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新闻实践 | 传播学院新闻系2023级赴山西进行暑期实践系列报道(三):以镜头定格最后一公里——暑期实践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5-07-07浏览次数:10


 //  

2025年6月27日,传播学院新闻系师生奔赴山西,开展为期8天的暑期专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是新闻系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36名学生将围绕山西省平顺县浊漳河谷古建筑及文化遗产传承等内容开展新闻采访活动。为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新闻系还特地邀请了三位来自澎湃新闻的记者随团出行,并邀请来自长治学院和我校地理科学学院的相关专家提供学术支持,同时安排六名专业教师随行,以进行现场教学和指导。


6月30日,实践团队一行前往被称为“没有围墙的红色纪念馆”的长治市武乡县,在这里寻找抗战时期武乡军民留下的红色回忆,同时为相关主题报道积累素材。


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伴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一幅太行山上的抗日史诗画卷徐徐展开。这里不仅有当年留下的土枪大炮,更有抗战后方生产和文化运动留下的宝贵文物,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同学们穿梭其间,探寻着军民一体、共同抗日的感人往事。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听取八路军抗战历史


随后,实践团队又来到八路军总部旧址,了解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的故事,在前方鲁迅艺术学校旧址,听取当年鲁艺师生和其他抗战文化团体开展各类文化抗战运动的历史,大家纷纷用镜头寻找着开国元勋们在此留下的抗战痕迹,记录着文艺工作者们用笔杆子代替枪杆子,与日寇作斗争的历史场景。


参观八路军总部旧址


7月1日到3日,各小组进入资料整理、素材补充和剪辑作品阶段。部分小组基于前期的采访拍摄,重点围绕资料缺失或不足的部分进行了补充采访。反映新农村经济发展主题的小组“三进三出”花椒小镇,先后来到南庄村花椒产品加工厂和销售点补充报道资料,进一步收集能够反映当地花椒产业的素材。


在南庄村采访花椒加工厂负责人


以八路军文化为主题的小组,沿着当年首个采访延安的华侨记者黄薇曾经走过的报道路线,重点探访了《人民报》发源地源头村龙王庙、白求恩野战医院、八路军总部办事处故县旧址、抗日五专署旧址等地,以“重走黄薇路”的方式,探寻当年八路军坚持抗战的历史故事。


采访《人民报》收藏人


借大禹穿越展现古村落新面貌的小组则来到漳泽水库补充素材,通过访谈工作人员,了解了该水库在以工业、城市供水、灌溉、防洪为主的同时,如何兼顾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的理念和功能。


在漳泽水库采访拍摄


更多小组迅速进入报道制作环节,整理所获取的资料,充分发挥所学,采取不同形式完成本组报道。有的小组利用无人机拍摄的航拍素材,做出精美的旅拍视频,有的小组利用AI技术,采用图像生成技术,展现大禹穿越的奇幻故事,有的小组采用H5的形式,通过互动展现浊漳河谷古建筑的魅力,还有的小组综合利用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古村落的前世今生。


小组作品讨论会

小组集体工作场景

视频剪辑讨论


针对各组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随行澎湃记者和指导老师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分析剪辑制作思路等方式,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帮助大家更好地完善作品制作思路和细节,来自新闻、视觉设计、地理等不同专业的指导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报道理念。


澎湃记者指导学生视频剪辑


7月4日,实践团队圆满结束此次行程,返回上海。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大家不仅欣赏了自唐宋至明清中国传统古代建筑的精湛营造技艺、感受到长治军民一家的鱼水之情、领略了太行“艰哉何巍巍”的苍莽神韵,同时还锻炼了实地拍摄、新闻采写、多媒体制作等各方面的专业技巧,真正体现了“把新闻报道做在祖国的大地上”。一周的时光虽然短暂,却为大家留下了宝贵的深刻记忆。此次暑期实践活动的成果将会陆续在学院公众号上推出。



文字|郑新尧

指导老师|路鹏程 满方 林哲元

谢孟颐 刘影 甘莅豪

特邀指导老师|殷为华 郭卫东

编辑|沈钇君

审核|杜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