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7 月 25 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在上海市虹口区内山书店开展 “AI × 创意写作实践营” 活动。正值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文化创作领域之际,本次活动以 “技术赋能创意,实践探索边界” 为主题,通过 “理论指导 + 实操体验 + 交流研讨” 的形式,搭建 AI 写作技术与人文创作的融合平台,既是传播学院在智能影像与 AI 创作领域前沿探索的延伸实践,也为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 AI 写作的文化体验机会。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系主任钱春莲老师以及近 20 位暑期实践学生及社会公众嘉宾参与活动。

活动伊始,钱老师带领参与者漫步内山书店一楼,结合书店布局回溯其历史脉络 —— 从鲁迅先生当年常在此与友人相聚的文化记忆,到如今作为 “新型文化空间” 的转型定位,生动展现了这座百年书店与文学、时代的深厚联结。她提到,选择内山书店作为活动场地,正是希望在人文底蕴与科技浪潮的碰撞中,让参与者感受 “传统文脉与智能创作” 的对话魅力。

随后,活动进入核心环节。钱老师系统介绍了由传播学院王峰院长团队研发的 “灵咔灵咔” 智能 AI 写作系统:从网页端操作步骤、标签设置逻辑(涵盖小说类型、世界观、角色特点等维度),到 AI 生成内容的优化技巧,通过视频演示与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参与者快速掌握工具使用方法。她特别强调:“AI 不是替代创作者,而是成为‘创意脚手架’—— 它能降低写作门槛,但真正的作品灵魂,仍需人文思考与艺术表达来赋予。”

在实操时,参与者基于自身构思的故事梗概,在 “灵咔灵咔” 平台开启创作:有学生以 “大学生情感成长” 为主题生成故事片段,有公众嘉宾尝试用 AI 续写 “老上海风情” 短篇,还有人聚焦 “科幻悬疑” 类型探索叙事可能。过程中,钱春莲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当有参与者反映 “AI 生成文风同质化” 时,她建议通过细化角色动机、补充场景细节等方式优化输入指令;面对 “剧情冲突平淡” 的困惑,她提示结合 “戏剧张力设计” 标签强化情节起伏。

创作结束后,一场围绕 “AI 写作的潜力与局限” 的研讨随即展开。参与者踊跃分享体验:有学生提到,AI 能快速生成基础框架,但其对 “细腻情感描写” 和 “复杂人物关系” 的刻画仍显生硬,需人工二次打磨;公众嘉宾观察到,AI 在 “正能量导向” 的表达上较为固化,对暗黑、批判类题材的处理能力不足,反映出技术伦理与创作自由的平衡难题;还有人提出,当前标签库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建议增加 “自定义标签” 功能,提升创作灵活性。

钱春莲老师回应称,这些反馈正是学院研发团队的关注重点 —— 目前传播学院已启动 “AI 剧本创作及评审标准” 研究,未来将结合用户需求优化系统,同时探索 “AI 生成内容版权界定”“创作伦理规范” 等前沿议题,推动技术应用更贴合人文创作规律。

活动最后,有学生感慨:“原本以为 AI 写出来的都是‘套路文’,但通过指令优化,居然能让它带上‘老上海的烟火气’,这种‘人机协作’的感觉很奇妙。”

此次 “AI × 创意写作实践营” 是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践行 “实践育人” 理念的又一举措。通过将智能写作技术引入文化地标,既让参与者直观感受 AI 与创作的融合路径,为后续学术研究积累实践案例,也为内山书店注入了 “科技 + 人文” 的新内涵。未来,传播学院将持续依托此类活动,探索智能时代文化创作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让技术真正成为激活创意的 “催化剂”。
“灵咔灵咔” 是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王峰院长带领团队研发的智能 AI 写作系统,支持网页端操作。其核心功能是为创作者提供 “创意脚手架”—— 用户可通过设置小说类型、世界观、角色特点、戏剧张力设计等标签,输入故事梗概后生成相关内容,并能通过优化输入指令提升生成质量。该系统旨在降低写作门槛,而非替代创作者,生成内容的灵魂仍需依赖人文思考与艺术表达,同时研发团队也在根据用户反馈持续迭代,探索更贴合人文创作规律的技术应用路径。
END
照片 | 谭禄阳
文字 | 王培塬
编辑 | 陈佳琪
审核 | 杜彬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