将进一步深化对战略传播前沿议题的探索。

朱文佳表示,八载深耕,战略传播学术研讨会始终肩负着洞察时代变局、引领理论创新、赋能实践发展的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本届研讨会以“地方实践与全球视野:构建更有效力的战略传播体系”为主题,通过兼具对话性和实践性的双轮驱动研讨,推动前沿探索与鲜活案例同深度剖析与理论升华的双向奔赴。

第一场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实践创新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我国主流媒体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的最新部署。如何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积极推进系统性变革,是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此,第一场分论坛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实践创新”为主题,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于晶主持。

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室主任文建立足行业前沿,围绕新华社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方面探索进行分享,指出新华社通过“打通体系链条”“完善评估机制”“创新传播方法”三个层面的具体实践,在组织架构、管理流程、话语体系,媒体形态、平台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以人民为本、满足大众需求与期待,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华提出,移动传播时代媒体竞争格局对生产传播带来巨大挑战。当前背景下,主流媒体要警惕“温水煮青蛙”的心态与状态,需要创造新业务、产生新价值。杨华认为,系统性变革重在“系统性”,“体制机制改革”是系统性变革的关键所在,主流媒体要深入百姓生活,以强化用户服务驱动内容生产传播,成为公共社会生活的连接者与服务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译审、CGTN 原财经节目部主任庞新华结合丰富实例,系统介绍了CGTN在中美关税战期间采取的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包括通过引入全流程AI技术创作歌曲《关税之殇》、打造多语种社交媒体网红矩阵等方式犀利揭露关税战本质,突破文化隔阂,提升海外影响力。庞新华表示,学界与业界应紧密合作,共同提升中国战略传播效能。

上海报业集团国际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嵘围绕中心成立后的国际传播工作成果,分享IP SHANGHAI、Shanghai Daily、第六声等国际传播平台渠道建设、资源整合与品牌打造的经验,指出国际传播实践未来将在加强打造国际传播矩阵、推动核心重点产品孵化、拓展海外传播合作等方面提升效能,引领国际传播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创新建设。

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陶秋石分享了上海文广集团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两个创新实践案例,包括促成第31届欧洲电视联盟年会在上海开幕和运用AI技术革新纪录片《家国万里》国际版制作,强调在以技术创新突破文化折扣的同时,重视AI生成产品的质量检验与内容把控,以“克制”的技术应用心态做好国际传播工作。

与谈环节中,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陈龙教授梳理了融媒体发展及变革的关键节点,认为媒体融合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人”的问题。陈龙以浙江安吉等地的融媒体发展情况为例,阐明主流媒体需以人民为中心,从受众意识向用户意识转变,强调互动性与参与度,突破传统中心化的发展模式。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教授进一步聚焦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宏观规划层面,指出主流媒体要平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不仅要做价值层面的守望者,也要做技术运用与内容生产的创新者,以谦虚坚定与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迭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执行院长季桂保教授分享了对当前媒体变革的几点感受,指出新媒体平台过剩是当前系统变革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季桂保认为,主流媒体应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积极探索AI应用的多种场景,并利用自身积累的主流价值内容,以AI技术赋能传统文化IP的升级焕新。

第二场
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
当天下午,第二场分论坛以“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为主题展开,邀请业界学界专家分享最新行业发展与学界研究成果,探讨如何以深化机制改革推动国际战略传播提升全球传播影响力。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肖洋主持会议。

上海日报总编辑刘琦指出当前国际传播工作面临西方话语霸权体系威胁等挑战,需要通过共情化表达、关注小人物故事等方式唤起海外受众共鸣,增强传播效果。刘琦表示,“小而美”是“术”更是“道”,上海日报以“真情、温情、人情”为报道主题,以“同情同理、共情共性”的方法输出内容,深耕专业领域,增强海内外受众粘性,实现暖人心、促理解、达共识的国际传播目的。

澎湃新闻编委吴挺介绍了澎湃新闻在国际新闻生产领域的系统性变革,指出团队以“高精专”为目标定位,不断提升传播影响力。吴挺结合丰富的案例探讨新闻媒体在促进双边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中国媒体在国际事务中的深度参与及广泛影响力,指出战略传播应通过丰富立体的传播实践构筑完整体系,在关注自我与关照他人的过程中直抵人心。

新民晚报国际新闻部主任杨江围绕“老外讲故事”国际传播品牌的重构式变革展开介绍,该系列报道以中华文化“软话题”演绎国家形象,不断提升海外影响力,并通过联动机制与聚合传播扩大传播效果。杨江表示,未来国际传播工作将重点推动视频化转型,以“小切口”着手呈现“大主题”,与受众同频共振。

解放日报上观世界观栏目记者、编辑张全分享栏目的融媒转型实践成果,栏目团队以视频号为核心,打造短平快热点与深度内容相结合的传播矩阵,秉持“速度、准度、温度、深度、态度”的“五度”标准,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兼具。张全强调,融媒转型需聚焦报道定位适配性,通过对标优质案例强化内容深度,以技术持续迭代赋能国际传播效能提升。

与谈环节中,原上海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二级巡视员兼外宣处处长沈良深入剖析了媒体应当如何从地方实践与全球视野出发,构建更有效率的战略传播体系。沈良指出,首先要洞察国际传播最新动态与挑战,打破传统思维和机制的束缚;其次要革新内容生活,拥抱微叙事、视觉化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赋予一线国际传播团队更大的内容创作自主空间和加速反应能力;同时应深化在地化战略,超越语言、触及心灵,打造智能传播中心、建设国际传播大数据平台等,以更加现代化、智能化、精准化、人性化的国际传播新机制,提升中国叙事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云泽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外宣工作仍面临“文化折扣”与“内热外冷”等问题,增强对外传播穿透力首先需要找到自身独特性进行传播,唤醒朴实性的人类情感共鸣;其次应增强文化自信,传播有民族特色的内容,注重文化差异化的强大张力。最后要拥抱算法时代的符号加速度,精准把握媒介化的放大与扩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吴瑛教授指出,战略传播不仅涉及新闻传播领域,其所含学科与领域具有广泛性,是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传播。做好战略传播工作需要深度理解战略传播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向外拓展研究,融合多学科领域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晨晖学者张洋表示,国际传播除了通过个体化叙事拉近情感距离之外,还需要思考如何在共通性的基础上阐释中国社会的独特性,更进一步增进海外民众对于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第三场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驱动战略传播体系重构
第三场分论坛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驱动战略传播体系重构”为主题,各一线媒体机构的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介绍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在场学者从学界视角与理论高度展开对话,共同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话语。华东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负责人巩晓亮主持本场分论坛。

上海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汤砺锋介绍,广电媒体的系统性变革聚焦新闻竞争力、消费新势力、新质生产力三个向度,在新闻方面,可构建多语种传播矩阵,融合赋能重大事件报道;在消费领域,推进“媒体+”战略与动漫经济、银发经济等城市消费新势力结合,推动国际消费城市建设持续升级;在技术方面,以智能化、超清化、移动化提升生产力,应用AI配音、虚拟场景等,推动媒体转型,最终实现以新闻竞争力铸魂立本,以消费新势力激活动能,以新质生产力破浪前行。

澎湃国际新闻中心副总监李怡清分享澎湃“明查”栏目的新闻事实核查实践经验。在全球虚假信息侵蚀认知的背景下,澎湃明查聚焦国内外舆论场涉华事件,持续开展事实核查,通过中英文双语内容在海外社交平台传播,针对性破除西方国家制造的涉华虚假信息。核查成果获国际媒体引述,有效切断西方涉华虚假信息传播链,并通过国际研讨会等拓展合作,助力清朗国际舆论。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制中心副主任朱晓茜认为,国际传播的本质是跨文化对话与价值共享,应以全球视野为坐标系。朱晓茜结合《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我们的国家公园》等作品,指出采用共情传播、借助8K超高清等技术赋能、开展国际合拍等方式,将地方叙事升华为人类共同体故事,能够有效增强全球叙事与传播能力,推动从“中国故事”到“世界故事”的转型。

一财全球主编陈娟介绍,一财全球依托兼具全球影响力的财经垂类媒体优势,持续通过大数据洞察全球涉华报道趋势,聚焦财经核心议题开展事实核查与海外舆情引导,其内容被彭博、道琼斯等国际媒体广泛引用,与IMF、世界银行等机构深度合作,构建起链接全球投资人的价值桥梁,通过专业化财经叙事与国际资源整合,提升中国经济国际曝光度,传递中国的财经故事,在国际传播的舞台上讲好中国的投资价值。

在与谈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原所长徐清泉研究员认为,学界与业界的深度互动对推动传播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徐清泉指出,国际传播不仅是战略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与国之间认知战和舆论战的关键领域。上海作为中国的形象窗口,在国际传播中占据重要权重,主流媒体应承担起国际传播的责任,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小而美、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和主体力量配置,提升国际传播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燕晓英分享了她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实践与思考。燕晓英表示,高校与业界需加强合作,共同建设国际传播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案例库。此外,她表示国际传播教学和实践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希望未来能与更多同行合作,共同探索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虹教授指出,主流媒体可通过社会服务功能的变革提升体系可供性,充分体察用户需求;同时,主流媒体应成为数字沟通结构中的议题共建者和意见协调者,发挥公共外交功能,强化战略沟通力;此外,主流媒体不仅是内容发布者,还需承担起全球治理中公共话语秩序维护者的角色。陈虹强调,战略传播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价值理念持续强化的动态过程。

至此,第八届战略传播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为了实现更有效的对话,今年的每一场分论坛,先请来自北京、上海的国内一线媒体的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介绍各媒体在国际战略传播和媒体融合转型领域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接下来,再请资深学者,从学界的视角和理论的高度展开对话。各位业界、学界专家立足一线行业经验、理论话语高度和战略传播研究领域现状及前景,推动不同的经验彼此交融,共同探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为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影响力的战略传播体系带来新的启发。
文字 | 陈佳琪 张慧玲 韩沂轩 郑于晗
图片 | 郑于晗 沈钇君 汪欣颖
编辑 | 汪欣颖
审核 | 杜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