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赋予上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使命。值此五周年之际,“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携手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组织青年学生开展“青年眼中的人民城市”系列采访拍摄活动,旨在鼓励广大青年走进基层,记录身边故事,描绘青年群体视角下的人民城市。
“青年眼中的人民城市”系列视频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融合新闻报道》、《融合新闻工作坊》和《创意新闻工作坊》三门课程组织学生拍摄、制作完成,得到了普陀区融媒体中心的大力支持。
上海光启剧社从创立之初,一直扎根于彭浦镇文化中心。光启与彭浦的相遇是一场双向奔赴,彭浦镇之前没有自己的剧社,而光启剧社作为民间团体,也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
剧社里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演员,也有充满朝气的新面孔,他们因着对戏剧的理想与追求相聚在一起。在这里,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不仅在剧社内部交流经验,更在戏剧创作和排演中汲取来自市民生活的灵感,将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温暖故事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市民观众。
正如剧社创始人曹禺所言,“我们本身就是市民的一份子,讲述这充满烟火气的生活。”
这样的烟火气在彭浦俯拾即是,只是大家总是熟视无睹。曹禹如今已经写了五十多部戏,至少有一半的题材写市民。
现在多番登台的几部戏剧小品命题大多来自彭浦镇政府搜集到的故事,通常是好人好事。《一个干保安的扦脚师傅》就是其中之一。曹禹和剧团对于这些题材的把握,既有舞台艺术的追求,也不放弃真实还原的尊重。
“我和彭浦镇领导为了这部戏(扦脚师傅)的创作拍桌子。”曹禹最初在多个选题中看中了保安故事的表现力——并非矛盾而是动人。
一个彭浦镇的保安,在社区组织下志愿为退伍军人扦脚,在老军人张爷爷去世后事实上完成了任务,但是继续为健忘的张大妈扦脚,成了她的“儿子”。
在与原型人物多次接触之后,写下了剧本。评审节目时,镇子里请来了一位专业导演,觉得这部戏缺少噱头、不够滑稽,未经剧团商议改掉了剧本。曹禹认为改剧本事小,偏离核心事大。这个小品最初要在双拥大会上演,受众以军人为主,原型人物也会上台领奖。曹禹不希望他看到自己被偏颇地演绎,一心还原最初的了解。
当时,他开始只看了寥寥几个字的材料,最后要落到亲自出演保安“阿林”。为了写准、演好人物,曹禹自己去学扦脚。
“一般人怎么会呢?”赖在浴场看真正的师傅干活,破费请亲朋好友去扦脚,反反复复观摩。“后来演出之后,上了年纪的人都觉得扦脚演得真像,老人其实很懂这种。”曹禹问了阿林本人:“我扦脚学得像不像?”。阿林很激动“太像了,就是这样的”。一个“像”足矣。
这部戏在2010年上演,到2023年改出第五稿,来到2024年端午节里再现,依然能够感动观众,老人家尤其受触动,纷纷叹念真好、真像。
光启在话剧创排之余,也为彭浦镇的社区文化建设出谋划策,竭力扶持,光启剧社已然成为了彭浦镇的一支特色文化团队。纵观上海光启话剧艺术中心这几年的发展,始终将创作视角瞄准老百姓的身边事,深入生活,以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
“把话剧进行到底!”是光启剧社成立以来的口号与目标,其内核是以人民群众为根基,以社会文化建设为使命,把剧社发展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温暖人情融合、传递。
视频作品已发布于学习强国平台
点击链接 查看完整内容
采写|李欣荣 喻安琪 李欣晔 李静蕾