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文学计算团队发布国内第一部人机融合式长篇小说《天命使徒》,采用“国内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整部小说超过100万字。在Kimi等大模型纷纷开启长文本处理能力技术升级背景下,《天命使徒》长篇小说的诞生打开了长文本大模型应用的无穷想象。
3月26日,王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网络小说产业市场基础雄厚,读者数量众多,文化消费潜力巨大,也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力。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文学创作产业规则,创意写作可能是大模型最快得以应用落地,并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领域。“我们团队希望打造长篇网络小说的智能生成平台,将好的创意与平台的自动写作服务结合起来,让人人皆可写作长篇小说。”
重塑文学创作
中国证券报:您的团队近期发布的国内第一部人机融合式长篇小说《天命使徒》是AI大模型在长文本创作领域的一次重大探索,团队实现了哪些突破?
王峰:《天命使徒》是AI大模型应用于文学创作的突破性成果。在模型选择上,团队测试了至少六种国产大模型用于文学创作的实际效果,发现并非每个大模型都能用来写小说。比如Kimi的语料主要来自社会经济领域,擅长读报表和文献,它生成的文本长度不错,但平铺直叙,淡化了文学色彩。
提示词工程是否做得扎实,对大模型能否生成丰满的小说情节影响更大。团队连续投给大模型的提示词超过2000条,如此高密度的提示词“轰炸”,既考验提示词设置,也测试了大模型的语境学习能力和可拓展性。长篇小说创作有它的特别之处,在处理倒叙、小说片段时都需要精调提示词。
中国证券报:团队下一个目标是将同体量文学作品创作时间缩短为两至三周,并且希望人工智能小说可以模拟人类作家的文风,下一步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王峰:有不少朋友喜欢《天命使徒》的文风,但团队在训练过程中发现,大模型喜欢议论。而小说写作需要通过对话、抒情和行动来暗示情节发展方向,大模型的写作技巧明显薄弱。所以对大模型进行微调是团队特别急迫的任务,包括对语料进行精加工,扩大文学语料范围,建立一些固定提示词,另外团队还希望通过本地部署、本地调试的方法提升效率。团队目标很明确,就是打造长篇网络小说的智能生成平台,将好的创意与平台的自动写作服务结合起来,让人人皆可写作长篇小说。
市场机会显现
中国证券报:近期,大模型公司相继宣布升级大模型长文本处理能力,小说创作和这一能力有关吗?您认为这会对创意写作研究和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王峰:长文本处理能力的技术探索绝对是有意义的。Sora的到来使国内AI大模型领域被多模态方向所吸引,Kimi等企业在长文本方面的探索另辟蹊径,引领国产大模型技术能力升级。
不过,《天命使徒》的创作和大模型的长文本阅读能力并不直接相关。大模型的长文本处理能力更体现在阅读理解能力上,团队的重点在于训练大模型的长篇小说创作技能。
中国网络小说产业具有特别雄厚的市场基础,也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力。从需求来看,网络小说读者数量众多,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创意写作可能是大模型最快得以应用落地,并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领域。大模型在事实对齐上存在艰巨的技术挑战,但小说是虚构的,没有事实,这就巧妙地避开了当前的技术痛点。创意写作产业太大了,就看谁先进入这个市场。
中国证券报:进一步提升大模型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应用能力,还需要哪些方面助益?
王峰:从团队的实验结果上看,目前大模型的语料和专用性还远远不够。应该用大量的文学语料来训练文学大模型,如果要追求所谓的行业落地,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中国证券报:大模型技术能否提升文学创作者的劳动能力,还是会带来岗位替代的问题?
王峰:让大模型创作能力达到中等网络文学的水准是3-5年的目标。这让有想法和兴趣的人可以更容易地创作长篇小说。如果作者文笔好,可以继续修改生成的文本;如果文笔不好,生成的文本足够连贯,可以直接发布。这降低了创作难度,从而促进写手数量提升。
“人工智能暴露率”的说法太过片面,人工智能的引入会带来相关职位逐渐缩减,但不是立即替代所有岗位。这就像汽车的出现并没有立即淘汰马车,而是随着城市道路建设,马车逐渐无法上路而消失。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使社会逐渐适应,并转向接受人工智能,而坚持传统方式的人数会逐渐减少。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些体力工作不能被人工智能替代,但人工智能会改变这些工作方式,使得不结合人工智能的体力劳动变得廉价。因此,无论是写手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应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变成更好的决策者。
来源 | 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